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英媒:中國:強大與脆弱並存

西方對中國的習慣性評估之一是,中國將不中斷地崛起,最終成為全球霸主。中國很快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快進幾十年,中國將擔任起超級大國的重任。在此過程中的某個階段,其政治體制將過渡到帶有一些民主色彩。

但這是一個具有欺騙性的簡單論點,對參與中國淘金浪潮的西方企業高管尤其有吸引力。然而,每次訪問北京,我都留意到,中共領導人在國際舞台上的聲音越尖銳,他們在國內就看似越不安全。

中國無疑正在讓全世界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鄧小平的「韜光養晦」戰略已經被毫不掩飾的強硬取代,這種態度讓鄰國和美國不安。東海以及南海的長期海上糾紛已成為軍事引爆點。中國的博客上充斥着呼籲中共領導人好好教訓一下宿敵的呼聲。

北京的政策制定者堅稱,中國無意統治全球。他們說,帝國的觀念違背所有的歷史傳統。統治精英還抗議道,他們發揮了約束網絡空間狂熱民族主義的作用。不過,官員們表示,沒錯,「中央王國」已經發展到了這樣一個階段,即在攸關國家利益的問題上由自己說了算。同時,中國不打算聆聽剝削、侵略中國逾一個世紀的西方列強說教。

在一定程度上,中國新展現出的自信直接反映了商業關係。政治從屬於經濟:中國地緣政治利益的擴張是貿易和投資關係激增的結果。而且,心態也有了明顯的轉變。儘管官員們依然講着陳詞濫調,稱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不能肩負起國際治理的重擔,但他們也拒絕這樣的構想:讓中國參與到華盛頓制定的一整套規則中,成為一個利益相關者。

官員們在談到即將上任的國家主席習近平時,強調的重點依然是持續性,而不是變化。去年中共十八大制訂了指導性原則。若有西方人對中國的戰略方向表示好奇,他們會得到有關十八大程序的詳盡(且令人疲倦)敘述。不過,有一點所有人都認同:習近平將比胡錦濤更加強勢。據悉,這位新的國家主席對權力的掌控更緊。

北京堅稱,中國不希望在國外發生衝突,進而打斷經濟進步。邏輯表明,這話肯定是沒錯的。但是,當中國與日本在東海;與越南、菲律賓及其他國家在南海的對話轉為糾紛,人們很難忽視更強硬的言辭。發生軍事衝突的風險——尤其是與日本在尖閣諸島(Senkaku islands,中國稱為「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海域發生衝突的風險——遠非可忽略不計。在此背後,還潛藏着中國海軍與美國太平洋艦隊發生衝突的危險。

習近平擔心國內穩定是對的。中國經濟面對的挑戰清晰無比。全球經濟放緩將很快遇上中國人口結構老齡化。中國勞動力人數已經見頂,中國人即將變老,而且速度會非常快。因此,新領導層承諾加快目前仍相當模糊的經濟改革。

留意民怨的習近平,承諾杜絕官僚主義鋪張浪費,打擊腐敗。如今,中共官員非常小心,避免佩戴名貴手錶。官方的計劃是推動經濟再平衡,使其轉向在更大程度上由內需拉動。迄今黨的表現還不錯。但下一步會更加艱難。腐敗已經在經濟體制中固化。如果放開熱門部門,使其接受民間資本投資,就有可能與大國企老闆發生衝突。與此同時,中國最大的擔心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在政治方面,很難找到任何實施重大改革的跡象。收入提升與社交媒體爆炸式增長,改寫了中國社會和政治話語的條款。審查者很難跟上3億多微博用戶的步伐。谷歌(Google)雖被屏蔽,但似乎所有人都有辦法登錄Gmail。

對於近期出現的民眾抗議,無論是針對腐敗、高壓審查制度,還是北京的有毒污染,官方的回應都是精心調整,避免對抗。有跡象顯示,黨可能改革武斷的「勞改」拘留制度。但如果提議在國家與公民之間重新分配權力,官員們會立馬板臉。即將卸任的總理溫家寶所提倡的現代化計劃,在他離任後不太可能有人繼續推動。

然而,力量已經開始在國家與個人之間轉移,而這一點沒有得到認可。中共認為,應對社會與政治不安定,答案在於經濟增長。但繁榮產生其自身的動力,它將帶來要求政治變革的越來越大壓力,而不是化解這種壓力的妙方。

中國並沒有出現疾呼實施西方式民主的聲音。黨依然是國家的監護者。但隨着中產階層壯大,普通公民難免要求政府透明、接受問責。繁榮使法治與他們休戚相關,而數字革命則為他們提供了推動自身訴求的手段。就目前而言,黨不這麼認為。結果,中國看起來一方面更加強大,另一方面更加脆弱。

譯者/何黎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FT中文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3/0208/28325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