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這樣的「中國奇蹟」根本就不是老百姓的福音 而是災難

—中國經濟增長的代價究竟有多大?

作者:
環顧改革開放40年來的神州大地,環境日甚一日被污染,資源日甚一日被透支,貧富差距日甚一日被拉大,傳統道德日甚一日被摧毀——凡此種種,無一不足以證明,所謂「中國奇蹟」其實不過是一種以毀滅生態環境,犧牲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子孫後代的幸福,剝奪廣大民眾的權利和福利為慘重代價的一種「慢性自殺式的增長」!用成語說,這就叫殺雞取卵、飲鴆止渴。說白了,這樣的「中國奇蹟」根本就不是老百姓的福音,而是災難。

中國經濟增長的代價究竟有多大?(上)

要徹底認清中國經濟增長的真相,不僅需要了解它的主要受益者是誰,還需要弄明白它所付出的代價究竟有多大。

凡是具有經濟學常識的人都知道,評價經濟增長,不能只看收益,也要計算成本。只有在扣除成本之後,才能看出經濟增長的淨效應(也就是「含金量」)究竟有多高。淨效應並不一定跟收益成正比。即便收益再高,數字再漂亮,但如果成本居高不下,經濟增長的淨效應肯定也不會大。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經濟的高增長,所謂的「中國奇蹟」便立刻露出了馬腳

按照經濟學家的解釋,經濟增長與作為國民財產和自然資源總和的國民財富密切相關。經濟增長固然能創造新的財富,帶來收益,產生正效應,但因為人類認識的有限性和技術進步的相對性,人們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會使已有的財富損失浪費一部分,也就是說要付出一定的代價,這就是經濟增長的成本,也就是經濟增長的負效應。具體而言,這個成本指的是經濟增長中除去生產投入之外所付出的自然成本和社會成本,前者包括環境成本和資源成本,後者包括因為分配不公、社會分化、勞工權利得不到保障、教育低下、人口數量失控、管理不善以及道德滑坡等社會因素引起的所有經濟損失成本。顯然,只有當經濟增長的收益大於成本時,社會的財富存量才會增加,經濟增長的淨效應才是正的,含金量才會高;反之,如果成本大於收益,社會的財富存量就會減少,經濟增長的淨效應就是個負數,經濟增長就成了一樁得不償失的虧本買賣。

而中國(中共)宣揚的經濟增長成績單即GDP資料,恰恰沒有扣除經濟增長的自然成本和社會成本,只告訴了我們社會當期新增加了多少財富,經濟增長的正效應有多大,並沒有告訴我們經濟增長的成本即負效應有多大,在付出成本產生負效應後,整個社會的財富存量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動,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如果是增加了具體又增加了多少等等。總之,沒有告訴我們經濟增長的淨效應究竟是怎樣的。就連中共官方的統計權威也承認「GDP不能準確地反映財富的增長」。

為了彌補GDP的這個重大缺陷,準確反映財富存量的變動情況也即經濟增長的淨效應,國外經濟學家在GDP的基礎上提出了綠色GDP的概念。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在綠色GDP的研究和推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所謂「綠色GDP」,簡單地講,就是從現行統計的GDP中扣除自然成本和社會成本,從而得出的真實的國民財富總量。換句話說,只有從GDP中扣除自然成本和社會成本之後,才能看出經濟增長究竟有沒有帶來國民財富的淨增長?如果淨增長了,是否跟GDP的增長同步?一言以蔽之,才能看出經濟增長的淨效應究竟是多少。

那麼,從綠色GDP的角度來看,中國經濟高增長的成本究竟有多大?其淨效應到底如何?簡單的講,一旦採用綠色GDP的核算標準,所謂的「中國奇蹟」什麼「中國的世紀」、「厲害了我的國」立馬就會原形畢露。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組組長牛文元教授在21世紀論壇2001年會議上曾披露:「多年計算的平均結果顯示,中國經濟增長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透支』獲得的,這種代價至今仍存在於我們的經濟發展之中。」

2006年6月5日,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祝光耀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辦的《中國的環境保護(1996-2005)》白皮書新聞發佈會透露說,生態環境的破壞或者環境污染的影響對中國國民經濟造成的損失到底有多大?政府相關部門做過研究,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分析結果是佔到GDP的8%,而世界銀行提出的比例是13%。「我們在西部調查的基礎上又作了一個分析,損失大約為11%左右。這幾個數字強調的角度不同,差別比較大,總的來說,大概就是10%左右。」

