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在中國 婚姻能差過她的 沒有幾個

近日,因小三或引發的婚姻問題特別多,這是前幾天,一記者跳樓自殺的新聞,這是一個老公讓妻子帶小三去產檢,還把小三帶回家,其妻子跳樓自殺的新聞。

最近,在美國也發生了兩起類似悲劇,這是在美華女遭遇到的小三類似案件,血濺一床!華男外遇有小三,妻子趁丈夫熟睡提菜刀割喉!丈夫提離婚第二天印州母親打911:「我殺死了兩個孩子」。

張幼儀3歲那年,母親曾給她纏足,到了第四天,再也忍受不了妹妹尖叫聲的二哥張君勱出面阻止。就這樣,她成了張家第一個天足女子。但是,在徐志摩眼裏,僅僅擁有天足,並不等同於新女性。張幼儀個性沉默堅毅,幫助公公理財,甚為得力。這些老人眼中的優點,在活潑飄逸的詩人眼裏,就是呆板無趣、僵硬乏味。張幼儀說,「對於我丈夫來說,我兩隻腳可以說是纏過的,因為他認為我思想守舊,又沒有讀過什麼書」。「他對我不理不睬,就連履行最基本的婚姻義務這種事,他也只是遵從父母抱孫子的願望罷了」。

1917年,經過妻兄張君勱及蔣百里等人的引薦,徐申如以1000塊大洋的代價,讓徐志摩成為梁啓超的入室弟子。1918年,張幼儀生了兒子阿歡,即徐積鍇。徐家長子長孫的誕生,標誌着徐志摩已經為家族初步完成了傳宗接代的任務。在梁啓超建議下,他於同年8月前往美國,自費進入馬薩諸塞州的克拉克大學歷史系學習。

從結婚到出國留學,徐志摩和張幼儀結婚將近3年,相處的時間加起來只有4個月。張幼儀足不出戶,長時間跟着婆婆坐在院子裏縫縫補補。婚後她也曾寫信給蘇州第二女子師範學校,希望能完成中斷的學業,但料理家務、養育孩子、照顧公婆這些事,使得讀書的願望成為泡影。

一直到晚年,她都為自己沒能到像丈夫所愛的女人林徽因陸小曼讀的那種一流學校上學,而耿耿於懷。

中國史上第一樁西式文明離婚

1920年冬,公公婆婆安排張幼儀出國與徐志摩團聚,為的是讓他知道要對家庭負起責任。輪船到達馬賽港時,「我斜倚着船舷,不耐煩地等着上岸,然後看到徐志摩站在東張西望的人群里,就在這時候,我的心涼了一大截……他是那堆接船的人當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兒來的表情的人。」張幼儀晚年回憶道。

見面後,徐志摩第一件事,便是帶她去買新衣服和皮鞋,因為他認為她從國內穿來的經過精挑細選的中式服裝太土了,會讓他在朋友面前丟臉。就這樣,心存無限希冀滿心歡喜的她,被他無聲的行為深深刺傷。

隨後,兩人拍了唯一的合影,奉命給徐志摩父母寄去。

到英國沙士頓安頓下來,他們的關係並無改善,張幼儀有了身孕,徐志摩要求她打胎,並提出離婚。張幼儀愕然,不知所措。「我聽說因為有人打胎死掉的。」她說。「還有人因為火車事故死掉的呢,難道人家就不坐火車了嗎?」他回答。在張幼儀看來,離婚就是被「休」,她堅決不同意,認為自己沒有犯「七出」的任何一條。兩人發生爭吵,徐志摩突然從家中消失,兩人的婚姻生活走到盡頭。不久,徐志摩的朋友黃子美前來敲門,帶來徐志摩的口信。徐志摩給出的離婚理由是:「小腳與西服不搭調。」黃子美問道:「你願不願意做徐家的媳婦,而不做徐志摩的太太?」張幼儀哭着寫信向在巴黎的二哥張君勱求救,然後撐着沉重的身子,一個人從英國到巴黎,再隨二哥、七弟到了德國。

