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我「臥底」在未成年媽媽QQ群 此群已被河蟹

作者:
她們曾在群里聊過為什麼選擇生下寶寶,幾乎沒有人有備孕的打算,都是不小心懷孕以後,被人(大多數是男方家庭)勸說留下寶寶,或者自己不忍心墮胎決定把孩子生下來,因為怕被人嫌棄,她們只能輟學甚至背井離鄉。她們的經歷,絕不是單純的媒體口中‌‌「對倫理道德漠視‌‌」,更不是網民討伐的‌‌「不負責任‌‌」,她們的選擇,是社會貧富差異、性教育缺失和輿論羞辱的產物,她們才是未成年生育現象中最需要被關注的受害者。

這篇報道是我上半年在哥大新聞系輔修中國報道課時的結課作業。報道‌‌「中國未成年媽媽‌‌」的想法最初由我的同學提出,當時快手等社交app由於平台上的未成年懷孕內容被多家媒體強烈批評,快手也自監下架,一夜之間輿論都在譴責未成年媽媽的‌‌「不負責任‌‌」。

在前期調研中,我們發現幾乎所有的中文媒體,談及此現象時都進行了有強烈情緒導向的負面報道,以東南快報2018年4月1日的報道為例,‌‌「記者長期調查發現,這些平台內還隱藏有一個混亂的少年兒童交往圈。戀愛、懷孕、生子……這些現實生活中未成年人的禁忌,都被輕易打破。其中許多行為,不僅是對倫理道德的無視,甚至觸碰了法律的底線。‌‌」卻鮮少有媒體探究背後的成因,談論社會作為一個整體語境所需要承擔的責任。

在許多媒體人的敘述中,快手等社交平台是未成年懷孕現象傳播的罪魁禍首,‌‌「平台對相關視頻的傳播不僅不及時攔截,反而推波助瀾,為博眼球、搶流量對此進行推送,完全置社會責任於不顧。‌‌」然而事實是否如此?快手等社交平台是否負有絕對責任?為什麼我國未成年媽媽懷孕現象會如此普遍?我們又有什麼可以做的?

於是我們帶着這樣的疑問開始了研究和採訪,因為快手已經下架了所有相關內容,我們最開始試圖在微博上尋找願意接受採訪的未成年媽媽,然而收穫卻寥寥無幾。我們突然意識到微博雖然是我們主要使用的社交平台,卻並不是她們的,於是我們開始使用寶寶樹、柚寶寶等孕期相關平台,由我同學主要繼續尋找願意接受採訪的未成年媽媽,而我則開始採訪有機會接觸到未成年媽媽群體的醫生、助產士和教師們。

而我除了想知道個體經驗以外,也想知道她們作為一個社群有哪些共同的訴求,於是我打開了多年未曾使用的QQ,試圖找到相關的QQ群。出乎我意料的是,我居然找到了許多00後寶媽群,但是這些聊天群極其私密,我不得不將自己的QQ號改頭換面,偽裝成一個01年出生馬上要生女寶的未成年媽媽,等待幾天之後,最終有一個擁有284名成員的QQ群接受了我的請求。

於是我開始了自己的‌‌「臥底‌‌」,每個進入群聊的成員都要通過管理員的驗證,並將自己的群內姓名改成‌‌「地區-出生年份-孕媽或順/切+寶寶性別‌‌」的格式。群內討論非常積極,我一個小時不看就可以有幾百條未讀信息,而討論的內容多種多樣,許多涉及到未成年媽媽生育的現實問題—准生證/戶口,和父母的關係,孩子爸爸是否參與育兒,在醫院受到的歧視,產後恢復以及未來打算等等。而微博上有人猜測的‌‌「女翻男‌‌」等與孩子性別有關的話題,卻鮮少出現。

群內幾乎所有的媽媽都因為生育而放棄了學業,她們中的大多數人也離開了自己的父母,‌‌「嫁入‌‌」男方家庭,與自己的原生家庭疏遠。因為中國的婚嫁傳統,她們離開了自己的家庭和互助體系,而他們卻可以留下。在生活中備受歧視和阻撓的她們,通過網絡形成互助社群,互相鼓勵安慰。‌‌「寶媽‌‌」比‌‌「孕媽‌‌」有經驗,於是經常有孕媽在群里求助,‌‌「每天都昏昏沉沉怎麼辦?‌‌」,‌‌「沒有準生證怎麼辦?‌‌」,而一般問題發出的幾分鐘內,就會有寶媽主動為這些困惑的同齡人解答。

