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民生 > 正文

內地的優才高才,卷哭了香港人…

世界是個循環。

在上世紀80年代,內地出現了一波移民潮。為了「討生活」,一波波內地人南下湧入香港

電影《甜蜜蜜》就講述了內地移民在港打拼的故事。從天津來的黎小軍在香港遇見來自廣州的李翹。同樣來自底層的倆人,在香港互相取暖、扶持,並逐漸暗生情愫。

黎小軍(黎明飾)和李翹(張曼玉飾)都來自社會底層。初入香港時,黎小軍不懂英文,不識繁體,甚至面試麥當勞服務員也遭碰壁。

但這段情感因現實問題而走得極為艱難。尤其是女主李翹對黎小軍說出的那段經典台詞,「你來香港的目的不是我,我來香港的目的也不是你」,給無數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時光流轉四十年,如今囿於放開的人才移民政策,「移民潮」再度在香港上演。

只是這一次,湧入香港「搞錢」的內地人不再是如黎小軍與李翹這般來自社會邊緣的小人物,而是大都會講一口流利英文,畢業於名校的各類精英、中產甚至富豪們。

新湧入的內地人口為人口流失嚴重的香港注入了新的活力與新鮮血液,但與此同時它也滋生着新的問題,新的矛盾與隔閡。

「打工賊」,被卷上天的華僑生聯考分數,遙遙無期的香港永居......從職場到子女教育,來自內地的新移民還沒完全適應香港生活甚至還沒來得及到港,但已經經歷着「四面楚歌」。

職場被內地人卷翻

去年,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公開喊話,「非常歡迎大家來香港工作。」

但當面對紛沓而至的內地職場人,香港人感到「被刺」。因為內地來的優才、高才們都太卷了。對此,香港人Karen忍不住吐槽,「風氣都被這些工賊帶壞了。」

什麼是「工賊」?「工賊」本意指的是在‌工人運動中,那些不參與罷工而是繼續工作的勞工,或者出於私利出賣工人階級利益的勞工。在香港,如今這一詞被廣泛用來形容內地職場人。後者通常奉信996文化,不休假、自願加班,對老闆幾乎隨時在線。

不久前,一位名叫Momo的網友在社交平台上無奈地呼喚道,「拜託各位優才高才專才們,別卷了好不好」。據Momo介紹,她坐標香港某美資諮詢公司,公司招聘Junior崗位。她一直陪老闆面試,這當中給她印象最深刻的有三個優才,以下是候選人的背景情況。

A:男,30歲左右,號稱自己習慣了996的工作強度和007隨時在線的狀態,並且短時間內沒有結婚生子的打算。

B:女,35+,主動提出可以降低薪資,自己可以住深圳,每天通勤三四個小時上班。

C:男,27-28,自己沒有家人朋友在身邊,年假可以不休。

Momo說自己作為一個內地人,心裏自然是五味雜陳,但是老闆非常開心,「抑制不住的開心」。而且這個職位的薪酬其實已經比最開始招聘時便宜了6000,但優才們仍舊爭破了頭。

最後,Momo的老闆決定錄用C。理由是C「相對年輕、薪酬低,英語粵語符合,學歷最高,經驗符合。」

香港本土媒體也在關注相關新聞

「人類的悲歡並不能相通」。當企業僱主們歡天喜地向優才高才們敞開懷抱來實現降本增效時,香港的職場氛圍正醞釀着一股不滿情緒。

不是完全坐以待斃,為了維護職場「淨土」,部分香港員工包括來港多年的內地老員工開始用各自的方式回擊。

Ting說,「我的老外老闆本來問我要不要招幾個高才優才,我堅決不要,(因為)實在卷不過他們,加班無上限,薪金無下限」。

Bella說,「我老闆剛看到這個新聞後,第一次讓我把沒幹完的活帶回家做,不過我拒絕了。這個不能鬆口,不然沒完沒了。」

在《令人心動的offer》節目裏,港女朱綽盈和一群內地實習生工作。朱綽盈說,「做人要有原則,我的原則是最晚8點下班,做不完就不做了」,因為她要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現場其它內地實習生聽得目瞪口呆,把她稱作反內卷榜樣。不過很快朱綽盈就被現實打敗,為了完成項目不得不與其它內地同事一起熬夜加班。