這段時間裏,張幼儀反躬自省,發覺自己很多行為表現,的確和纏過腳的舊式女子沒有兩樣。「經過沙士頓那段可怕的日子,我領悟到自己可以自力更生,而不能回徐家。

我下定決心:不管發生什麼事情,我都不要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兩隻腳站起來。」

1922年2月24日,張幼儀在柏林剛生下次子彼得,一直杳無音信的徐志摩托人送來了離婚書信。在張幼儀的一再堅持下,她和徐志摩見了面,在場的還有徐志摩的同學金岳霖、吳經熊等人。徐志摩拒絕張幼儀先徵求父母意見再談離婚的請求:「不行,不行,你曉得,我沒時間等了,你一定要現在簽字……林徽因要回國了,我非現在離婚不可。」直到此刻,張幼儀才知道徐志摩愛的是林徽因。其時林徽因已經和父親一起提前回國了,與徐志摩不辭而別。他急着離婚,以便回國追求她。

張幼儀在離婚協議上簽了字。這是中國歷史上依據《民法》的第一樁西式文明離婚案。在徐志摩對她沒有了愛情的時候,她選擇了平靜地離開,沒有吵鬧,沒有糾纏。她以在新婚之夜沒能用上的坦蕩目光正視着徐志摩說:「你去給自己找個更好的太太吧!」

拿到簽好的離婚協議,徐志摩歡天喜地地向張幼儀道謝,並提出要去看看剛出生的孩子。他跟着她去醫院看了小彼得,「把臉貼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顛倒」,「他始終沒問我要怎麼養他,他要怎麼活下去。」

當然,無論是徐志摩還是張幼儀,一直都是靠徐志摩父親的匯款在海外求學。徐志摩和張幼儀協議離婚後,徐家仍視張幼儀為自家人,徐父每月都給張幼儀寄200美金。一戰後德國的馬克貶值,1美元就能買到很多食品。張幼儀雇了保姆,自己學習德文,並進入裴斯塔洛齊學院專攻幼兒教育。

離婚後的徐志摩破天荒地表達了對張幼儀的敬重

1922年8月徐志摩追隨林長民、林徽因父女返回中國。11月8日,他在《新浙江•新朋友》上刊登《徐志摩、張幼儀離婚通告》:「我們已經自動掙脫了黑暗的地獄,已經解散煩惱的繩結……歡歡喜喜地同時解除婚約……現在含笑來報告你們這可喜的消息!」然而,命運給予徐志摩的,卻是心底滲血的失望。

名門淑女林徽因,美貌驚人,聰穎絕倫。林徽因在十四、五歲時,已經「許配」給梁啓超的長子梁思成。不過,按照梁啓超的說法,父母只為兒女介紹、搭橋,並不強迫,最終要靠年輕人自己交往、決定。

林徽因和梁思成

林徽因離開徐志摩回國後,也曾多次把徐志摩放在天平上稱過,從才華學識到詩魂雅趣,他倆無疑是天生地設的一對,林徽因的父親不反對,但是兩個姑母卻不同意,認為徽因是大家閨秀,與剛離婚的徐志摩結婚等於做了填房,有辱門面和名聲。加之身邊親友一再撮合,林徽因不得不認命了,把天平傾向了梁思成。儘管她知道這樣的選擇太對不起徐志摩。

