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曾有這樣一個熱門問題:
「為什麼喪文化在年輕人群體中越來越流行?」
底下有個高贊回答:
「因為他每天都在用99%的精力,餵養1%的壞情緒。」
的確,當一個人的注意力都被壞情緒所引導時,那他所有的精力都會被無故消耗。
認知行為療法創始人亞倫貝克認為:
情緒困擾的本質,是為負面思維發放了「認知簽證」,任由其佔據心智。
不得不說,當我們把心理能量源源不斷注入焦慮、猜忌、懊悔這些情緒黑洞時,自然會覺得人生如同負重登山。
成年人的自我覺醒,從停止餵養壞情緒開始。
反芻心理學上,曾有個著名的實驗:
實驗人員先是找來兩組實驗者,並要求他們回憶痛苦。
A組成員被要求反覆複述細節,而B組成員僅用客觀陳述。
一周後,實驗發現A組成員的情緒痛苦值比B組成員高出47%。
這是由於,當A組成員在不斷複述細節時,實際上就是進行「情緒編排記憶」,每多重複一次,記憶神經網絡就多一層情緒染色。
生活中,我們又何嘗不是這「A組成員」?
一次會議上說錯話,睡前便輾轉反側復盤每一幀的尷尬;
朋友無心的一句調侃,反覆揣測到失眠;
被領導批評後,越想越氣,甚至遷怒親近的人。
但其實,那些看似洶湧的負面情緒,大多源於我們無意識的「餵養」——
過度反芻、無限放大、持續糾纏。
心理諮詢師武志紅曾分享過來訪者西西一次爽約的故事。
原來,僅僅只是因為西西那天早上睡過頭了。
當西西醒來,發現比平常晚了五分鐘後,瞬間心急如焚。
緊接着,她一邊下床收拾,一邊焦急:
時間少了五分鐘,等會萬一遇到堵車怎麼辦?
那肯定就遲到了,諮詢師會不會不高興?
會不會覺得我不尊重她?
不願意給我諮詢了怎麼辦?
就這樣想着,西西更加焦慮,不僅搞錯洗面奶,也弄砸了頭髮,耽誤不少時間後,出門發現真的堵車了,於是就乾脆自暴自棄,直接爽約。
明明鬧鐘遲響五分鐘,多數人揉揉眼睛就能化解的小插曲,對西西而言卻是天塌了。
這就像心理學中的認知發酵理論:
當人反覆回憶負面事件時,大腦會啟動記憶再鞏固機制,讓我們每次的回憶都不再是讀取存檔,而是用當前的情緒重新編排記憶。
西西在等待的時間裏,經過不斷設想,將臆想用情緒渲染,最終完成一場情緒的自我投毒。
有時候,折磨我們的往往是想像,而非真實。
情緒本是流動的溪水,是我們的執念將它砌成困住自己的思維堤壩。
一個人,若總對過去的事糾結,只會加速消耗當下的精力,讓負面情緒不斷累積,佔據更多心理空間,進而嚴重影響對未來的各種判斷。
企業家張朝陽,曾在一次採訪中,被主持人問道:
「對於穩定情緒有什麼看法?」
他表示:
「把情緒當假的就好,不要去在意,你越在意,情緒演變得越厲害。」
的確如此,情緒的消長,本質上是一場注意力的爭奪戰。
當一個人持續為虛構情節注入注意力,用99%的精力應對1%可能發生的危機時,就是一個畫地為牢的過程。
網友@林悅在知乎上坦言:曾被情緒嚴重困擾過。
林悅本是一名普通的市場專員,卻在一次重要會議上,將某組數據的小數點標錯了,本只是一場小小的失誤,領導也僅僅提醒了一句「下次注意」。
但她卻在隨後一周,腦海中反覆重播同事交頭接耳的畫面,認定他們在嘲笑自己,還認為上司之所以只對自己簡單叮囑,是對自己失望了。
直到某天,她發現辦公桌上枯萎的綠蘿,這盆植物是因為她這周過度澆水而爛根。
那一刻,她才頓悟:
對失誤的反覆審視,就像給植物過量澆水,只會加速它的死亡。
神經科學曾做過這樣一項研究表明:人對虛構威脅的情緒反應強度,比真實事件高出17%-23%。
這是由於大腦前額葉皮層在加工假設性場景時,會調用更多記憶與想像資源,形成「認知過載」。
