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這年頭,就別再說「讓外資滾出中國」這種蠢話了

作者:
在這些發達國家的高精尖企業中,出現問題第一時間是考慮事兒出現了問題,而不是人出了問題。而國內企業的第一反應永遠是人出了問題,而不是事情本身出現問題。這也造就了國內企業反應速度很快,但乾的其實都是次級產品的尾端工作。老外雖然看似反應慢,但別人卻總是掌握需要深度投資的核心科技。而如果外企正在變成弱勢企業這種趨勢不得到扭轉,那將是咱們的悲哀。

最近看了一個數據,就是智聯招聘網站統計了一下各種類型的企業,年底發雙薪的情況。

總的來說,外資企業對員工最為仁慈:有75%的外資企業發年底發雙薪。

而民營企業墊底,只有26%,這個大家都能想得到。

但出乎預料的是,被很多人認為待遇優厚的國有企業,並不比民營企業好多少,只有32%。

從這就能看出外企的難能可貴了。

要知道,現在的外資企業在國內的日子過得並不算好。

除了要面對國內企業的內卷式競爭,還在遭受很多差別對待。

比如,在很多採購項目里,外企連招標的入場券都難以拿到,原因僅僅是他們不是中國公司。

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外企還願意給員工不錯的薪酬待遇,至少說明人家在處理問題的想法和態度上,跟國內的很多企業是不一樣的。

只要是企業,降本增效永遠是一個核心問題。

國內的相當多的企業對於降本增效的理解,在於降「人本」從而提"事效」。

也就是提高對員工的利用率,挖掘員工的潛在價值,從而提高產能。

一個人能幹五件事,就絕對不讓他只干四件事,工作越飽和,那整體收益就會越大

但發達國家的企業並不是這樣。

他們追求的是降「事本」從而提「人效」,即低價值的事兒越少,那收益自然就會提高,影響企業賺錢的關鍵不是事兒乾的太少,而是有用的事兒太少,沒用的事兒太多。

其中包括:

讓員工低效率的每天工作十二個小時,為什麼不讓他高效率的工作六個小時?

填個表格發個郵件就能說清楚的問題,為什麼要開會,還要開個四五遍?

通過正規培訓就能快速掌握的技能,為什麼不培訓而讓員工自己摸索掌握?

為什麼員工的休息和身體狀態都沒有保障,卻花大量的時間去搞安全生產?

在這些發達國家的高精尖企業中,出現問題第一時間是考慮事兒出現了問題,而不是人出了問題。

而國內企業的第一反應永遠是人出了問題,而不是事情本身出現問題。

這也造就了國內企業反應速度很快,但乾的其實都是次級產品的尾端工作。

老外雖然看似反應慢,但別人卻總是掌握需要深度投資的核心科技。

而如果外企正在變成弱勢企業這種趨勢不得到扭轉,那將是咱們的悲哀。

它們帶走的就業機會當然是個重要因素,但同樣重要的是,是他們對國內商業環境的維護作用。

現在提到外國資本進入中國,很多人都會覺得丫是來中國賺錢的,又不是來搞慈善的,幹嘛要給你好臉色?

但是這些人看不到,看不到外資進來以後,帶來的先進的技術、管理和行業知識。

就拿醫療器械這個行業來說,如果沒有美國的GE醫療落地中國,中國的醫療行業雖然不能說發展不起來,但絕對不會是今天這個水平。

GE醫療每年的在中國的採購額100億元,實際上它傳遞的隱性知識價值超過千億。

很多企業正是因為成了GE醫療的供應商,才能在產品的品質把控、技術水平等方面得到飛速發展。

可以說,GE醫療幾乎是手把手地,把世界先進的醫療器械的知識,傳遞到中國的整個醫療器械行業里去。

相比之下,國內很多做到龍頭地位的企業,只知道一味內卷、壓榨上下游的供應商,比如那誰和那誰。

很難想像,如果這些具備精細化管理和良性生態意識的外企離開中國,咱們這裏的商業環境會變成什麼樣。

哪怕是為了咱們自己日子過得好一點,也別動不動就民族情緒上頭,對外資喊打喊殺了。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微信公眾號「武穆的學習筆記」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5/0408/2201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