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長篇連載 > 正文

餐桌上的世界(35):古人三餐的飲食習慣


古人三餐的飲食習慣

東方西方,飲食習慣皆一日三餐,不知是何時從菇毛飲血逐漸進步到養生這一文明習慣。不過,中國的三餐習慣,從莊子的「適莽蒼者,三餐而返,腹猶果然」語句中,可以證實早在西元前四百多年,中國人已有一日三餐的習慣,南宋的大詩人陸放翁有詩說:「疾行逾百步,健飯每三餐。」也可以說明,千百年來,一日三餐的習慣,非常普通,至於疾行逾百步之說,則相當於今天的體育鍛練。正如民間諺語所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飽食之後散散步,有助腸胃消化,對身體有好處,看來自古皆然。 
 
  宋大詩人黃庭堅信佛,早晨吃粥,中午吃飯,過午即不食。唐白居易《長慶集體》十九《龍華寺主家小尼》詩:「 夜靜雙林怕,春深一食飢。」卻是對佛門弟子衷心悲憫的詩句。只是,古人認為過午不食也是長壽和保身養體的秘訣,並以為夜食過飽容易致病,宋朝有這樣幾句順口溜:「夜臥不蒙首,晚飯少數口。」意思就是晚上睡覺,最好不要蒙頭大睡,蒙上了被子睡覺,空氣不流通,對人健康不利。而吃飯呢,即使不遵守佛律——過午不食,但只要在吃飯時,不貪飽,少吃幾口飯,也是好的。
  
  宋民間有諺語說:「稍飲卯前酒。莫吃申後飯。」這卯時系指清晨五至七點之間,申時則指下午五至七點之間。也就是說晚上七點過後就不適合再用餐了,那我們現在所謂的宵夜,對古人來講更是大忌了! 

  還有唐朝人起床特別早的記載,當時的人請客人吃飯,客人都是在早晨天還不亮時,即動身上路赴宴,走在路上,斜月尚明。這雖然可以解釋作當時交通不便,赴宴要在路上走許多時間,但也可說明唐朝人的宴會。大都在午前,請客人吃的是午餐。
 
  現代醫學證明:早餐所吃的是一日消耗精力所需,而晚餐過飽,會導致不消化,故新的保養口訣是:「早餐吃得好(指營養),午餐要吃飽,晚餐吃可少。」這是精確計算了卡路里與能量的關係作出的結論,與中國古人的飲食習慣,不無巧合地大致相同。可惜海外華人雖明知如此,一般的飲食習慣卻恰恰是「朝餐動及午」,晚餐是下班回家後,大煮大燒,吃得非常好又非常飽,這就非養生之道了。

飄香的廚房 -- 互補性食物

飲食是生活中重要而且不能被忽視的大事,可以簡單但不能隨便。優質的食物是富含營養素的,但不一定是指昂貴或稀有的食材。同時,粗食與全食是注重養生者所必需力行的。

一.玉米與青豆是絕配,可以互補。玉米缺乏離胺酸,青豆含有離胺酸。玉米 + 青豆 + 胡蘿蔔 + 糙米飯 === 營養價值高。

其他互補性食物:
A. 豆類 + 穀類
B. 豆類 + 穀類 + 麵食類
C. 奶類 + 麵食類
以上任何一種配對的食物,一定要放在同一餐中,一起吃下去,才會有效果。素食中,蛋白質的攝取,一定要配對進行。因為所有的天然素食,都是不完全蛋白質。經過配對後,才會轉換成比肉類更優良的完全蛋白質。

認識離胺酸 L-Lysine:
離胺酸為所有蛋白質的必要成分,是孩童生長與骨骼發育所需的,也幫助成年人吸收鈣質及維持氮的均衡。因它能幫助製造肌肉蛋白質,所以對剛開過刀及運動傷害的復原者尤其重要。

缺乏離胺酸會造成體力衰弱、注意力不集中、暴躁易怒、眼睛充滿血絲、脫髮、貧血、生長受阻及生殖方面的毛病。

二.黃豆雖有很高的營養,但是缺乏甲硫胺酸。互補的食材為芝麻。所以喝豆漿時,一定要配合磨碎的芝麻才是健康之選。

三.食譜:完全蛋白質的攝取 -- 米豆肉粥
1. 糙米......50公克
2. 黃豆......20公克
3. 里肌肉......200公克
4. 胡蘿蔔......100公克
5. 蔥姜...... 適量

做法:黃豆預先煮熟 (不必煮爛),再混合其餘材料同煮至軟熟。
他的蛋白質含量:共約45.62公克(米+豆+肉)


洗菜:流水沖洗

  不會炒菜,還不會洗菜嗎?其實還真未必會,洗菜的學問也大着呢!專家告訴我們要整洗蔬菜,先洗後切。如果洗之前就把蔬菜切好了,蔬菜中的可溶性維生素和無機鹽就會隨水而損失掉。而且,長時間把洗好的蔬菜浸泡在水中也是不對的!一來,蔬菜中的營養素流失到了水中,二來,殘留在蔬菜上的農藥會溶解在水中,並且均勻浸透蔬菜。所以,最佳的洗菜方法是流水沖洗。

切菜:隨炒隨切

  如果以為把菜全都切好了,一盤一盤放在一邊,就等下鍋是最佳的統籌了,那可犯了營養學的大忌。隨炒隨切才最好。在臨下鍋時再切蔬菜,不然切後的斷面會使蔬菜中的維生素受空氣氧化而消失。

  另外,做菜還要注意蓋緊鍋蓋,否則,水蒸氣大量蒸發,溶解於水的維生素也隨之蒸發散失,就連食物的香味也會飄散而去。燒菜時加少許醋,也有利於維生素的保存。鹽、味精等調料要最後入鍋。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希望之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1/0612/208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