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帶路黨伍子胥

作者:

本來,伍子胥沒有任何理由不愛楚國。

伍家,楚貴族,既得利益者。伍子胥曾祖伍參、祖父伍舉,輔助楚莊王稱霸,功不可沒。父親伍奢,是楚平王的太子太傅,很得太子建的愛戴。哥哥伍尚,已貴為大夫,如沒意外,青年伍子胥也將成為大夫,為建設一個強大楚國而努力奮鬥。

沒想到,滅門之災來得那麼快。

楚平王為跟秦國搞好關係,派太子少傅費無極入秦求親。秦景公答應了,指了一個公主給楚太子。

費無極跟伍奢本來都是太子建的老師,只是伍太傅比費少傅要高一級。費無極性格陰壞,太子建不喜歡他,他對太子建和伍子胥一直懷恨在心,從秦國出使回來,便對楚平王說,秦國公主絕美,給太子建太可惜,大王您應該自己留用,再給太子娶一個就是了。

這種話,換一個有點人樣的君主,費無極死一萬次都不夠。但他敢這麼說,肯定也對平王了解得透透的。

果然,平王一聽兩眼放光,真的就把兒媳婦給截了胡。

費無極又說,太子留在宮中很危險,不如派他去守邊。

正中下懷,太子建就這樣被趕到邊疆去。

費無極還說,伍奢大權在握,遲早要跟太子裏應外合,你不弄死他,他就會弄死你,全家都不能留,特別是他倆兒子,都不是省油的燈,一定要斬草除根。

平王就把伍奢關起來,然後派人到伍家,對伍尚和伍子胥兄弟說,來,你父活;不來,你懂的。

猜這時候伍子胥在想什麼。

一國之君,怎麼可以無恥到這種地步?難道這就是我伍家幾代為之嘔心瀝血的楚國?

哥倆一商量,伍尚去當孝子陪父同死,伍子胥踏上逃亡之路,尋找為父報仇的機會。

從此,滿腔報國志變成一心報父仇。離開楚國之後,伍子胥風餐露宿,一夜白頭,曲折走線,乞討續命,才活着進入吳國。

楚國叛臣的到來,讓吳王僚很高興,收留了伍子胥,還給他高官做。伍子胥也盡心盡力為吳國出謀獻策,包括用暗殺手段,輔助更強勢的吳王闔閭上台,得到絕對信任,被封為「行人」(負責外交),成為吳國最高智囊,為吳國制定有力的外交政策,特別是怎麼制約楚國的戰略方針,怎麼克制楚軍的戰術思想。

沒想到,入吳第五年,伍子胥又一次遭遇晴天霹靂——楚平王死了。

《吳越春秋》載,伍子胥聽到這消息,坐在家裏哭起來。到了《東周列國志》,馮夢龍演義為「伍員聞平王之死,捶胸大哭,終日不止」,甚至「一連三夜無眠」。

按一般人的理解,伍子胥父兄被害,費無極是罪魁禍首,楚平王聽信他的讒言,才戕害忠良。

伍子胥要是這麼想,他就不是伍子胥了。

如果不是平王色令智昏,喪德、不仁、無恥,費無極怎麼害得了伍家?

可這樣的葷君,偏偏得了善終。他兒子、剛繼位的楚昭王(那位秦國公主所生)也沒半字為伍家平反之意。

所以,按《吳越春秋》的說法,伍子胥哭着說:「平王卒,吾志不悉矣!然楚國有,吾何憂矣?」平王死了,我的願望實現不了。但只要楚國在,我還擔心什麼?

言下之意,父兄被害並不僅僅是平王跟費無極的事,楚國上上下下,從朝廷高官到平民百姓,都要承擔責任。因為他父兄被害時,滿朝公卿,包括楚國的文人、普通百姓,竟沒有一個站出來為他們說句話。

不要說那時候的老百姓沒有這種意識。《呂氏春秋》載,楚平王死後沒多久,費無極被殺,就是因為他又陷害了另一忠臣,民怨沸騰,其他官員也紛紛指責當時的令尹(相國)子常不作為,子常才殺了費無極以平民憤。

伍子胥肯定會聯想到,他父兄被害時,民怨在哪兒?

