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沒打新冠疫苗這件事,可以讓我吹一輩子牛

作者:

疫苗大佬被處以極刑的消息在江湖上傳得沸沸揚揚。

該大佬於去年4月落馬,我第一時間寫了篇評論文章,短短几小時,文章閱讀量就突破3.2萬,但好景不長,很快就遭外星人劫持,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次該大佬的消息出爐後,我只是掃了一眼,卻沒有動筆。

因為我一眼就看出這是個假新聞。

因為孤證不立。

按說這麼大的事,網上相關消息應該早已漫天飛舞,官媒會連篇累牘進行報道,自媒體自然不會放過熱點,評論文章鋪天蓋地,但我搜遍全網,除了一張來源不詳的截圖外,就沒看到任何新聞報道,哪怕只言詞組都沒有。

更誇張的是,這個截圖居然將疫苗大佬的單位都弄錯了,張冠李戴成了另一家。

這麼不專業,妥妥假新聞無疑。

但耐人尋味的是,明明是假新聞,卻偏偏被廣泛傳播,很多人在群里和朋友圈轉發,喜悅之情溢出屏幕,欣欣然有如過年,其中的社會心理頗值得玩味。

從人們的表現看,大家很希望此事是真的,大佬被處極刑,應該是滿足了很多人的願望,可謂大快人心,足以看出大佬多麼遭人痛恨。

為何他會落得如此下場?

蓋因其研發疫苗之故,很多人因接種疫苗,身體出現各種後遺症,苦不堪言,因此都將賬算到大佬身上,大佬倒霉,民眾自然興高采烈。

但大佬倒霉的快感,卻無法抵消疫苗給自己帶來的痛苦。

人這一輩子,都在替自己的認知買單。

熟悉我的朋友知道,我是堅定的疫苗反對派,關於疫苗,我寫過十多篇文章,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也反覆闡述過自己不接種疫苗的原因。

這一切都基於我的邏輯判斷。

人最珍貴的是擁有獨立判斷能力,永遠不要人云亦云,不被潮流所裹挾,能堅持用邏輯判斷問題,學會獨立思考。

我一直堅信,免費的才是最貴的。

我就一平頭普通百姓,有好處肯定輪不到我,鼓勵我去做的,往往需要我去填坑。既然疫苗那麼好,何須大張旗鼓宣傳,甚至還要利誘或強迫?

雖然不是學醫的,但我知道疫苗的研發過程非常複雜,沒有哪一種疫苗從研發到上市時間少於10年:腦膜炎疫苗花了68年,破傷風疫苗用了40年,丙肝疫苗用了38年,天花疫苗花了26年;小兒麻痹症疫苗花了20年;乙肝疫苗花了17年;就連最短的流感疫苗也先後花了14年,世紀頑症愛滋病,都被發現44年了,現在還沒有研發出疫苗……而新冠疫苗從研發到上市,僅僅3個多月,堪稱火箭速度,完全不符合醫學常識。

基於基本邏輯,我拒不接種,還反覆勸過身邊很多人,為此,我還和老婆大吵了一架,期間我也經受了家庭和社會的巨大壓力,具體內容見文章甲流兇猛來襲,鼓吹疫苗有效卻無人再信,但我最終堅持了下來,並成功躲過一劫,之前的努力沒有白費,但很可惜很多親戚朋友當初沒有聽從建議,最終深受疫苗後遺症之苦,其中就有我老婆的表哥,表哥的故事見文章表哥得了心肌炎,後悔打了疫苗,我的大舅媽,大舅媽的故事見文章大舅媽病重住院,曾打了三針新冠疫苗,現在都悔不當初,但為時已晚。

其實,他們能知道後悔,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起碼能從疫苗事件中得到一定啟發,這針也算沒白挨。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下次就不會掉進同樣的坑。

最遺憾的是,還有很多人死不認錯。

人都會犯錯,承認自己的錯誤確實很難。

因為這意味要打自己的臉,代表過去做錯了,要為過去的愚蠢,付出代價,要承受很大的心理煎熬。

為此,有人用自己身邊的人舉例來反駁我,以證明自己當初選擇的正確,他在我文章後留言說,「沒有你寫的這麼嚴重,我周圍的同事和親友好像都沒有什麼後遺症!」

這位朋友,你可知道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倖存者偏差」?

你這就叫倖存者偏差,你身邊的同事和親友只代表極小一部分人。他們沒出問題,不代表就沒有其他人出問題。我文章後那麼多的留言,難道不是活生生的例子?還不具備說服力?難道他們都是在說謊?何況你身邊人現在沒出問題,不代表未來就沒問題。

有人在我公號留言反問,「確定不是新冠後遺症?」

這位朋友其實和上一位是同樣的心理,他如果真認為是新冠後遺症的話,就根本不屑於來我這裏留言,更不會用問號來發出反問了。

這說明他內心其實是存有懷疑的,但如果把疫苗後遺症等同於新冠後遺症,那就沒有任何心理負擔了。你們說的全屬子虛烏有,只要得了新冠,就會有相應後遺症,根本不是疫苗的問題,從而為當初自己去打疫苗,找到了一個很好的理由,也能從無盡的悔恨中迅速得到解脫。

有人留言說「我沒打一針疫苗,新冠後也有蕁麻疹。你是如何確認你說的這些案例症狀,是因為打了疫苗的?」

這位朋友,首先恭喜你,你成功逃過了一劫。對於你的問題,我會這樣回答:蕁麻疹並不是只有一種患病途徑,沒打疫苗照樣可能得,但因為打疫苗得蕁麻疹的很多。這不用我來確認,從網友們的留言和我身邊朋友的經歷,就可以得出結論。

當然,也有人明顯後悔不該打針,但卻說自己當初也是迫不得已,有人留言反問我:「你是怎麼躲過一針沒打的?你不上班?你不坐公交?你沒坐過火車?甚至你沒進過公廁?這些都需要掃碼的,打沒打苗,做沒做核酸是一目了然。大數據,行程碼,健康碼誰能躲的過?」

很顯然,這位朋友肯定後悔了,但如果把責任推給外界壓力,那就可以為當時自己的選擇找到理由,從而可以減輕自己的愧疚感。

人非聖賢,孰能無錯?

犯了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卻不肯認錯。

只有承認過去的錯誤,並不斷檢討,以今日之新我,取代昨日之舊我,才能棄舊揚新,不斷進步。

否則,人永遠都只能停留在原地踏步,抱殘守缺一輩子。

疫苗事件如此,其他亦如此。

與諸君共勉。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神不隆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5/0518/2220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