群內有時也會互倒苦水,有一次提到二胎,一些媽媽們便開始抱怨男方在育兒責任里的缺席:

而她們口中的‌‌「老公‌‌」,往往也是和她們一樣的未成年人,他們有同齡人一樣的壞習慣—沒有家庭責任、痴迷網絡遊戲以及對金錢沒有概念,而這些孩子卻過早成為了伴侶和父親,將育兒的重擔丟給了同樣也是孩子的未成年媽媽們。

當我看到以上截圖裏的聊天記錄時,我第一反應是生氣,對這些未成年媽媽們生氣,生氣她們為什麼不離開這些不負責任的‌‌「老公‌‌」,生氣她們無法自立。然後我意識到自己的‌‌「何不食肉糜‌‌」,作為一個25歲身在海外的已婚未育女性,我擁有婚姻選擇權和生育選擇權,原生家庭開明,社會保障體系也在為我撐腰。可是群里的媽媽們比我年輕那麼多,她們中的很多人沒有機會接受性教育,懷上孩子以後,原生家庭也無法提供經濟和心理上的幫助。

她們曾在群里聊過為什麼選擇生下寶寶,幾乎沒有人有備孕的打算,都是不小心懷孕以後,被人(大多數是男方家庭)勸說留下寶寶,或者自己不忍心墮胎決定把孩子生下來,因為怕被人嫌棄,她們只能輟學甚至背井離鄉。她們的經歷,絕不是單純的媒體口中‌‌「對倫理道德漠視‌‌」,更不是網民討伐的‌‌「不負責任‌‌」,她們的選擇,是社會貧富差異、性教育缺失和輿論羞辱的產物,她們才是未成年生育現象中最需要被關注的受害者。

於是我根據我和同學的採訪實錄和群像觀察寫下了以下這篇報道,原文是英文有字數限制,所以有很多問題我沒有詳細地討論。我在報道後回答了一些微博上搜集來的問題,如果有我沒有涵蓋到的問題,請給我留言/私信,我會儘量補充回答。感謝Yuhong的採訪整理,感謝教授Howard French的指導,也感謝微博網友@溫煙和@鹿小紙呀的翻譯。

‌‌『被制裁的獨角獸,被污名化的母親‌』

快手與未成年懷孕‌‌「亂‌‌」象

▍2018年1月,已有7年歷史的中國互聯網短視頻平台‌‌「快手‌‌」正在進行新一輪的融資。作為中國網絡的獨角獸,由騰訊領投的快手估值高達170億美元。快手是中國最火的短視頻app之一,佔有20%以上的市場份額,日活躍用戶高達1億,預計在2018年底,這個數字將會翻超三倍。

然而,僅在三個月之後,快手被CCTV新聞節目點名,批評其炒作傳播‌‌「未成年媽媽等低俗內容‌‌」。隨後,這個價值百億美元的獨角獸軟件從各大應用商店下架。

中央電視台在其六分半鐘的報道中,批評稱快手為未成年媽媽提供平台,引發炫耀早孕、爭做全網最小媽媽等亂象。報道同時指出,快手等平台為了追逐商業利益,傳遞了一種扭曲的價值觀,對青少年造成了十分惡劣的影響。‌‌「快手等平台上的內容無視倫理道德,突破了法律的底線。平台為了獲取更多關注,濫用智能算法,有目的地對這些未成年懷孕視頻進行推送。‌‌」

在中國,合法結婚年齡是男性22歲、女性20歲。未成年生子在中國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央視的報道,引發了輿論關於媒體監管和未成年母親現象的激烈討論。

有些人認為少女懷孕不應該被推崇,平台也應該受到監管,因其未能及時審查相關內容。中國社科院的某學者認為,刪除相關內容和展開相關討論是十分必要的。他說,‌‌「當我們的社會整日沉浸在這類視頻中,人們將會對未成年懷孕這種不正常的現象習以為常,而這會危害我們的下一代。過去,互聯網公司普遍缺乏對社會責任的考量,而這一情況必須被改變。‌‌」

有些人着重譴責快手整體的低俗化。一位微博用戶指責平台涉嫌傳播猥褻信息、引發各類社會問題,‌‌「快手上到處都是文化程度不高的用戶在炫富、吸毒和宣揚暴力,快手正在毒害我們的社會和後代,它應該被永遠封禁。‌‌」

