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社會觀察 > 正文

中國式補鈣:大補還是大傷?

作為在美國生子的母親,李旭深感回中國當媽有難度——她是深造歸來的醫學博士,卻為寶寶缺不缺鈣這樣看似簡單的問題團團轉。
作為在美國生子的母親,李旭深感回中國當媽有難度——她是深造歸來的醫學博士,卻為寶寶缺不缺鈣這樣看似簡單的問題團團轉。

  故事的開始挺喜慶,去年1月,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這位博士生順利完成為期一年多的赴美交流學習項目,並帶回了一個5個多月大的小寶寶。

  「你小孩兒有點兒枕禿,這是缺鈣的症狀啊。」她首次領寶寶去社區醫院打疫苗,大夫便斬釘截鐵地給出了這樣的結論,並給李旭介紹了一種「效果挺好的」小兒鈣顆粒。

  這讓年輕媽媽犯了難。在美國,她每個月都會帶孩子去體檢,從沒被告知孩子缺鈣。她還特意問老外醫生,「要不要給孩子補鈣?」得到的答案是,「不用。」

  從社區醫院回家後,納悶的李旭隨即給導師、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學教授李可基打了個電話。就此,一項在近日完成並被廣泛關注的調研被激活了:李可基和學生在北京市西城區兩個保健科的預防接種門診抽樣調查了218個家長,結果高達86%的家長在孩子不到6個月時便開始為其補鈣。

  「吃母乳再補鈣,那是荒天下之大謬。」李可基說,「全世界恐怕只有中國出現這種情況。」

  嬰幼兒補鈣不當的危害會不會比三聚氰胺造成的腎結石還嚴重

  不滿半歲且採用母乳或配方奶粉餵養的孩子到底該不該補鈣?在李可基看來,這是個偽命題。

  世界衛生組織(WHO)提供了明確的攝入標準。根據其《嬰幼兒營養指南》,嬰幼兒0~6個月時每天應攝入300毫克鈣,而母乳能為嬰兒提供充足的膳食鈣。歐洲兒科胃腸肝病營養學會(ESPGHAN)公佈的全球嬰兒配方奶標準則顯示,每1000毫升配方奶應含330~940毫克鈣。

  「這意味着,只要小孩消化吸收正常,奶粉合格,無論是母乳餵養還是人工餵養,均沒有任何必要再額外補充鈣劑。」李可基說。

  事實上,今年1月12日,衛生部印發的《母嬰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試行)》第二十六條也專門指出,正常足月新生兒出生後6個月內一般不用補充鈣劑。

  「相反,對嬰幼兒而言,過量的鈣有可能會減少鐵和鋅等營養素的吸收,還有可能增加腎臟負擔,甚至有腎結石的風險。」李可基這樣推論。

  這一推論令很多家長擔心不已——「嬰幼兒補鈣不當的危害,會不會比三聚氰胺造成的腎結石還嚴重?」

  對此,中國營養學會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修訂專家組成員、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裕明給出的觀點是,「只要補充量未超過推薦的1/2,就沒有必要恐慌。」

  在國際上,通常將嬰幼兒鈣攝入總量超過推薦量的50%,看成是過度補鈣。美國的研究者曾專門進行過一項3~5個月嬰兒過度補鈣試驗,在試驗里,補鈣組日均攝入量高達正常標準的4倍(約每天1700毫克),對照組正常攝入量為每天470毫克。9個月後,結果顯示,補鈣對嬰兒血鈣、尿鈣和鐵營養指標均無顯著影響。

  由於腎結石主要是因為尿鈣增加而引起,美國研究者推斷,「即使鈣攝入量高達每天1500~1800毫克,引起嬰幼兒腎結石的風險也極低。」

  基於上述研究結果,同時為了確保安全,美國國立醫學研究院食物營養專家組將0~6月嬰兒最大耐受劑量定為每天1000毫克。

  「過度補鈣是不合理的,過度恐慌也是不合理的。」陳裕明強調。

  但對李旭而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根本無從判斷何為合理。她記得,社區醫生曾經通過給嬰兒剪頭髮「查微量元素」的方式斷定「孩子缺鈣」,同事們也說自己的孩子都是「含着鈣劑」長大的,就連婆婆都一口咬定「枕禿」就是「缺鈣」。

