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顏寶剛:誰是衣食父母?——由國泰事件談中港經濟關係的謬誤

作者:
香港只是中國這個巨大的經濟體一個細小特別行政區,但說到作為「衣食父母」,恐怕這個只有730萬人的城市,才是真正對內地經濟作出巨大貢獻。當然今天已經二次回歸的「新·香港」,這些香港巨大經濟價值已經沒有人會再強調,官員們甚至自願「矮化」香港對內地的貢獻,放棄自己昔日的國際樞紐地位,甚至令每一個香港人變成「二等公民」,也是令人惋惜及痛心。

香港國泰航空「歧視」風波,先是大陸網上批評3位空姐在機倉內服務態度不專業,升級至國泰內部紀律問題,再到國家層面啟動官方機器評擊要國泰重拳整頓,到底一切是「小題大做」?觸發了中港兩地多年累積的新仇舊恨?還是官方借事件要整頓英資機構在香港的地位、甚至要同化香港的本地語言及本土價值?諷刺的是,當官媒「理直氣壯」說「內地遊客是香港服務業的衣食父母」,但不論國泰甚至香港經濟本身,均是「食四方飯」的國際樞紐及金融中心,並非單靠內地單一客源。如果說誰才是「衣食父母」,實際上不論由外貿盈餘以至外商直接投資反映,更多是內地需要依靠香港作為對外窗口。

國泰航空3名空中服務員涉及在航班休息區內嘲諷乘客英語用字錯誤,引發歧視風波,國泰將3人解僱並多次致歉。事件在內地網絡上引起很大迴響、甚至官媒都猛烈狙擊當事人。結果國泰管理層三日內四次道歉,新上任的行政總裁林紹波只懂再三向內地居民道歉,並草率地在一日內便完成調查並作出解僱決定,完全將內地旅客放到最首要位置,甚至毫不理會做法會否打擊員工士氣及企業形象。

平心而論,國泰航空3名空中服務員涉及在航班的休息區中,嘲諷乘客英語用字錯誤,不論是否有乘客聽到或錄音,均是歧視行為,亦非專業的服務態度,國泰如經調查後並聽過機組人員解釋,如果證實投訴屬實,採取紀律處分無可厚非。

但問題是今次事件不單已升級至涉及機組人員被內地網民圍攻,甚至罕有啟動了國家機器、以官方媒體《人民日報》公眾號「俠客島」評擊國泰,質疑由外國人成立、母公司為英資的國泰,企業文化似乎「保留了某種崇拜洋人、尊重香港人而看不起內地人的乖戾情緒和莫名優越感」,又指香港發展離不開國家和內地人支持,「內地遊客是香港服務業的衣食父母之一」。

中新網亦發表評論文章,引用內地網友反問,「為什麼在中國的國土上,國泰航空的空乘會對講中國普通話的乘客有這麼大的惡意!?」文章指「從眾多內地乘客被歧視的經歷來看,國泰航空很多人對說普通話乘客的歧視和傲慢已經『深入骨髓』。」

由官方媒體的狙擊,反映已經不單單是對個別員工甚至國泰一家企業的整頓,相信是官方借事件要全面整頓英資機構在香港的地位、甚至要進一步提升普通話以至中國居民在香港的社會地位,變相形成「特權階層」,情況就一如電影《十年》中描述的兩段「本地蛋」及「方言」所預言,要同化香港的廣東話及本土價值。

諷刺的是,儘管由國泰高層以至特區政府甚至特首李家超本人,都希進儘快將事件降溫甚至平息風波,但不論國泰甚至香港經濟本身,多年來均是「食四方飯」的國際樞紐及金融中心,事實並非好像官媒說的「衣食父母」或某些官員所指單靠內地單一客源。

只要翻查一下國泰年報,就會發現這個管理層非常強調重要性的內地市場,實際對國泰盈利貢獻有限。雖然國泰未有區分中國市場單一盈利貢獻,但以2022年為例,六大客運主要航線中,包括中國、日本及韓國的「北亞航線」,所佔的可運載量僅佔整體比例13.5%,雖然比重較前一年約一成有所提高,但最重要反映盈利的「收益率」,卻減少了近17%。與此比較的是,飛美洲及歐洲可運載量佔整體34%及24%,反映這些才是國泰作為「食四方飯」的國際樞紐航空中心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更重要是國泰希望加大開拓內地市場的願望,並非容易實現。現時與香港有直航往來的內地城巿其實有限,究其原因,是因為內地很多城巿的機場都並非國際機場,不設出入境關卡;除非香港國際機場如高鐵一樣設有「一地兩檢」,否則出入境仍受到限制,不可以與更多內地城巿直航。

今次事件發生在香港復常之際,事件影響不止國泰一家英資企業,對是對正在緩慢復甦的旅遊業又一打擊。不錯,正如官媒所言,服務輸出一直是香港重要經濟命脈,與新加坡一樣是全球占GDP比重最高地區,以2018年為例服務輸出佔GDP比重一度達31.5%。不過經過幾年政治環境及疲情影響,服務輸出佔GDP比重已經大為收縮,過去兩年降至只有21%及23%水平。

更重要是本地服務輸出一直以金融服務及運輸為主導,兩者合共佔比逾七成,相反旅遊業的服務輸出佔GDP比重只有0.5及0.8%,即使到今年第一季兩地通關後,旅遊業明顯復甦,但佔GDP比重僅回升至4.5%,仍然遠未及疫情前水平,更談不上什麼「衣食父母」吧!

相反,香港自從在中國改革開放後,幾十年來對「祖國」是貢獻良多,即使在今天中國已經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中國作為出口大國,香港一直貢獻巨大貿易盈餘,以今年首四個月為例,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就為中國提供近800億美元的貿易盈餘,相當於6700億港元,占內地整體貿易盈餘多達三成,排名僅次於美國,甚至多於整個歐盟及英國。

過去我們會經常聽到一些香港如何依靠內地的謬論:「不是有東江水,水都無得飲」、「無大陸出口食品,菜都無得你食」,類似說法好像很有道理,但請記住這些產品我們是足價消費,國際貿易的「輸贏」其實是貿易盈餘抑或虧損,即是出口與進口貨量抵銷的淨值,有盈餘才是贏家,以內地對香港這個細小城市能賺取這麼龐大的貿易盈餘,香港恐怕才是內地真正的「衣食父母」。

而且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對中國的貢獻不但在貿易上,更重要功能是提供資本及資金流入,翻查2021年的數據,香港就為內地提供「外商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就達到1317億美元,相當於逾萬億港元,更占當年全國FDI總數逾七成二,遠遠拋離所有地區/國家,當中反映正是全世界都透過這個國際金融中心將資金投入到內地,可見在引入資本方面,香港一直發揮巨大金融傳導功能,是內地最大外來投資來源。

不錯,香港只是中國這個巨大的經濟體一個細小特別行政區,但說到作為「衣食父母」,恐怕這個只有730萬人的城市,才是真正對內地經濟作出巨大貢獻。當然今天已經二次回歸的「新·香港」,這些香港巨大經濟價值已經沒有人會再強調,官員們甚至自願「矮化」香港對內地的貢獻,放棄自己昔日的國際樞紐地位,甚至令每一個香港人變成「二等公民」,也是令人惋惜及痛心。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530/1907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