《半月談》雜誌刊載的「中國奇蹟背後:長期偏重經濟發展忽略自然規律」一文告訴我們:有關部門的資料顯示,從2002~2006年的5年間環境污染給中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近6億。若從對生態環境破壞的角度來計算,中國每年因生態環境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6萬億元,佔GDP的12%多。據《全國環境統計公報》顯示,2000~2006年全國共發生環境污染及破壞事故11,706次。其中2006年全國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達到了842次,平均每天發生2起,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億元。

也就是說,一旦扣除巨大的自然成本,中國的GDP將縮水不少。

2004年2月16日,央視國際播發的報導《中國經濟自主增長遭遇「可持續發展能力低」挑戰》稱,「據有關部門統計,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平均增長一直保持在8.8%的高速度,但其經濟增長成本卻高於世界平均水準25%以上。據世界銀行綜合自然資本、產出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計算的人均財富,中國為6,600美元,相當於世界平均水準的7.7%,位居192個國家的第161位。」

同年3月4日,新華網刊載的一篇題為「中國對片面追求GDP增長說不」的文章更明確斷言:「資料顯示,1985年至2000年的15年是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期,GDP年均增長率為8.7%。但如果扣除損失成本和生態赤字,即自然部分的虛數和人文部分的虛數後,這期間中國的『真實國民財富』僅為名義財富的78.2%。這意味着,過去15年中國GDP的實際年均增長率只有6.5%。」

知名經濟學家劉勝軍博士說得更直白:「如果充分考慮高昂的環境污染成本,中國的GDP實際上並沒有增長。換言之,經濟陷入了『零和遊戲」的狀態」。

需要強調的是,上述這些還只是中國經濟增長的自然成本。到目前為止,中國政府尚未公佈有關經濟增長的社會成本,即包括因為分配不公、社會分化、勞工權利得不到保障、教育低下、人口數量失控、管理不善以及道德滑坡等社會因素引起的所有經濟損失的任何具體資料,但從已有的資料來推算,這個成本顯然不小。試想,如果再把這部分成本扣除掉,中國的GDP還將縮水多少?所謂的「中國奇蹟」,到頭來完全有可能是白玩了一場的零增長,甚至很可能是一樁徹頭徹尾的虧本買賣。

中國經濟增長的代價究竟有多大?(中)

為了幫助大家進一步認清中國經濟增長的代際,有必要對它的自然成本再做更具體更深入的分析,比如構成這個成本的具體內容究竟有哪些,它們各自到底有多大等等。

構成經濟增長自然成本的主要因素不外乎兩者,即環境與資源,這一點也同樣適用於「中國奇蹟」。就此而言,改革開放後,由於中共政權不惜代價不計成本的追求GDP的增加值,中國經濟的增長簡直成了一場拼環境拼資源的戰爭,其結果可以說對全國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污染和破壞。

有這麼一些資料大家可以關注一下:改革開放以來,在GDP迅速增長的同時,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是發達國家的8~9倍。3億農民喝不到乾淨水,4億城市人呼吸不到新鮮空氣;1/3的國土被酸雨覆蓋。2006年,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中國佔了16個。

說到環境污染,最嚴重的恐怕莫過於空氣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拿空氣污染來說,PM2.5是目前世界上通行的測控空氣污染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數,世界衛生組織認為,PM2.5密度小於10是空氣的安全值。2010年9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公佈了一張2001年至2006年PM2.5平均值的全球空氣品質地圖,展示了全球的空氣污染形勢。從這張圖上看,PM2.5密度最高的地區是中國和北非、東亞,其中中國華北、華東和華中PM2.5的密度全部高於50,甚至接近每立方米80微克,比撒哈拉沙漠還要高很多。這就是說,中國已成為目前世界上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國家。

根據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2年3月2日公佈的資料,2010年與2005年相比,中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攀升,機動車保有量急劇增加,經濟發達地區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顯著增長,使得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區域PM2.5污染進一步加重,灰霾現象頻繁發生,能見度降低。在今天的中國,特別是在經濟發達地區,呼吸一口新鮮空氣,已成了國人越來越遙遠的夢。以致有人戲謔說,如果你位於PM2.5指數高的地方,想要呼吸到新鮮空氣就得背井離鄉,穿越千山萬水。