  「看着周圍的年輕媽媽們,我也不想欠孩子點什麼。」半信半疑的李旭在海外購物網站訂購了名為Child Life的美國原裝進口液體鈣。

  實際上,國際上迄今為止也沒有統一判斷嬰幼兒是否缺鈣的標準。

  「全部都是誤解。」陳裕明嘆了口氣說。他認為,判斷嬰幼兒缺鈣較好的參考標準是:首先根據營養師對嬰兒日常膳食的分析,鈣攝入量在推薦量的70%以下;其次是具有如骨鈣化不良、X-型、O-型腿等佝僂病相關臨床症狀及體徵顯示缺鈣;最後是排除維生素D缺乏

  而關鍵在於,上述三點必須同時滿足,才能判斷可能缺鈣,而輕度的鈣缺乏往往難以通過檢查發現。

  「很多醫生和營養師誤以為,只要一項符合就是缺鈣,因此大部分嬰幼兒到了中國都會缺鈣的。」陳裕明補充道,「至於枕禿、盜汗、夜啼更是十分普遍的生理現象,它們與缺鈣絕不是一對一的因果關係,這種誤解大部分來自錯誤的經驗。」

  誤解其實不止於此。在媽媽們中間流行的一種「醫囑」是,需要補鈣的不只是寶寶,媽媽也需額外補鈣,這樣既於孩子有益,亦可以防治自身骨質疏鬆

  陳裕明告訴記者,2010年,對岡比亞婦女的研究表明,在對日均鈣攝入量300~400毫克的婦女,以每天1500毫克的標準進行孕期補鈣,結果產後母乳鈣含量、嬰兒骨密度及身長體重等,均無明顯差異。在對日均攝入量極低、僅為每天288毫克的岡比亞哺乳期婦女,以每天714毫克的標準進行補鈣,在8~78周的哺乳期期間,乳汁鈣濃度及其變化與對照組也幾乎完全相同。

  另一項臨床研究則顯示,在基礎膳食鈣中位數為每天821毫克的哺乳期婦女中,以每天1000毫克為標準補鈣,並不能預防哺乳期的骨質流失,而在哺乳期結束後,骨密度會以每月0.5%~2.0%的速度自然恢復。

  陳裕明認為,這些研究說明孕期以及哺乳期鈣攝入量水平,對新生兒骨健康並無較大影響,而且在正常鈣攝入量的基礎上補充鈣,也不能減少該時期的骨質流失(考慮到孕期和哺乳期婦女食量大大增加,對孕婦的推薦量噎比正常成人有較大幅度增加)。

  某種程度上,一線醫務人員的判斷直接決定了媽媽們的選擇。在李可基組織的調研中,有167位母親選擇為寶寶補鈣是因為「聽從了醫囑」。

  李旭還記得,在美國的一次檢查結束時,她提起了孩子的枕禿,美國醫生的回答是,「你那孩子老躺着,多少肯定長得稀疏一點。」而關於孩子夜啼的症狀,老外更是直截了當地說,「白天睡多了,以後少睡點吧。」

  「這不是說我們的醫生故意說謊,事實上,很多醫生尤其是基層的醫生的確不了解。」李可基說,「他們可能真的是好心辦壞事。」

  陳裕明也分析,由於營養學是兒科極邊緣的業務,醫生在校時的營養教育常少於30學時。因此絕大多數醫生對營養學了解極少,也不關心營養學。很多醫生關於推薦量和鈣等補充劑知識,來源於商業推廣性質的學術會,容易被誤導。

  「醫生講營養和營養教授講臨床一樣,大多一知半解。」他補充道,「科普的投入遠遠不夠。」

  母乳餵養支持社區負責人董明珠告訴記者,在美國,兒科醫學學會會對類似問題展開研究,一旦形成政策,便會組織指導所有兒科醫生。

  「可我們的媽媽們不知道該聽誰的,便容易人云亦云,很容易就被育兒焦慮擊中。」董明珠說,她以前擔任某育兒論壇版主時,關於補鈣產品的軟文鋪天蓋地,有時一個下午光刪帖就要刪200多條。

