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體檢查出高血壓不用怕 做好這4件事

不管處於什麼樣的年紀,一定要注意一件事情,那就是定期體檢,體檢對於早點發現身體裏隱藏的各種疾病,以及對此做出及時的治療有很大的幫助。尤其是一些慢性疾病,平時症狀不明顯,如果不做體檢發現,後果將會不堪設想。

對於中老年人來說,三高特別是高血壓這種病症,就需要通過體檢來早點發現,否則一旦病情加重,帶來許多併發症,就晚了。

說到體檢,高血壓患者體檢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一:體檢前三天,別酗酒,體檢前一天,一定不沾酒!

飲酒會影響一些血液檢查項目的結果,最常見的有甘油三酯、轉氨酶和尿酸。

大量酒精還會促使血壓改變,心跳加快,誘發心律不齊,降低心電圖、腦血流圖的準確性。

二:體檢前三天,注意飲食,不要吃太甜、太油膩的食物

高脂肪食物會導致甘油三酯明顯升高,高蛋白食物會使尿素氮和血肌酐的數值升高,有的人血液甚至呈乳糜狀,看上去很渾濁,肝、腎功能等多項檢查的準確性會受影響。

三:便檢前一兩天,不要吃菠菜、動物血製品及豬肝等,不要吃太過辛辣食物

大便隱血檢測是大腸癌篩查中使用最廣泛且評估最多的手段。有時吃下的一些食物或不經意的行為,都可能導致這一結果呈「假陽性」。

比如檢測前一兩天吃了菠菜、動物血製品以及豬肝等,或刷牙特別用力,經常有牙齦出血,即使不小心咽了一小口,都會影響檢測結果。此外,有痔瘡的人如廁太用力,結果也會為陽性。

四:體檢前一天,休息很重要,忌諱劇烈運動

體檢前的休息和心態對血壓、心電圖都有影響。

因此,體檢前一天儘量避免喝濃茶、咖啡等刺激物,不看易引起情緒激動的電視劇、體育比賽,晚十點左右應上床睡覺,避免性生活,以免影響睡眠及心率、血壓,使體檢結果產生偏差。

五:體檢前一晚及當天早上禁大量喝水,但正常的服藥不能禁

體檢前大量飲水會稀釋血液,導致血糖、血脂、血黏度等檢測出現誤差。體檢前一天晚上最好別大量飲水,特別是12點以後。

高血壓患者在體檢抽血前,可以用少量白開水服藥,飲水量控制在50~100毫升以內,一般不會影響結果判斷。這樣有助於醫生判斷你日常身體狀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六:禁食、空腹時間要注意,應檢查項目而定

體檢當天必須空腹,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只有空腹才能讓人體處於基礎代謝狀態,反映真實情況,但很多人不知道需要空腹多長時間。

以甘油三酯為例,由於個體代謝能力不同,為了更加準確,最好空腹10~12小時再化驗。空腹時間也不能過長,一旦體內儲存脂肪被「動員」起來,甘油三酯濃度也會升高。

如果早晨8點抽血,前一天晚上8點以後就不要再進食了。空腹抽血最好在早上7點半到8點半之間進行。不少人都是中午10點之後才去抽血,這種做法容易導致血糖值失真。

檢查出高血壓也不用怕,做好這4件事,控壓效果好:

第一件,控制好飲食

飲食:四宜!

1、脂肪類食品:植物油、少量奶油、沙拉醬。

2、碳水化合物:米飯、粥、面、面類、葛粉、湯、芋類、軟豆類。

3、維生素、礦物質食品:蔬菜類(菠菜、白菜、胡蘿蔔番茄百合根、南瓜、茄子、黃瓜)水果類(蘋果、桔子、梨、葡萄、西瓜)海藻類、菌類宜煮熟才吃。

4、蛋白質食品:牛肉、豬瘦肉、白肉魚、蛋、牛奶、奶製品(鮮奶油、酵母乳、雪糕、乳酪)、大豆製品(豆腐、納豆、黃豆粉、油豆腐)。

飲食:四忌!

1、脂肪類食品:動物油、生豬油、熏肉、油浸沙丁魚。

2、碳水化合物:蕃薯(產生腹氣的食物)、干豆類、味濃的餅乾類。

3、維生素、礦物質食品:纖維硬的蔬菜(牛蒡、竹筍、豆類)、刺激性強的蔬菜(香辛蔬菜、芒荽、芥菜、蔥)。

4、蛋白質食品:脂肪多的食品(牛、豬的五花肉、排骨肉、鯨魚、鯡魚、金槍魚等、香腸)。

第二件,喝降壓茶

青錢柳南山茶,是一種很有效的降壓茶,經常喝對高血壓患者會有很大的幫助。

首先,要準備好材料:金花茶,辣木葉,葛根,桑葉,青錢柳葉,玉米須。

然後,把以上材料按比例做成青錢柳南山茶茶包,泡起來更加方便快捷,每天早晚喝一杯,堅持喝上一段時間,就能看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件,按摩太沖穴

位置: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

取穴方法:太沖穴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趾跖骨連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夾縫向上移壓,壓至能感覺到動脈映手,即是太沖穴。

功效:太沖穴是肝經的穴位,和內關穴配合使用調整血壓效果最好,尤其是因為血壓高引起的頭疼、頭暈,或者耳鳴。

第四件,選擇適宜的運動

高血壓適宜的運動的方式包括:有氧運動、力量練習、柔韌性練習、綜合功能練習。要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鍛煉項目,並且能堅持下來每天運動30分鐘。

快走、慢跑、拉伸、瑜伽、太極拳、乒乓球、做日常家務、步行逛商場等,這些活動都有益於控制血壓,保持心臟健康。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愛健康萬方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9/0118/1233897.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