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許小年最接地氣的演講:財政政策失靈 貨幣政策失靈 苦日子才剛剛開始

智谷君語:

許小年是中國最有水平的宏觀經濟學家,在這篇邏輯清晰、語言接地氣的演講里,你能接觸到最樸實的市場經濟原理,以及一位經濟學家的信仰、理性和實在。同時,本文也是對中國中長期宏觀經濟走向的準確把脈,對企業、對投資決策頗具指導意義,也能解答不少人對當前高層決策的困惑。

◎作者 | 許小年

◎來源 | 本文為許小年於2018年浙商證券「鳳凰行動」論壇的發言摘要,演講主題《多變環境中的不變之道》,智谷有刪減

非常高興來到這裏,與大家對於有關中國經濟環境和最近出現的一系列變化,做一個交流。今年正好是全球金融危機10周年,我們好像又碰到了一個非常複雜的局面,國內國外的經濟形勢都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在這個變化中,我們企業金融機構如何應對,這是我和大家交流的主要內容。

關於經濟形勢的變化,我想談這幾個方面,雖然這幾個方面僅僅是我們目前所面臨挑戰中的幾項,但是我認為這幾項是對於今後經濟發展和企業經營,影響比較大的方面。

第一個是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現在已經進入了後工業化時代。後工業化時代經濟運行的規律如果有任何規律的話,它和工業化時代有着根本的不同。大家都知道,我們做金融的,更是在第一線感受到這個衝擊。

第二項就是國家正在進行的去槓桿,採取各種各樣的措施在去槓桿。

01

一個長期的變化

經過改革開放的40年,今年也是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日。我們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已經從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從一個農業國變成了中等發達的工業國。

這個變化是我們今後在思考國家經濟發展、企業經營、企業未來方向必須認識到的一個轉折。在後工業化時期,他的經濟發展模式和企業經營模式都和工業化時期有着根本的不同。

我現在看到了一些企業,感到在經營上碰到一些困難,我認為主要是我們企業的經營思路還沒有發生轉變,還沒有根據中國經濟發展新階段來加以調整,還是用舊的思路來思考面臨的新問題。所以這就造成了我們企業在發展道路上的一些困惑,造成了他們經營方面的一些困難。

後工業時期和工業化時期,有什麼樣的本質區別呢?

在工業化時期,由於我們要進行資本積累,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成工業國,工業和農業的生產它有一個根本的區別,就是大機器工業生產他需要進行投資,需要購置設備。而農業,他對於資本的需求是非常低的。農業生產雖然你也需要有灌溉設備、有拖拉機等等,但是它和工業相比,它的資本密集程度要遠遠的低於工業。所以在工業化的時期,總是伴隨着快速的資本積累。這就表現在固定資產投資,在過去改革開放的前三十年,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速度大概是兩倍於GDP,所以在工業化時期,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最主要的動力。資本積累那很自然,對金融的需求就很高,因此在工業化時期,我們國家的金融業也蓬勃發展起來,這都是和資本積累密切相關的。

但是到了後工業化時期,中國的工業化基本上完成了,資本積累的速度大大的放慢,這個放慢就體現在過去的幾年間,我們看到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速度基本上是和GDP同步的(6%、7%左右),已經從兩位數跌到了一位數,這並不是我們傳統上理解的國內需求不足,需要宏觀政策刺激等等,這種傳統想法都已經通通過時了。一位數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將成為常態,將成為在後工業化時期的標準數據。他就是這個增長速度。固定資產投資,已經不再是肩負加速資本積累、提高中國經濟工業化程度這樣的任務,而是從增量變成了替代存量。每年單位數投資的增長,也就是去取代這些折舊的資本設備,它變成了存量替代型投資,而不是增量投資這一點我們必須認識到。不要再幻想兩位數的投資增長,更不要去幻想兩倍於GDP的投資增長

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這是後工業化時代的一個特點。經濟增長的動力,不再是投資,因為投資跟GDP現在同步,不僅投資同步,消費基本上也是同步。那麼經濟增長的動力到底在哪裏?等一下我會講到,那是在微觀,不在宏觀。

後工業化時代,他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產能的普遍過剩。經濟從改革開放初期供不應求——短缺經濟,我們所講的短缺經濟,現在已經變成了過剩經濟。供應能力超過了社會需求,各行各業全都是過剩產能。那些不過剩的行業,很難找到,供不應求的這些行業很難找到。看來看去,只有這些服務業,而服務業的供不應求主要是因為政府的行政管制,人為造成的供應緊缺。