空氣污染成這樣了,那麼水呢?據中共全國人大環境資源委員會原主任委員毛如柏披露,從2005年起,全國人大常委會連續3年開展了水污染防治法的執法檢查,結果可以概括為四個字:有水皆污。

據《瞭望新聞周刊》2007年3月19日報導,中國有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40%基本喪失了使用功能,流經城市的河流95%以上受到嚴重污染,113個環保重點城市的222個地表飲用水源地平均水質達成率只有72%。而據2011年8月出版的《半月談》披露,近幾年全國水污染事故每年都在1,600起以上,為此每年群眾上訪達2,000多人次。2012年1月12日的《中國科學報》上有一篇報導稱:「我國現有3.2億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其中1.9億人飲水中的有害物質含量超標。」可見,對於中國農民中的3億多人來說,喝上一口清潔的飲用水,幾乎成了一種奢望。

除了空氣和水污染之外,中國的土壤污染也到了怵目驚心的地步。中共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在2006年7月18日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視訊會議上曾透露過,據不完全調查,目前中國受污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用污水灌溉的耕地3,250萬畝,固體廢棄物堆存佔地200萬畝,合計超過1.8億畝,佔耕地總面積的10%以上,其中多數集中在經濟較發達地區。

毫不誇張地說,伴隨着GDP的高增長,伴隨着「中國奇蹟」的誕生,中國40年來對環境的污染與破壞遠遠超過了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來自國家環保部門的資料顯示,中國環境可持續指數在144個國家中排在第133位。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曾有專家預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類歷史上突發性環境危機對經濟、社會體系的最大摧毀,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中國。就連前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都曾公開表示過:「一系列數位和事實,使我認識到,環境問題已經不是未來的問題,而是我們這一代能否安然度過的問題。」

中國經濟增長的代價究竟有多大?(下)

前面我們分析了中國經濟增長在環境方面付出的成本之巨,其實在資源方面付出的成本也不遜於環境。

中國雖然號稱地大物博,其實是一個資源十分短缺的國家。為了給子孫後代留下持續發展的機會和空間,節約資源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中國的當政者和企業家卻嚴重缺乏這方面的意識,當政者看重的是當下的政績而不是國家的長遠發展,企業家關注的是眼前的經濟效益而不是資源利用率,是如何獲取更多的經濟價值而不是被消耗掉的自然資源的價值,這從根本上就決定了中國經濟的高增長必定是以對自然資源不計後果的掠奪性開發和揮霍浪費為前提的,是以犧牲中華民族未來的生路為代價的,因而也是難以持續的。

連官方媒體也不諱言「我國是世界上浪費最嚴重,生產成本最高的國家之一」。有關資料顯示,中國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準的2倍多,美國的6倍,歐盟的5倍多,日本的9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礦產資源的消耗增長了40多倍,而單位資源產出水準僅相當於美國的1/10,日本的1/20。2009年,中國GDP佔全球總量的8%,但消耗了世界能源消耗量的18%、鋼鐵的44%、水泥的53%。一些主要礦產品(如原油、鐵礦石等)的對外依存度已從1990年的5%上升到這幾年的50%以上。人民網2005年11月28日載文稱:「由於開採方法不科學及工業生產空排空燒,我國可燃氣資源利用率不到1%,一年就浪費8個『西氣東輸』的輸氣量。」

就說煤炭吧,它在中國能源產業和消費結構中佔70%左右,是中國首屈一指的戰略性能源。儘管中國人均煤炭佔有量低於世界平均水準,但煤炭資源浪費卻十分驚人。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原局長張寶明曾痛心地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我國從1980年至2000年的20年間,煤炭資源就浪費了280億噸。」據該報報導,目前全國擁有各類煤礦2.8萬座,其中國有大型煤礦2,000多座,產量約佔全國煤炭產量的65%,礦井回採率(開採出來的煤量和可采儲量之比)平均只有45%左右;產量約佔全國煤炭產量的35%的鄉鎮和個體小型煤礦2.6萬座,這些煤礦的回採率平均只有15%-20%。在美國、澳大利亞、德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資源回收率能達到80%左右,他們每挖1噸煤只消耗1.2-1.3噸資源。平均下來,中國的煤炭回採率只有30%,相當於采1噸扔2噸,不到國際先進水準的一半。如果回採率仍然維持在這個水準,20年後至少還將有1,180億噸煤炭資源被浪費掉。