  有一次,一個管理員發了一個題為《可把鈣累壞了》的搞笑帖,帖子裏寫道:「鈣,是微量元素中最受氣的一種,托醫藥保健品廣告的福,寶寶的很多正常階段性現象都被扣上缺鈣的帽子了。」

  其中,磨牙、搖頭、多動被視為缺鈣,大奔兒頭、方顱、額頭長角被視為缺鈣,連做鬼臉和說話晚也被歸結為缺鈣。

  記者在一個專門銷售嬰幼兒營養品的網站上搜索為0~6個月寶寶設計的補鈣產品,結果顯示出21種不同品牌的補鈣產品。

  鈣在骨健康中所佔的地位並不太高

  在李可基看來,發生在寶寶們身上的過度補鈣現象,只是中國「全民補鈣」運動的縮影。

  1978年,衛生部公佈的數字顯示,我國有37%的兒童和59%的中老年人缺鈣。而在2002年,根據第八次全國營養大會通過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Chinese DIRs)》,我國人均鈣劑補充量離推薦量尚有40%~60%的差距。

  補鈣產品的巨大市場此後形成,據統計,規模最大時曾達到120億元。馮小剛在電影《大腕》裏曾經調侃,「我們這裏的明星都噎補過鈣啦」。在這種背景下,一些花樣繁多的廣告詞如 「全民缺鈣、全民補鈣」,「人是鐵、鈣是鋼」,「吃了就長高」等紛紛面世。

  「毫無疑問,商家對產品功能的誇大在中國是普遍現象。」陳裕明說。他舉例說,2007年一本雜誌曾系統綜述了36項研究(17項為臨床試驗),結果發現補鈣或正常膳食下的鈣輕度缺乏均不影響兒童身高和體重的增長。只有當鈣嚴重缺乏影響到骨鈣化不良時才影響兒童身高的正常增長。

  「我只問一個最樸素的問題,照理說中國人缺鈣也缺了幾千年,為什麼還是好好地活到了今天?」李可基開玩笑說。

  陳裕明介紹,事實上,鈣在骨健康中所佔的地位並不太高,日常鈣攝入大約只能解釋5%~10%的差異,遺傳約佔60%,剩餘可以改變的因素還有:激素、運動、充裕維生素D、中等的蛋白質、禁煙、少酒、較少的咖啡,其他營養素的充裕、以及心理健康等(因鈣過低而導致病理性缺乏的情況除外)。

  「建大樓需要鋼筋水泥和黏合劑,而鈣可能只相當於沙子!」李可基這樣打比方。

  「攝入充裕的鈣最大必要性是希望在遺傳基礎許可的範圍內,使我們骨健康達到最優狀態。」陳裕明解釋道。

  其實,能通過膳食途徑獲取推薦量80%左右的鈣便視為基本正常。國內外營養學界普遍建議,通過高鈣食物來補充鈣,減少補充劑攝入量。

  在美國,曾有3.6萬名50~70歲停經婦女在日均鈣攝入量為1100毫克的條件下,每天補充1000毫克鈣和400IU維生素D,干預9年後,干預組腎結石發病風險增加17%,心肌梗塞和中風的風險增加13%和22%。還有一項研究分析綜述了11項隨機對照試驗共有1.2萬老年對象,發現在基礎膳食鈣達到每天800~1000毫克後,每天補鈣1000毫克,心肌梗塞風險會增加31%。

  「大部分人沒有渠道獲得真正有用的信息。」董明珠說,很多媽媽在社區的兒保點為孩子接種疫苗時,都會遇到巧舌如簧的促銷者,「孩子長得太慢是缺鈣,孩子長得太快是會缺鈣。」

  年輕的媽媽李旭則有了另一種選擇。她的寶寶噎16個月大,而那瓶500毫升的Child Life液體鈣,只用掉了50毫升。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中國青年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2/0326/241194.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