有些人則對這次社會焦點中最弱勢的群體未成年媽媽,進行無情的辱罵和嘲諷—‌‌「腦殘‌‌」,‌‌「譁眾取寵‌‌」,‌‌「沒文化的土鱉‌‌」。

但不是所有人都這麼惡毒,吳舒婷(音譯)是一名23歲的微博用戶,她對這些女孩更多是同情,但她也表示自己無法理解她們的動機,‌‌「我對她們的感覺摻雜着好奇、同情和憤怒,我不明白為什麼會有人會選擇在他們自己還是孩子的時候就生下孩子。她們的教育和未來怎麼辦呢?‌‌」

儘管有這麼多人都在討論這個有爭議的問題,有一個人卻選擇保持沉默。小林是廣東茂名的一名18歲未婚少女媽媽,她有個1歲的女兒,她正是那些被污名化的未成年母親中的一員,但卻選擇不參加這場辯論。

她還是高中生的時候就懷孕了,17歲就生下了女兒,她是意外懷孕,學生階段得到過的唯一的性教育是在四年級有關月經的知識。得知她懷孕後,她的男朋友讓她墮胎,擔心孩子會毀了他們的未來。出於母親的本能,她拒絕了,並說服他可以繼續學業,而她也會在生完孩子後重回學校。由於害怕流言蜚語,她輟學並嫁到了他家,沒有婚禮,沒有嫁妝。

然而小林再也沒能重返校園。她繼續呆在家裏,每天泡在快手上,不是為了炫耀她的女兒,而是為了打髮帶孩子的無聊,緩解育兒的煩惱。她熟悉關於快手的爭議,也支持對相關平台進行監管,‌‌「我並不以我的經歷為恥,但我也不認為未成年少女懷孕是一件光榮的事。我支持把未成年媽媽的內容下架,互聯網是一個廣闊的平台,我們需要更多正能量。可是我看到那些針對未成年媽媽的偏見和歧視也會難過。我們不是怪胎,我們是人,是母親。我們中的許多人曾經擁有選擇的權利,因為純粹的愛我們選擇生下孩子,而不是像許多人在網上臆測的那樣只是為了吸引眼球。‌‌」

小林的經歷並不是個例。雖然我國的青少年生育率(每千15-19歲少女有7人生育),與其他中低收入國家相比相對較低(每千15-19歲少女有49人生育),但考慮到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未成年母親的實際數量仍然值得我們警惕。

在一個由284個群成員組成的QQ群里,未成年媽媽們每天分享着他們的困惑,挫折,和幸福。這只是眾多小媽媽群之一。討論的主題非常豐富—從戶口到晨吐,從准生證到‌‌「丈夫‌‌」沉迷視頻遊戲,這些女孩開始自發地成立了一個互助團體,互相支撐度過懷孕的艱辛。與此同時,我國卻鮮少有對這些未成年母親施以援手的官方渠道。

她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自農村地區,在那裏,未成年懷孕被認為是可以接受的,必要的性教育卻是缺失的。她們在進行婚前性行為之前,完全不知道該如何保護自己。當她們懷孕時,周圍的人會鼓勵她們生下孩子而不是墮胎,長輩們還會勸告她們,‌‌「早生早好‌‌」。

但長輩不會告訴她們,未成年媽媽在分娩時面臨更高的風險,早孕也更可能威脅家庭和社會的穩定。

作為南京某醫院的一名助產士,陳青(音譯)見過許多少女媽媽,‌‌「我遇到的大多數未成年母親心智都很不成熟。她們對於生育的潛在傷害、身體疼痛和精神負擔幾乎一無所知。她們自己還是孩子,並沒有做好準備迎接懷孕的挑戰。‌‌」

楊雲平(音譯)是北京某公立醫院的麻醉醫師,已經接診過許多未成年母親。她補充道:‌‌「許多未成年母親需要學校和國家的幫助。學校應該在必修課中加入性教育,而國家應該為未成年母親提供官方救助程序。現在,懷孕的婦女都需要建立孕期檔案,用於複診和保險,而這份檔案需要結婚證才能辦,但未成年的孕婦顯然不可能有結婚證。因此,許多未成年媽媽不能去大型實惠的公立醫院,只能去設備簡陋的小診所或昂貴的私立醫院。與成年孕婦相比,她們需要更多的醫療衛生幫助,而她們卻經常被我們的公共醫療體系拒之門外。‌‌」

然而,大多數中國人忙着批判‌‌「低俗‌‌」的快手和其他網絡視頻平台,這些預防未成年懷孕和幫助未成年媽媽的方法,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