接着我們來看水資源方面的情況。現在中國單方水GDP產出僅為世界平均水準的1/3,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是發達國家的3至4倍。平均1萬元的工業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並產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還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進河道,要不了10年,中國就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局面。專家稱,「華北地區如果繼續按照現在的開採方法,再過15年,地下水就會全部枯竭……」

再來看土壤方面的情況。公開資料顯示,目前中國的荒漠化土地已達267.4萬多平方公里,全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長。根據2010公佈的遙感調查,全國現有土壤侵蝕面積達到357萬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37.2%。水土流失不僅廣泛發生在農村,而且發生在城鎮和工礦區,幾乎每個流域、每個省份都有。

森林資源的破壞和浪費也很嚴重。目前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4。據統計,中國森林在10年間銳減了23%,可伐蓄積量減少了50%,雲南西雙版納的天然森林,自50年代以來,每年以約1.6萬公頃的進度消失著,當時55%的原始森林覆蓋面積現已減少了一半。

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是全球最權威的獨立環保機構,它發佈的《2004年地球生態報告》推出了兩項指標,其中之一為「生態足跡」。什麼叫「生態足跡」?簡單地說,就是能夠維持人們從事生產及生活所需要的全部陸地和海洋面積。地球有生命力的土地和海洋面積共為113億公頃,人均1.8公頃,而人類人均卻消耗了2.2公頃土地海洋所能提供的自然資源,生態赤字達0.4公頃。中國人均資源只有0.8公頃,人均消耗卻達到了1.5公頃,雖然消耗量低於全球平均數,但生態赤字為0.7公頃,遠高於全球0.4的平均水準。

因為遭遇不計後果的掠奪性開發和被大肆揮霍浪費的緣故,中國的自然資源不可避免地被嚴重透支,可供未來利用的越來越少。按照經濟學家周天勇教授的研究,隨着工業化和城市化越來越多地擠占農業用水,中國的農業缺水在300-500億立方米,工業用水缺口達60億立方米,667個城市中420個缺水,共計105億立方米。到2040年,全國淡水資源供給對需求缺口在2,000億到3,000億立方米。另外,未來30餘年中,中國55%品位的鐵礦石缺口在173億噸到326億噸。再則,即使按照2009年中國低水準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消費量,剩餘的石油可采年限也僅為7.08年,天然氣為39年,煤炭為108年。即使未來石油和天然氣按照目前發達國家最低的消費水準變動,中國國內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也遠遠不夠未來31年的消費,石油缺口為2008年國內儲量的15.5倍,天然氣缺口為2008年國內儲量的3.14倍。

試想,照這樣發展下去,中國還剩多少資源可供持續發展?中華民族的子孫後代還能保住自己的飯碗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Acemoglu和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Robinson曾說過,改革開放後,中國並沒有行進在向發達國家繁榮水準邁進的道路上。「中國的崛起並不是在播撒繁榮,它只不過提供了有一個社會走進死胡同的例子。」就連前任中共總理溫家寶也不得不承認:「中國經濟存在着巨大問題,依然是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結構性的問題。」「這主要表現在城鄉和地區發展差距大,收入分配不均也在不斷擴大,資源能源過度消耗,環境污染嚴重等。這些問題都促使我們考慮,今後我們給子孫後代留下什麼?」

有位論者說的好:「GDP一路高歌猛進的中國,雖然擁有了全球第二大經濟實體的桂冠,卻失去了湛藍的天空,潔淨的空氣,未被污染的江河和農田;雖然擁有了越來越多的新興城市,越來越多的高樓大廈,越來越多的高速公路和鐵路,卻失去了不含瘦肉精的豬肉,不加三氯氰胺的牛奶,沒有甲醛等有害物質的無毒大米和農藥含量不超標的蔬菜水果;雖然擁有了「舉世矚目」的『北京奧運』和『令人驚艷』的『上海世博』,卻失去了越來越多可供子孫後代開發利用的土地礦山河流和森林。」

環顧改革開放40年來的神州大地,環境日甚一日被污染,資源日甚一日被透支,貧富差距日甚一日被拉大,傳統道德日甚一日被摧毀——凡此種種,無一不足以證明,所謂「中國奇蹟」其實不過是一種以毀滅生態環境,犧牲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子孫後代的幸福,剝奪廣大民眾的權利和福利為慘重代價的一種「慢性自殺式的增長」!用成語說,這就叫殺雞取卵、飲鴆止渴。說白了,這樣的「中國奇蹟」根本就不是老百姓的福音,而是災難。

責任編輯: 秦瑞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1227/1224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