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通縮壓力持續 中國2月CPI同比降0.7%

中國2月份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下降0.7%,低於預期,並創下13個月來的最大跌幅。而生產者價格指數(PPI)通縮仍在持續,原因是季節性需求減弱,加上家庭在擔憂就業和收入的背景下仍對支出持謹慎態度。

CPI是衡量通貨膨脹的關鍵指標。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NBS)星期日(3月9日)公佈的數據,2月份CPI較上年同期下降0.7%,逆轉了1月份0.5%的漲幅。

這是該指數自2024年1月以來首次出現下降,且跌幅大於路透社調查中經濟學家估計的0.5%,也比彭博(Bloomberg)調查預測0.4%的下滑幅度更大。

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燃料價格後,中國2月份的核心CPI下降0.1%,是2021年1月以來的首次下降。

食品價格在2月份下降了3.3%,而1月份則上漲0.4%。報道指出,1月份食品價格和旅遊相關服務價格上漲,是由於今年中國最大的年度節日農曆新年的時間在1月底,去年則在2月。

中國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首席統計師董莉娟星期日在一份解讀報告中表示,去年2月CPI受到過年因素影響,食品和服務價格上漲較多,抬高了對比基數,使今年數據回落。她表示,經過測算,「如果排除農曆新年不同月份的影響,2月份CPI同比上漲0.1%」。

環比而言,2月CPI下降0.2%,相比1月份的0.7%漲幅有所回落,也低於市場預測的0.1%降幅。

通縮壓力持續、北京誓言提振消費

北京上周誓言加大力度提振消費,以應對與美國不斷升級的貿易戰。但分析人士預計,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通縮壓力將持續下去。

中國政府將2025年經濟增長目標設定在5%左右,與去年持平,同時將年度通脹目標從去年的約3%下調至約2%。

保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Zhiwei Zhang)說:「中國經濟仍面臨通縮壓力。儘管科技領域的發展改善了市場情緒,但國內需求仍然疲弱。」

張智威表示,由於出口面臨貿易戰風險,財政政策需要更加積極主動,且中國的房地產行業持續低迷。「正如政府工作報告所示,貨幣政策也需要進一步放鬆,包括降息和降低存款準備金率。」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上星期在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2025年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以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適時降准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

為了重振低迷的家庭需求,中國今年已將電動汽車和家電等商品的消費補貼計劃規模翻倍,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人民幣(約414.2億美元),作為消費品「以舊換新」的支持資金。

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3月6日在中國全國人大會議期間表示,商品消費主要問題是「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偏弱」。

在中國上星期公開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消費」一詞被提及31次,高於去年的21次,也超過了對「科技」的提及次數。

3月4日,一名街頭小吃攤販在中國西南部重慶市中心的街道上工作。

除了補貼消費,路透社報道提及,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需要更深層次的措施改善,但解決這方面問題仍需時日,使得消費者和企業在經濟復甦乏力的情況下對支出的態度保持謹慎。

馬來西亞拉曼大學經濟系教授黃錦榮最近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指出,中國去年CPI上漲僅為0.2%,從宏觀經濟的角度而言,已是趨近於通縮的緊急情況,顯示國內需求嚴重不足。在此情形下,對症下藥的作法,應該是幫民眾減輕因房價下跌、失業率高企造成的重負,但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對此隻字未提。

另根據中共官方數據,2025年2月份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2.2%,較1月份的2.3%跌幅有所放緩,為六個月來的最小降幅,但沒有達到市場預期的2.1%降幅。

中共官方分析解讀依然樂觀。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師董莉娟說,從結構看,一些領域價格顯現積極變化,CPI中部分工業消費品和服務價格穩中有漲,PPI降幅有所收窄,「當前物價溫和回升的態勢沒有改變」。

自2022年9月以來,中國的生產者價格一直在下降。

全球關稅威脅和國內工業產能過剩,正迫使中國出口商在世界各地展開價格戰,導致許多出口商不得不降低產品價格和員工工資。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5/0310/2187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