1925年3月19日,剛滿3歲的小彼得,因腹膜炎死於柏林。此時的徐志摩,卻因追求有夫之婦陸小曼而招致滿城風雨,避走歐洲

3月18日,徐志摩在父母的催促下準備到柏林,他在寫給陸小曼的情書中抱怨道:「再隔一個星期到柏林,又得對付張幼儀了,我口雖硬,心頭可是不免發膩。」

陸小曼,又是一位才貌雙全的名媛。

她1915年就讀法國聖心學堂,精通英文和法文,被譽為「校園皇后」,還是一位畫家,師從劉海栗、陳半丁、賀天健等名家。她的丈夫王庚1911年清華學校畢業後被保送美國,先後在密歇根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就讀,後轉入西點軍校。學成歸國後,供職於陸軍軍部,曾以武官身份隨陸徵祥參加巴黎和會。他與陸小曼於1922年結婚,不久就任哈爾濱警察局局長。陸小曼在哈爾濱住不慣,很快離開王庚回到北京娘家。就在這時,徐志摩與陸小曼一見鍾情,難捨難分。一個是離婚不久的鰥夫,一個是家有丈夫的妻子,又都是社會名流,京城名媛與海歸才子的緋聞,在九十多年前的北京,不啻是爆炸性新聞。很快,徐志摩在北京待不下去了,於是出國避避風頭。

徐志摩趕到柏林,在殯儀館裏緊抓着彼得的骨灰罈子,流下眼淚。

3月26日,他在寫給陸小曼的情書中,破天荒地表達了對張幼儀的敬重:"C(張幼儀)可是一個有志氣有膽量的女子,她這兩年來進步不少,獨立的步子已經站得穩,思想確有通道……她現在真是『什麼都不怕』。將來準備丟幾個炸彈,驚驚中國鼠膽的社會,你們看着吧!」

1926年10月,徐志摩與陸小曼在北京北海公園舉行婚禮,曾給張幼儀發請柬,但她沒有去。兩人婚後回到海寧硤石,與徐家父母同住。張幼儀則說服徐家二老,讓長子阿歡隨自己安頓在北京。陸小曼個性不拘小節、浪漫嬌慣,她在公婆面前公開和丈夫親熱的作派,令徐志摩父母深為反感,遂要求到北京與張幼儀及孫子同住。張幼儀較之陸小曼更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她建議二老在老家住過一段時間後,再到孫子這裏來,免使徐志摩陸小曼尷尬。

一個月後,徐家父母離開家鄉,到北京投奔張幼儀。他們把張幼儀認作養女,將財產分為3份:老夫妻留1份;給徐志摩和陸小曼1份;給張幼儀和阿歡1份。在徐志摩放棄家族責任的情況下,張幼儀實際上已成為徐氏家族的掌門人。

張幼儀打理徐家生意,成了中國史上第一位女銀行總裁

1927年初,張母去世,張幼儀帶着阿歡回上海奔喪並留在上海。她先在東吳大學任德語教師,隨後開辦了上海第一家時裝公司——雲裳時裝公司,自任總經理,公司的第一大股東,正是她的公公加養父徐申如。雲裳時裝公司開辦不久,張幼儀又接受時任中國銀行副總裁的四哥張公權的提議,出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總裁,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銀行總裁。

張幼儀獨當一面,才幹突出。每天上午9點正,她準時來到銀行辦公室,這種分秒不差的習慣是從德國學來的。下午5點,會有個教師到公司來,給她補習一個小時的國文。6點鐘她再到雲裳時裝公司打理財務。她很有經商頭腦,在股市里賺了不少錢。她在自己的住房旁邊,給公婆蓋了一幢房子。

成為女銀行家的張幼儀和兒子徐積楷合影。06.張幼儀抱着大兒子。

抗日戰爭期間,她囤積軍服染料,等到價錢漲到100倍,再也沒法從德國進貨的時候才出手,賺得一大筆錢。之後,她又用這筆錢投資棉花和黃金,同樣財星高照。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應林徽因之邀,乘飛機趕赴北京,出席她給外國駐華使節開設的中國古典建築美學講座。不料,徐志摩搭乘的郵件飛機,竟於當天下午2時在濟南党家莊附近觸山爆炸,一代詩人飛天而去,年僅35歲。

