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世界文化 > 正文

解析中西方送禮文化的差異

其實,中外都有送禮的習俗,東西方對贈送禮物都很重視,而且都認為應該禮尚往來,有來有往。中國有句古話,「來而無往,非禮也。」你請我吃一頓飯,我也請你一頓。你送我禮品,我下次也還禮給你。我送你禮品,你不回禮,下次我也不再送了。在外期間,我有一次去法國人家做客,走到半路想起來沒帶禮物。考慮到交通堵塞,就只好空手前往,但我知道這樣的確有點失禮。不過,輪到我請他和其他朋友吃飯,他也如法炮製,沒帶禮物。這就是對等原則。

 

 

然而,東西方文化的送禮行為還是有很大差異的。首先是禮品觀念上的差異。中國人往往注重禮品的實質意義,即它的實用價值,而不喜歡中看不中用的東西。我想,這主要是因為幾千年來中國一直被人口壓力所困擾,資源匱乏,社會生產力一直在低水平上循環,因此,我們尤其注重物質生活,注重物質的實用性。給新婚夫婦送禮,過去常常是被面、床單、桌布等,為新生兒祝生或抓周,常常送包裝精美的小衣服,都很實惠。不過,現代人更加開明,這些被面、床單或小衣服多得實在難以處置。於是,現在乾脆改送錢,愛買什麼買什麼,真是越來越實用。

即使是送文化、送高雅禮品,中國人也十分注意其實用價值。比如說中國人送字畫、郵集,往往不在乎對方是否欣賞,而在於字畫、郵品的收藏價值。新年送賀卡,往往選擇有獎明信片,說不定對方還可以中獎。過年還可以送保險卡。賀卡、保險卡同樣是卡,但實際意義不同。現在生活條件都上了一個層次,中產階級家裏該有的都有了。禮送得不對,或送重複了,會適得其反。於是,乾脆改送購物卡,缺什麼買什麼。即使是外事禮品,許多單位往往是按照中國人注重實用的標準來定做的,如手錶、皮帶、坤包、錢包、襯衣、T恤等。因為這些單位在定做外事禮品時,要考慮到送禮對象不僅是外國人,更重要的是還有中國人。

中國人注重禮品的實用價值,還表現在對價簽的重視程度上。我們出國時買禮物送人,外國商店的店主或店員往往會費很大的事專門把價簽撕下來,而中國人恰恰就要這個價簽,為的是讓人看到禮物的實際價值。我們有時在國內購買降價、打折商品送人,還特意讓商店給留下原價的價簽,或開上原價的小票,為的是讓受禮者感到自己心誠,送上了如此貴重的禮物。有些商品的原價簡直是天價,送禮的人明知受禮者不會相信,也要留着原價的價簽。

東南亞一帶國家,如泰國,馬來西亞等,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在送禮時也有注重禮品實用價值的傾向,尤其是給中國人送禮。那些主管泰國事務的人,T恤基本不用買,幾乎都是泰國人送的。

而西方人往往注重禮品的紀念價值。確切地講,中國人送的是禮品,而西方人送的是紀念品。應去西方人家做客,可以給女主人送一束鮮花,給男主人送一瓶葡萄酒。還可以帶上具有本國特點的小工藝品,一本自己或對方喜歡的書,或一盤CD,或一本自己寫的書。我常在國內買一些民樂或民歌CD送西方人,價格不貴,一般一盤CD在20元人民幣左右,但很受歡迎。

 

 

在機場和火車站迎接客人,或去醫院探視病人,送上一束鮮花,顯得既自然又熱情,而不必考慮花束的大小。同樣,在你宴請西方人時,也別指望對方能送多麼貴重的禮物,可能性最大的是本國產的葡萄酒,或其他一些價格不貴但頗有紀念意義的小工藝品。他們出國旅遊,回來後經常會買一些明信片送給辦公室同事或親朋好友,有時送幾塊巧克力。因此,西方人注重的不是禮物的輕重或禮品價格的高低,而是禮品的紀念意義。中國有句古話,「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西方人的送禮習慣真正體現了這一原則。

其次,中西方文化在送禮的目的上也顯露出不小的差異。中國人送禮,往往目的性很強。中國人的禮,常常是在請求別人幫助前送出去的。過去,到某人家裏提着幾瓶酒,一定是有事相求。找別人幫忙時,禮物有時會提前送,為的是事情辦得更順利一些。在國外旅行,每每在機場遇到行李超重,我們往往會事先給櫃枱的辦事人員送上一件小禮物,希望對方能夠手下留情。這些方法在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和個別西方國家很管用,目的無非是在得到幫助或受惠後表示感謝,或是增加請求幫助的份量。

