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美教授:我們正進入另一個黑暗和無知的時代

馬克·鮑爾萊因

美國埃默里大學的英語教授馬克·鮑爾萊因寫了《最愚蠢的一代》,就得罪了8700萬美國年輕人。

在書中,他提出一個讓美國民教育育界困惑不已的問題:在整個人類歷史上,知識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普及過:圖書館、博物館、大學、歷史頻道、維基百科、《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一切都在你的鼠標下,但我們沒有看到年輕人,至少是美國年輕人,包括高中生和大學生,在歷史知識、公民意識、閱讀成績、國際競爭力方面的提高。為什麼?

「因為他們把時間都花在了社交網站、IM和手機短訊上了。」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鮑爾萊因說。

馬克·鮑爾萊因(Mark Bauerlein)對Facebook尤其深惡痛絕。尼爾森的調查數據顯示,年輕人最常去的10個網站中,9個是社交網站,「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對於別人而言根本毫無意義」。

但是,將這樣的罪名完全歸結到數碼技術身上,是否過於粗暴和簡單化呢?

「其實,我的想法很簡單,年輕人需要在自己的生命中保留一個空間,可以與歷史、與藝術、與公民理念相遇。」鮑爾萊因說,「如果他們24小時膩在一起,這點要求也變得越來越困難了。」

三聯生活周刊:老一代人鄙視新一代人很正常,但很少會用到「愚蠢」這個詞,您為什麼選擇這樣一個帶有侮辱性的詞來形容美國的年輕一代呢?

鮑爾萊因:我知道這個詞很刻薄。我的書出版前,我妻子勸我換一個,但我說「不」,我必須用「愚蠢」這個詞,就因為它的攻擊性,就因為它侮辱了8700萬美國年輕人。我是一名老師,我的目的不是批評,而是想讓他們變得更聰明、更淵博。很多老師不願意冒犯年輕人的文化,因為他們不願被稱作「老古董」,但很多時候,玉不琢不成器,如果一個年輕人讀了這本書以後感覺受了侮辱,這是好事,說明他們在思考,想為自己辯護,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在學習。我希望的是,每個年輕人都足夠生氣,來證明我是錯的。你不知道我希望自己是錯的,我渴望每一個負面的評價,這就是我選擇「愚蠢」這個詞的用意。

三聯生活周刊:「愚蠢」到底是指什麼?

鮑爾萊因:「愚蠢」並不是指這一代人的智力有什麼問題,而是在於他們有最好的機會和資源成為最聰明、最博學的一代,卻沒有善加利用,反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裏。

三聯生活周刊:您的指責有根據嗎?

鮑爾萊因:我可以給你一些數據:今天,55%的美國高中生一周花在作業上的時間不超過1小時,大學生則每周少於10小時;1/3的年輕人(18~24歲)不知道美國副總統是誰;52%的學生以為美國在「二戰」中的盟友是德國、日本或意大利,而不是蘇聯。這樣的例子我還可以給出許多,數據來自美國民教育育部、人口調查局、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全國藝術基金會……都是權威機構。有一些調查是我自己在美國民教育育部時親自負責的。並非我誇大其詞,美國年輕人的無知程度超出你的想像。

三聯生活周刊:您認為,這是一個全球現象,還是就美國如此?

鮑爾萊因:我認為是全球性的,只不過美國的情況更嚴重。因為年輕人的日子過得太舒服了,他們不需要工作,有很多自由時間、很多朋友,最重要的是,他們的零花錢比誰都多——每周100多美元。他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國家,政府執政了200多年,他們從來不用擔心軍事政變,不用擔心敵國侵略,不用擔心健康危機。他們為什麼要關心外面的世界?為什麼要關心中東發生了什麼?朝鮮發生了什麼?他們關心的是派對、遊戲、籃球明星,在Facebook上給朋友發照片。

這一切聽起來好像很負面,但事實上,我喜歡年輕人,我希望他們長大。我希望他們了解歷史、政治、藝術,了解他們的公民權利,了解他們的政府的運作。

三聯生活周刊:您還記得自己年輕的時候是什麼樣子嗎?如果當時有互聯網,您覺得自己會和今天的年輕人不一樣嗎?

鮑爾萊因:哦,我會和他們一樣。15歲的時候,我就是一個白痴。這不是他們的錯,只是這些工具太誘人,太好玩了,讓一個15歲的孩子難以拒絕。

這是年輕人的本性,正是構建自己身份的年齡,他們思考性、死亡,他們孤獨、害怕,他們必須尋找同盟,他們必須穩固自己,通過模仿別人。

他們需要社交,而數字工具前所未有地強化了這種需求。比如,一個15歲的孩子一個月發了5000條短訊,父母說,夠了,你太費錢了,他們沒收了他的手機。對父母來說,這不過是個玩具,但對那個孩子來說,卻是「你毀了我的生活」。

15歲的時候,我也上學,和朋友聊天、打籃球,但晚餐的時候,我會回家,會一個人做作業。一天裏至少有一段時間,我不是和15歲的人待在一起,而是獨自一人,讀書、思考,或者和父母在一起,聽他們談話,關於外面的世界,關於政治、金錢,或者看電視新聞,聽克朗凱特談「越戰」。

但現在,有了互聯網,年輕人幾乎每時每刻都膩在一起,晚上22點鐘還在聊天、分享照片、發短訊。他們沒有分開的時候,這才是問題所在。

你知道「同輩壓力」(PeerPressure)嗎?就是朋友之間要做同樣的事情,說同樣的話,穿同樣的衣服,遵循同樣的規則。

你知道一個18歲的男生為什麼要上Facebook嗎?因為他的朋友上了。你知道16歲的女孩為什麼要在肩膀上文身嗎?因為她的朋友文了。你知道,如果一個年輕人沒有博客,沒有Facebook賬號,會面對怎樣的壓力嗎?

一個17歲的年輕人,最害怕的是什麼?被別的17歲隔離。對他們來說,沒有比孤立更糟糕的感覺,這就是青春期的本質。這就是為什麼他們要花這麼多的時間在一起。

一項調查顯示,美國年輕人平均每周要發2272條短訊。為什麼?因為他們的社交生活是多變的,也許一節課上完,就發現自己收到了分手短訊。你能相信嗎?現在的年輕人都是通過短訊分手。所以,他們沒法坐在椅子上,安靜地讀一本小說,他們必須隨時查看朋友們在做什麼,否則就精神緊張,無法集中。很多年輕人並不喜歡這樣,他們厭倦了,但不能出來。因為一旦出來,就失去了社交生活。所以,他們需要老人們的聲音,告訴他們,這個世界上還有更重要的人、更重要的事。否則,他們永遠是孩子,永遠不長大。

悲哀的是,當他們30歲的時候,一定會追悔莫及。他們會想,為什麼在高中時代,我不學學歷史呢?為什麼不在我可以純粹讀書的時候好好讀書呢?現在一切都太晚了。老婆、孩子、柴米油鹽、生活的種種壓力,我再也不可能讀小說了,我看看電視就上床睡了。一切都結束了,這是很悲哀的。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1024/461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