比如醫療衛生,大家都知道仍然供不應求,民間有很多資本希望能夠進入到這個領域,但是進不去。過於嚴格的管制,使得資本、資源不能進入到這些服務業,人為的造成供不應求。

除此之外,在製造業、競爭性行業,我們看到的全是供大於求。

在這樣的形勢下,他引起了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宏觀政策失靈,第二個問題是企業經營變困難。

在過剩產能的壓力下,宏觀政策,不管是財政政策也罷,貨幣政策也罷,失去作用了。因為我們知道,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他的作用是拉動需求,而在需求中,他其實主要拉動的是投資需求,過去多少年都是這樣。我們說的拉動內需,實際上都是拉動國內投資需求。由商業銀行提供低息的貸款,刺激企業投資,由政府增加財政開支,這些財政開支增加的,有一部分是民生,但是大部分是搞基建,是拉動投資。

而在後工業化時代,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這些政策全都失靈。

你拉動什麼?你刺激投資,你刺激投資越多,過剩產能越多,已經沒地方好投了,你往哪裏去投?2008年,4萬億我們還可以投投高鐵。到了現在,政府想花錢,不知道往哪兒投。去搞棚戶區改造,中央最近把棚戶區改造給停了,非常正確,當初根本就不應該搞。你棚戶區改造有什麼樣的投資收益啊?這些錢能拿回來嗎?能產生回報嗎?已經不知道往哪裏去投了,你還硬要政府財政開支。另外一方面,政府也沒錢了,特別是地方政府。最近我們看到很多的報道,地方政府的債務償還全出了問題,這個下面我會講到為什麼現在要去槓桿。

貨幣政策也失靈,央行增加貨幣供應,這些貨幣進入不了實體經濟,他沒有辦法進入實體經濟。為什麼沒有辦法進入實體經濟,並不是說央行一放水,下邊就澇災,不是這樣的。

央行的貨幣政策到信貸的增發,我們把他叫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這個傳導機制是通過金融機構來完成的,通過銀行、通過券商來完成的。即使央行放水,銀行找不到能夠盈利的項目,央行放的水沒有用,他不能夠進入到實體經濟,於是央行放的水都跑哪裏去了?都跑到資產市場上,不斷的推高資產的價格。我們主要看到的就是房產,而不能夠進入實體經濟。

我們都在抱怨,政府也在抱怨,民間的企業也在抱怨,說你們金融搞了半天,不為實體服務,政府很頭疼。一個勁的催着大家,你們要為實體服務啊。我很想為實體服務,但是我不知道怎麼為實體服務,你給我的資金,我銀行貸款往哪裏放啊,放到哪裏都是過剩產能,我敢放嗎?我敢投嗎?我不敢投啊。我這個貸款信貸,我不敢發給這些企業,所以信貸過去幾年變到哪裏去了,都變成了房貸,都變成了政府融資平台的項目,現在政府融資平台出問題了。我銀行即使有資金,我也放不出去,產能過剩,供大於求。現在的短缺不是資金,現在的短缺是項目,是找不到能夠盈利的項目,是找不到能夠產生足夠回報的項目,這是問題。

在這樣的情況下貨幣政策失靈,央行放出來的貨幣不能轉化為實體經濟所需要的信貸。財政政策也失靈了,財政政策不知道往哪裏花錢。

剛才咱們浙商證券的同事介紹科技企業,我說一句不太好聽的話,科技創新哪是銀行幹的事兒啊?這怎麼能是銀行幹的事兒呢!有沒有搞錯!科技行業全都是高風險的,銀行經營最重要的原則是什麼?資金的安全性。你把老百姓的存款扔給科技企業,這是對老百姓存款的不負責任。

因為科技企業的風險抬高,不適合銀行融資。科技企業的融資靠什麼?靠風險投資基金,靠PE,靠這些金融機構,他們能夠承受高風險。銀行無法承受高風險,因為銀行要對老百姓的存款負責。所以銀行的資金首要的原則是他的安全性,而不是他的回報性,不是他的收益性。當然,我很理解銀行其實也不願意這麼幹,政府有任務,沒辦法。

我進來看到那幾個PPT上的圖,那四個大圓圈,前面叫做政府融資,後邊叫政府指導,然後再叫政府什麼、政府什麼,四個大圈,上面全是政府、政府、政府、政府,有沒有搞錯?科技創新,政府不是在市場中直接操作。科技創新是要政府營造一個創新的環境。他自己下場操作,到最後又像08年4萬億一樣弄一堆的壞賬,弄一堆的騙補,這個教訓我們還不夠嗎,今天還要再來一遍嗎?