徐志摩墜機身亡的悲劇發生後,陸小曼備受責難,身受種種壓力。在陸小曼悲痛欲絕、無力操持的情況下,張幼儀以她的冷靜果斷處理了一切:讓八弟禹九帶領13歲的阿歡前往濟南認領遺體。公祭儀式上,陸小曼想把徐志摩的衣服和棺材都換成西式的,但被張幼儀堅決拒絕,按足民間壽衣的樣式,給徐志摩穿上藍色的絲綢長袍,上罩一件黑馬褂,頭戴紅頂黑綢小帽。

陸小曼在給徐志摩寫信

徐志摩遇難時,陸小曼29歲。她猛然警醒,痛悔前非,認識到在徐志摩坐機失事諸多複雜因素中,她自有其咎,但「萬千別恨向誰言」?洗淨鉛華,她從此素衣服喪,深居簡出,閉門度日。絕跡於公開場合,對外界於她的所有指責不作任何辯解。

陸小曼書法作品

此後幾十年歲月,她專心做了兩件事,一是收集徐志摩的文字整理出版,一是畫畫。1965年4月3日,陸小曼孤身一人在上海華東醫院去世,終年63歲。陸小曼在病痛中度過了34年,她死前唯一的願望是和徐志摩合葬,能埋骨在徐志摩墳穴里,但徐家不答應。

「我要為離婚感謝徐志摩」

1949年4月,張幼儀離開大陸移居香港。她的樓下鄰居蘇紀之醫生與妻子離婚,帶着一個女兒和三個兒子生活。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蘇紀之向張幼儀求婚,張幼儀分別向二哥、四哥徵求意見。

四哥張公權始終沒有回覆。二哥張君勱來信表態:「此名教事,兄安敢妄zan一詞?妹慧人,希自決。」張幼儀只好給遠在美國任土木工程師的兒子阿歡寫信:「母擬出嫁,兒意云何。」相對於困守「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之類儒學名教的張君勱,阿歡表現出以人為本的現代文明價值觀,他的回信情真意切:「母孀居守節,逾三十年,生我撫我,鞠我育我……綜母生平,殊少歡愉,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此信頗得其父風韻。

1953年,53歲的張幼儀和蘇紀之在東京舉行婚禮,之後共同生活了20年。1972年蘇紀之因腸癌去世,張幼儀移居美國。1988年,她以88歲高齡逝世於紐約,安葬在市郊墓園,墓碑上刻着「蘇張幼儀」4個字。

在張幼儀去世八年後的1996年,她的侄孫女張邦梅在美國出版了張幼儀的口述自傳《小腳與西服: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家變》。書中,這位從婚姻中突圍並升華的女子坦陳:「我要為離婚感謝徐志摩,若不是離婚,我可能永遠都沒有辦法找到我自己,也沒有辦法成長。他使我得到解脫,變成另外一個人。」

文陽:在我看來,文中並無惡人,至多是認知和觀念的不同;氣質和秉性的差異而已。即如負心的徐志摩,友人也是如此評價他:「他飲酒,酒量不洪,適可而止;他豁拳,出手敏捷而不咄咄逼人;他偶爾打麻將,出牌不假思索,揮灑自如,談笑自若;他喜歡戲謔,從不出口傷人;他飲宴應酬,從不冷落任誰一個。」

「志摩是個很古怪的人,浪漫固然,但他人格里最精華的卻是他對人的同情、和藹和優容;沒有一個人他對他不和藹,沒有一種人,他不能優容,沒有一種的情感,他絕對地不能表同情。」

這樣的評價,一般的好人又有幾個能當得起?

當然,最了不起的是張幼儀,她既存賢淑,又能自尊,更有追求幸福,更新命運的勇氣。她成功後,自謙地說是離婚使然,這固是實話,可若非自身出色,誰又能玉汝於成?

其子阿歡亦可敬,一句「母如得人,兒請父事」,令人感佩不已。

責任編輯: 林億  來源:華人生活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1215/851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