這時候,誰要是敢跟伍子胥說,民怨也許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他肯定回你一句:「城破的時候,沒有一塊磚是無辜的。」

伍子胥的努力沒有白費,吳國日益強大。經過幾次小型的試探性戰爭之後,終於,吳王闔閭九年(前506),時機成熟,吳王御駕親征,伍子胥帶路兼指揮,對楚國發起最後一擊。吳軍勢如破竹,曾經強大的楚軍原形畢露,節節敗退,吳軍很快圍住了楚都郢,楚昭王棄城而逃,伍子胥率吳軍衝進了郢——這個曾經是自己祖國首都的地方。

此時,距離伍子胥逃離祖國已過了十六年,但仇恨有增無減。平王已死,他兒子昭王早就在城破之前就逃亡了,伍子胥「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

這是《史記·伍子胥列傳》的說法。《吳越春秋》還給伍子胥加戲,說他左腳踩在平王肚子上,右手把他的眼珠子摳出來,罵道:「姓熊的,讓你聽信讒言,冤殺我父兄,睜開你狗眼看看,我伍子胥掘墓鞭屍來了!」

對自己曾經的「祖國」,曾經的君王,這麼狠的報復,會不會太過分了?

伍子胥的好基友申包胥就是這麼想的。

申包胥也是楚國王孫。《左傳·定公四年》載:

初,伍員與申包胥友。其亡也,謂申包胥曰:「我必復楚國。」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復之,我必能興之。」

伍子胥逃亡時,對前來送別的申包胥說:「你等着瞧,我一定要顛覆楚國。」申包胥說:「加油!你能顛覆楚國,我也一定能復興楚國。」

《史記》基本照抄這一段,但司馬遷把申包胥的「勉之」刪了。

這一刪就沒勁多了。

申包胥對伍家的遭遇,肯定抱同情態度,聽說伍立志報仇,他先表示理解,並以一個朋友的身份為他加油。但同時,他又是王孫身份,所以也表明他的立場,你要是真能顛覆楚國,我就能復興它。

公與私,情與理。吾愛吾友,吾更愛祖國。

吳軍攻入楚都,申包胥跟着楚昭王逃亡。聽說伍子胥掘墓鞭屍時,他怒了,派人回郢都譴責昔日好友:

子之報仇,其以甚乎!吾聞之,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親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豈其無天道之極乎!(《史記·伍子胥列傳》)

你這樣報仇實在太過分了,你以為兵強馬壯就可以逆天嗎?老天爺要是怒了,您人馬再多也沒用。您原來是平王的臣子,如今這麼侮辱死人,這難道不是傷天害理到極點了嗎?

伍子胥如是答:「吾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我老了,來日無多,無所謂了,為父兄復仇,怎麼極端怎麼來,您就甭跟我裝什麼理中客了。

其實,他完全可以反問,伍家被滅門的時候,天道在哪裏,也跟您現在一樣躲在哪個犄角旮旯嗎?

話說回來,申包胥還是值得尊敬的。至少,他在知道伍子胥要逃亡的時候,沒有告密,只是在糾結中,作出既對得起朋友也對得起楚國的選擇。而派人去譴責伍子胥之後沒多久,他即跑到秦國去向秦哀公求援。秦哀公一開始沒答應,申包胥站在秦國朝廷上絕食,硬是足足哭了七天七夜,哭到眼出血,秦哀公才被打動,出兵抗吳援楚。剛好這時候吳王闔閭後院起火,無心戀戰,撤軍回去,楚昭王才復了國。

就這樣,申包胥也兌現了復興楚國的諾言。

可見,真正的愛國者,是要付出血和淚代價的。

要注意,申包胥在批評伍子胥的時候,只是說他過分、不忠,沒一字說他叛國。

同樣,在伍子胥死後一百多年,著名的愛國者屈原,對伍子胥也沒半句批評。

按司馬遷所寫,屈原是著名的「懷王虐我千百遍,我待懷王如初戀」,愛國愛到整天熱淚盈眶的那種。常理推斷,他應該對伍子胥這樣的叛楚者恨之入骨才是,但是,在著名的《九章》中,他三處提到伍子胥,也只是把伍子胥當成吳國忠臣,對他最後被吳王夫差逼死的下場心有戚戚,甚至表示要向他學習。對伍子胥的叛楚,則不着一字。(《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惜往日》:「吳信讒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後憂。」《悲迴風》:「浮江淮以入海兮,從子胥而自適。」)

司馬遷在《伍子胥列傳》篇末的評價就更高了:

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如果伍子胥陪他爹一起死,跟螻蟻又有什麼不同。棄小義,雪大恥,名垂後世,太悲壯了。當他窮困潦倒、乞討為生時,他從未有片刻忘掉深仇大恨。如此忍辱負重以酬壯志,不是剛烈丈夫,試問誰能做到?

2023-06-23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後代聊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625/1918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