而西方人注重的是送禮這一行為,以及禮物的象徵意義。他們的禮物一般都不貴,而且一般是在得到幫助之後送,以表達誠懇的謝意。此外,在接受禮物時,中國人和西方人的反應截然不同。在中國,人們接受禮物時往往並不喜形於色,且不當面打開禮品,認為這樣做非常不禮貌,而且會給人留下「貪財」、「貪婪」的印象,或讓人感到對所接受的禮物過分在意。往往是在客人離開後,或回到家後悄悄打開禮品。 

而在西方,人們在接受禮物時,想到的首先是感謝。因此,為了表示謝意,他們往往會當面小心地打開禮物,大呼小叫地稱讚一番,激動時還擁抱你一下,與你同時分享快樂。有時在結婚慶典上,主人還將客人送來的禮物展示一番,以增加喜慶的效果。
儘管中國和西方在送禮上有如此大的文化差異,但並不是說西方文化就一定優越於中國文化,也不能說中國文化表現出虛偽的一面,西方文化表現出坦誠的一面。

首先,任何習慣,只要成了一種禮節,都會帶有一定的虛偽性,或者反過來說,都是一種善意的表現。有些美國人逢人便問候:「Hi, how are you doing?」讓你感到好像很熱情,其實,也許他剛才假裝沒看見你,或者也許根本就不想與你交談下去。即便如此,禮節告訴他要作出與你很熟的樣子。中國人打招呼,一個簡單的「你好」,並不能說明中國人的冷淡,而只能說明中國人的務實態度和說話簡潔的風格。 

同樣,西方人當面打開別人贈送的禮物,大呼小叫地讚嘆一番,他也許未必在乎你的禮物,只是禮節告訴他應該表示謝意,至少表面上應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以免損害對方的感情。而中國人等客人走之後才悄悄打開禮物,一是不想給對方以貪婪的印象,二是中國人普遍注重禮物的實用價值,萬一禮物不實用,或對方送重複了,也不至於使對方下不了台。因此,禮節告訴他不應該對禮物太在意。中國人的這種行為實際上是在向對方傳達一個信號:我對你是否送禮、或禮物的輕重並不感興趣,即便你不送禮物也照樣受歡迎,也不會影響我們的關係。然而,這個信號有時則需要西方人去慢慢體悟。

 再者,就不同的行為來說,中國人和西方人往往具有相同的心理,只是其外在的表現形式有所不同罷了。比如說,在送禮和受禮時,中國人和西方人對禮品所表現出的興趣是一樣的:送禮者都希望對方能喜歡自己送的禮品,而受禮者也都因為接受了對方的禮品而高興。然而,中國人往往表現出來的是極大的自謙,在送禮時常常故意貶低自己所送禮物的價值。即使送給對方的禮品價格昂貴,也要說一聲「區區薄禮,不值一提」。這種以否定的形式來肯定自己所送禮品的價值,是西方人所不能理解的,他們不懂得這種繞圈子的說法,或者說,無法悟出否定中隱藏的肯定意義。 

在接受禮物時,中國人常常推辭一番,並且說「哎呀,還帶禮物幹什麼」,在對方再次堅持後才收下,表明即使接受也是出於無奈,並伴以「怎麼能讓你破費」或「下次可不能這麼客氣」或「下不為例」的客套話,然後將禮品放在一旁,顯出對禮品漠不關心的態度,生怕對方認為自己是衝着別人的禮品來的。然而,就客人走後便悄悄打開禮品這一行為來說,足以證明中國人對受禮也是在乎的,只是不當面表現出來罷了。

而西方人的表現形式卻相反,他們總是對自己準備的禮品採取讚賞的態度。他們會告訴你這是從哪兒買的,經過了多少周折,或者製作工藝多麼複雜,多麼不容易,總之是希望你能喜歡。在接受禮品時,儘量表現得對你的禮品很感興趣,對你的送禮行為表示感激。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意都是積極的,人的內心都是善意的,關鍵在於你是否理解在不同文化的長期薰陶下,各種不同的人類群體對善意所採取的不同表現形式。這才是面對文化衝突的正確態度所在。與此同時,剖析自己的文化,並不是數典忘祖,崇洋媚外。歷史就是在不同的文化進行相互交流和學習中前進的。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海淀禮物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0213/371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