江念冰(音譯)是浙江溫州一所高中的老師,她不同意‌‌「在線視頻平台是未成年懷孕現象的罪魁禍首‌‌」的輿論意見-‌‌「這些app對青少年很有吸引力,但它們不是導致未成年少女懷孕的根源。作為一名從業多年的高中教師,我對我們教育系統中極度匱乏的性教育感到非常遺憾。下線快手只需要幾秒鐘,但要向孩子們補充他們已經錯過的性教育知識,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青少年正處於性好奇和性探索的年齡,他們需要合理的、與時俱進的性教育。如果我們能夠幫助我們的下一代建立一個全面的知識體系,他們就能運用這些知識在性方面保護自己。如果他們已經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危險的,他們怎麼會輕易受到這些在線平台的影響呢?‌‌」

4月1日,快手CEO宿華用官方賬號發表道歉聲明,‌‌「快手平台上存在低齡媽媽的視頻內容,其中一些存在炒作傾向,造成了不良社會影響,我們向因這些視頻受到影響的用戶深表歉意,也感謝媒體的監督。……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在他們這個年齡段,理應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短視頻行業領軍者,快手深知肩上責任重大,未來將聯合有關部門共同推進青少年關愛保護工作,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歡迎社會各界對我們監督,幫助快手一起成長。‌‌」

快手於在消失一周後重新上架,平台整改刪除了所有相關內容,刪除了每個少女媽媽的帳戶。對未成年母親現象的討論熱度漸漸消退,而性教育和對未成年媽媽的官方支持系統仍舊缺位待補。

但是,無論是社會語境還是快手,都不可能在現實生活中‌‌「下架‌‌」小林,讓那個QQ群中的284個未成年媽媽隱形,使數以千計的青少年母親消失。對於這些女孩來說,生活仍在繼續,作為母親,作為青少年,作為不受保護卻飽受污名的未成年媽媽。

Q&A:(這裏的回答只來自於我的觀察,並不能當作絕對正確的答案)

1.‌‌「請問媽媽們的經濟來源和基本生活和消費水平是怎樣的?‌‌」

在群里的聊天記錄里,媽媽們分享的經濟來源主要來自男方父母的接濟和男方的工資,有一些媽媽也會想要通過微商等渠道賺一點零花錢。基本生活和消費水平我並不是很清楚。

2.‌‌「她們怎麼看待自己呢?‌‌」

我也不小心加入過普通的媽媽群里,我發現這個未成年媽媽群里的成員看待自己的方式,和其它新媽媽沒有太大的區別,她們也只是普通人而已。

3.‌‌「她們在群里聊什麼?‌‌」

除了我前面所提到的互助系統以外,她們在群裏面聊的東西其實很普通,有時候會聊明星,有時候會聊家鄉特產,有一次她們在群里分享孕晚期老是放屁的事情。有人在微博上猜測她們會分享怎麼‌‌「女翻男‌‌」,實際上從來沒有發生過,她們對於嬰兒性別,絕對沒有適齡媽媽們敏感。

4.‌‌「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印象最深的有兩件事:

1.我和我的同學一度都‌‌「臥底‌‌」在這個聊天群里,有一次我的同學亮名了自己的身份,想要採訪一些群成員。她很快被踢出了群聊,一些人開始罵我同學是神經病,以為我同學是‌‌「變態男‌‌」。我突然意識到她們中的很多人可能因為自己的母親身份,被某些異性騷擾,她們的母親身份反而讓這些男性有了不再把她們當未成年看待並騷擾她們的藉口。

2.有一次一個女孩說,‌‌「我現在看到芭比還會激動,以為自己還是小孩呢,不敢相信我已經當媽媽了。‌‌」

後記:時隔幾個月後我重登了QQ,QQ群消失了,我沒有被踢出或退出群聊,根據截圖搜索群號群名顯示這個群不存在,它消失了,可能又是某次網絡淨化的結果。她們曾經在網絡上相遇,形成網絡互助系統,但如今她們卻又被迫單槍匹馬地生育。許多人對於她們有許多的刻板印象,而她們除了在小小的年紀要承擔生育的重負,更沒有渠道可以為自己發聲。即使我潛伏在聊天群里數月,我依然無法預料她們所面臨的困難,我的無知不僅來自於生活經歷的不同,更來自於我對互助系統和救助渠道的習以為常。批判她們,嘲笑她們,不能夠改變她們存在的事實,作為個人我們能做的有限,不歧視她們、不區別對待她們、不以嘲笑她們來尋求優越感,卻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你在評論他人的時候,要記住並非所有的人都有你這樣優越的條件。‌‌」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Yuhong Dian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1225/1222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