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民俗風情 > 正文

歐洲人吃中國人不吃的食材,是真香還是「黑暗料理」?

歐洲人吃中國人不吃的食材,是真香還是「黑暗料理」?

​說起美食版圖,中國絕對是「王者級」選手,無數食材在中國人的巧手下化作舌尖盛宴,讓不少外國人直呼「打開新世界」。但其實外國人的餐桌上,也藏着許多讓中國吃貨撓頭的「神秘食材」。

咱們今天就來盤點盤點外國人吃而中國人不咋吃的食材之歐洲篇。

海水裏也能長蘆筍?

當我在意大利撒丁島的海鮮市場閒逛時,一個名叫"海蘆筍"的玩意兒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明明是海鮮攤位,為何會售賣新鮮蔬菜?是不是搞串台了?這"海蘆筍"究竟是何物?

原來,海蘆筍是莧科鹽角草屬植物(Salicorniasp.)的嫩芽。其屬名Salicornia源自拉丁語"sal"(鹽)與"cornu"(角),合着就是"鹽鹼地里長角的草"。該屬植物把家安到了亞歐非美幾大洲的鹽鹼地、鹽湖沿岸和海灘區域。

泡在海水裏的鹽角草屬植物

我國只有鹽角草(S. europaea)一種,俗稱「海蓬子」,沿海居民偶爾薅它嫩芽涼拌當開胃菜,但大多內陸人估計連見都沒見過。

鹽角草屬植物在濱海生態系統中可是個大功臣。作為典型的鹽生植物,可在高鹽環境下稱王稱霸,同時通過發達根系固着土壤、減緩海岸侵蝕,還為底棲動物和遷徙候鳥提供住所和食物。

鹽角草屬植物能為雁形目、雀形目等遷徙鳥類提供能量補給,嫩枝也能成為鱗翅目昆蟲幼蟲的食物。

鹽角草通常含有大量植物來源的有機礦物鹽,因此具有強烈的鹹味,有它在就沒有普通食鹽的事兒了。這種生物礦化形成的有機鹽不僅含有反式阿魏酸等抗氧化劑,有助於防止血管功能障礙和高血壓,其升壓作用低於普通食鹽。基於這些優質特性,綠鹽——以鹽地植物鹽角草為原料的健康代鹽應運而生。

「鹽值即正義」

在北美和歐洲,富含維生素的新鮮鹽角草嫩芽經常被用來佐以橄欖油檸檬製作沙拉,並可根據個人喜惡添加其他食材,這一百搭的特性正使得鹽角草從傳統地方飲食升級為現代輕食新寵。

以「海蘆筍」烹飪的美食

在土壤和水體的鹽鹼化正嚴重威脅全球農業、導致可耕地快速退化、土地生產力下降、灌溉用水也日益短缺的背景下,全球每年因鹽漬化造成的作物損失高達273億美元。

而耐鹽作物如鹽角草為開發鹽鹼地農業提供了可行性的選擇,在中國海口、壽光、鹽城等地區,鹽角草已經以可觀的產量證明了自己「鹽鹼地拓荒者」的實力,也許某天鹽角草能將更廣闊的鹽鹼荒原織成生態良田和健康糧倉。

海茴香不是茴香

與「海蘆筍」類似食用方式的,也通常被人混淆的,是一種名為海茴香的傘形科植物。在地中海地區,海茴香的食用方法則更為多樣。

牆壁上的海茴香(Crithmum maritimum)

海茴香原產歐洲西部到地中海和高加索西部,常見於這些沿海城市暴露於海浪的懸崖峭壁,一般生長在天然岩石基質上,偶見於近海古堡石牆等人工建築表面。

兩張圖用於說明海茴香的拉丁名「Crithmum maritimum」——屬名Crithmum源自希臘的「大麥」:因其果實與大麥粒相似;種加詞maritimum則表示其生長在海邊。

在地中海沿岸多個國家,人們傳統上會採集海茴香的嫩芽,做沙拉生食,也可以沸水焯燙後食用。

此外,歐洲許多地區還習慣將其用以橄欖油、醋或鹽水醃製保存。它也常作為開胃小菜,與各類食物搭配食用,如配麵包和橄欖油,或與刺山柑一同烹製。

和鹽角草類似,海茴香作為一種鹽生植物,還被用於製作各種調味配料,例如與其他香草一起烹煮成蔬菜佐菜、醃製橄欖,做鹹味鳳尾魚,做醬汁、煮湯等。

海茴香醃菜,不知道的還以為是茶葉訥

我曾經冒險生食過海茴香的葉片——它有一種咸澀的胡蘿蔔味兒,就像是在游泳時一邊吃着胡蘿蔔一邊嗆了口海水。

因為海茴香富含天然植物化學成分,被認為是一種具有開發潛力的功能性營養保健品食材。新鮮海茴香葉的維生素C和具有諸多保健、藥用價值的綠原酸含量很高。

作為典型的鹽生經濟作物,海茴香對鹽漬化土壤的超強適應性,使其成為可持續農業發展的戰略性物種。這種在非耕地實現規模化種植的特性,使這個「拓荒者」在保障生態系統穩定的前提下開闢新型食物生產空間。

大黃不是大黃狗

琢磨吃什麼、怎麼吃一直是現代留學生一種獨特的人類自我丰容方式。在歐洲的超市裏,一種大家熟悉又陌生的食材——大黃(Rheum spp.),常常出現在果醬、派和酸甜口味的食物中。

咦?中國人不是一直把大黃當藥吃嘛?歐洲人怎麼直接當菜吃起來了?

傳統中藥大黃

原來,在中國用來入藥的是掌葉大黃的根狀莖及根,而歐洲人食用的大黃為波葉大黃或雜交大黃,後者是掌葉大黃和食用大黃的人為雜交品種。

責任編輯: 葉淨寒  來源:博物​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5/0510/2217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