所以我認為,這個思路起碼是值得探討的。我們搞經濟建設,不能違反經濟規律。

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出現兩個問題:

第一是宏觀政策失靈。

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都不知道怎麼去用了,不能再像工業化時期在資本快速積累的情況下那樣用宏觀政策了,它不起作用。當然,宏觀政策不能再像過去那樣使用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們的貨幣早就超發了,不可能繼續下去,我們的財政現在已經非常緊張了,也不可能再像過去搞4萬億那樣,再來刺激經濟了。

第二個問題,是我們企業傳統的製造業,普遍發生了經營的困難。

這個經營的困難就是生產能力大於市場需求,企業應收帳期在拖長,反映出銷售方面的困難。銀行需要注意了,應收帳全都在拉長,庫存在增加,企業找不到他新的業務在什麼地方,到市場上看一看,大家都激烈地在爭奪市場現有的這些需求訂單。

這是面臨的兩個問題,是在後工業化時期,我們所面臨的新挑戰。

那麼應對這個新的挑戰,等一下我在微觀層面上還會講,那麼怎麼辦呢?

政府總體政策上的思路我認為是正確的,但是做法,很抱歉,本人不能同意。在這個時候,我們提出的方向,政策的方向也罷,希望能夠引導企業也罷,都是創新,我認為這是正確的。但是由政府成立產業投資基金,搞什麼產業政策,咱們這兒又什麼騰籠換鳥、鳳凰涅磐,聽起來又是似曾相識,這樣的做法解決不了在後工業化時期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所面臨的問題。解決的方案在什麼地方?在市場,在企業,不在政府的辦公室里,等一下我會給一些具體的案例。

在後工業化時期,中國的經濟已經從製造經濟變成了服務經濟,這也是剛才我們講的,為什麼投資的增長速度,它只是和GDP同步。因為服務經濟不需要那麼多的固定資產,中國的經濟和世界上所有其他的市場經濟都一樣,一定是從工業化中的製造業為主,逐漸的轉變為後工業化時代的服務業為主。

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服務業只是GDP的四分之一(25%)。到去年(2017年)服務業已經超過了GDP的50%。中國正在向其他國家一樣,邁入服務經濟,而不是製造經濟。在服務經濟中,投資當然速度要下降,因為我搞服務業不需要固定資產,我租一片房子,雇一些工人就可以開干,不需要固定資產。

後工業化時代的經濟發展,他的規律和工業化時代是不一樣的,用工業化時代的這種思路搞經濟,那是要犯錯誤的。所以第一個大的變化,在一個比較長的時間段上的變化,就是中國的經濟進入了後工業化時代。這一點政府要有清醒的認識,企業也要有清醒的認識。

政府不能再靠宏觀政策來維持經濟的增長,所以最近幾年,政府談保增長,談得少了,這是對的,不能再以GDP增長為經濟發展的目標。

企業也不能像過去那樣,按照老的思路來進行經營。過去企業經營、企業成功靠的是什麼?我總結了一下,基本上叫做資源整合能力。企業做的比較好的,都是資源整合能力比較強,比如說房地產,比如說製造業。什麼叫資源整合能力啊?資源整合能力就是兩大關係,第一大關係是政府關係,能拿到土地;第二大關係是金融機構的關係,能拿到資金。兩關係處理好了,企業就可以發展,就可以整合資源,把產品製造出來,在市場上賣掉。現在不行了,你的資源整合能力再好,沒有市場需求,你也沒辦法。你的資源整合能力依然很重要,但是已經不是決定企業生死和企業發展最關鍵因素了。受到了市場需求的限制,現在對於企業來說,最關鍵的是創新能力,而不是資源整合能力這是對企業的一大挑戰。

對政府的挑戰是什麼?是你不能依靠過去刺激需求的政策來保證經濟的增長,而政府現在需要配合企業,不是替代企業,而是配合企業來促進企業的創新。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廣陵散社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721/1146842.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