這種「認知過載」會使大腦無法區分真實威脅與虛構危機。
因此當我們總在糾結「萬一……怎麼辦」時,大腦會誤以為在解決問題,刺激它不斷釋放壓力激素,讓人陷入「戰或逃」的應激模式,反而失去冷靜判斷力。
有句話說:
「痛苦是客觀存在,但持續的痛苦往往是主觀選擇。」
情緒本身並不是不可控的,關鍵在於自己是否願意放下對它的執着。
當你意識到情緒只是暫時的,不再過度在意它時,它就會逐漸失去力量。
簡而言之,給情緒最好的回應,就是減少在意,讓大腦將能量轉而做更有意義的事。
有科學研究表明:人每天會產生6000餘個念頭,其中80%的消極想法都是自我重複的心理噪音。
它們就如同藤蔓一般,給他個攀附的支點,便會肆意瘋長。
但即使雜草長勢再兇猛,只要不澆水,遲早會枯萎。
停止餵養情緒,並不是要和生活做對抗,而是學會將注意力從反覆咀嚼的念頭中抽離,轉而投入具體行動。
(1)構建情緒隔離牆。
演員陳數,曾在拍攝《和平飯店》期間,遭遇數月網絡爭議。
那時的她做了個看似「冷漠」的決定:關閉社交賬號三個月。
起初,大家深感不解,直到看到她殺青後的採訪,才恍然大悟。
她說:
「只有隔絕外界情緒,才能聽見角色的心跳。」
的確,當外界噪音超過承受閾值,或許按下靜音鍵才是對自己的尊重。
生活中,很多人總誤以為關注越多信息才會越安全,殊不知,往往不加篩選的信息過載更會導致情緒危機。
構建起自己的情緒隔離牆,減少瀏覽社交媒體上的負面新聞,避免與那些總是抱怨的人過多接觸。
減少負能量源頭,有選擇地接受信息,保護自己的情緒健康。
(2)提高正念覺察力。
谷歌的工程師有一個特別習慣:
每次接水時,都會盯着水杯默念「此刻需要什麼情緒」。
這個方法看似簡單,卻讓團隊的工作效率提高35%。
這是由於,當人主動專注於肢體動作時,理性中樞會抑制情緒中樞的過度活躍。
有些人之所以會不斷受情緒影響,正是因為對負面情緒過度關注,讓情緒中樞持續活躍。
一行禪師曾說:「正念是通往解脫的道路。」
通過提高正念覺察力,一個人能夠清晰地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以及當下的情緒狀態。
比如,當你感到焦慮時,可以嘗試深呼吸,專注於當下的呼吸節奏;
當你心神不寧時,你可以試着在心裏默數,專注每個數字的默念。
不被焦慮的情緒牽着走,在正念覺察中更好地掌控生活。
(3)馴服思維定勢犬。
很多人常常因為過去的經歷而形成某種思維定勢,比如「我總是做不好這件事」或「我永遠無法成功」。
這些念頭如同被錯誤訓練的導盲犬,總把主人帶向心理陰溝。
這種消極的思維定式也會讓人在面對新挑戰時,自動產生負面情緒。
馴服思維定式犬,意味着要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個挑戰。
具體可以這樣多訓練自己:
把「我永遠做不好」改成「這次比上次進步了5%」;
當想說「全完了」時,摸一下隨身物品(如戒指)提醒:「這是事實還是想像?」
每周記錄3件「意外之喜」,打破大腦的消極預判機制。
就像馴犬師用哨聲建立規則,我們也能用新語言重塑思維路徑。
聽過這樣一句話:
內耗的人活在過去,焦慮的人活在未來,平靜的人活在當下。
那些深夜反芻的懊悔,不過是用今天的能量為昨日買單;
反覆推演的焦慮,實則是用此刻的心力預付未來的賬單。
當一個人不再沉溺於過去,也不憂慮未來,就能直面當下的真實。
願我們都能停止餵養情緒,輕裝上陣,積極擁抱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