但對於優才高才們來說,他們的日子其實也不好過。落差是顯而易見的。

在國內時,他們雖稱不上是天之驕子,但很多人也算是各行各業的佼佼者,用勤奮肯干帶領整個家庭走上穩定的中上層序列,如今在香港腰身變成「打工賊」、成為「萬人嫌」。而且,其實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在香港順利找到工作,正如前段時間就有媒體報道,一波名校畢業的優才高才迫於找不到工作,不得已在港轉行賣保險。

為什麼這麼卷?為什麼要卷?有人為了「討生活」,有人為了下一代,有人想要一紙身份......除了超級富豪,少有人能獨善其身。

香港的欲望與混亂

千千萬萬盞霓虹燈懸掛在城市街頭,明亮發光,匯聚成了香港世界聞名的燈河。

曾經,成為霓虹燈河的一部分,意味着走出劏房,走出貧困,成為人上人,這是「香港夢」。

如今,在新的語境下,出人頭地不再是香港唯一的夢。新的欲望與野心還有,懼怕階層下滑的中產父母,正在為子女的未來竭力澆築一個更安穩更紮實的巢。

我身邊的朋友小莫(化名)今年給自己辦理了高才,小莫稱自己並不知道高才有什麼用處,但是自己身邊好幾個已婚已育的朋友已經辦理了優才高才,「他們都是為了小孩的教育。」

圖為小莫提供

在房產下跌、股票市場一片低靡的當下,與其寄希望於充滿動盪與未知的經濟周期,「下注」子女的教育,或許是一種更有性價比的投資。

至今廣為流傳的說法是,「香港的考生參加華僑聯考可以比內地考生低150分的情況下,考上國內的985、211」;以及香港考生參加DSE考試(香港高考),用DSE分數可以輕鬆申請上內地名校。

這在過去,或許是現實,但任何考試一旦人多起來,結局就是卷。這在數據上已經有佐證。

過去三年,隨着聯考人數的增加,聯考文科重本分數線上漲了65分(2021年為400分,2024年為465分);理工科重本分數線更是上漲110分(2021年為400分,2024年為510分)。

圖為2021-2024年港澳台僑聯考報錄比變化。在香港,只有拿到永久身份的學生才能參加華僑生聯考。

面對日益「水漲船高」的分數線,家長群里,人們的怨氣在不斷升騰。

家長A說,「我們雙非的孩子把聯考分數線拉高了20多分,但優才的孩子把分數線提高了100多分,分數再拉,就和高考一樣,沒有優勢了。」

家長B說,「100分起!意欲何為?為何總要讓別人無路可走。」

子女尚小的家長們則擔心,隨着自己的孩子長大,等他們參加考試時,是否面臨的是更為嚴峻的競爭場面,「花費七年熬到的一張紙,最終變成雞肋。」

這種擔心並非沒有道理。為了吸引內地人才,為香港經濟做出貢獻,香港政府這兩年從內地搶人,可謂是「殺紅了眼。」

優才的歷史最早可以回溯到2006年,但在很長的時間裏,其名額限制為每年1000人,直到2022年10月香港政府宣佈,優才放寬到不限名額;同年12月,政府繼續發佈「高才政策」。門閥打開後,2023年,懷有不同目的內地申請人像魚群般湧入香港。

據香港入境處公佈的數據顯示,香港2023年全年各類輸入人才計劃申請超過22萬宗,其中,有13.5萬人獲批香港身份(非永居)。內地人口的及時「補給」,讓已經連續三年人口數下跌的香港,一舉重回750萬人。

圖:香港商報

在香港政府超額完成了搶人KPI時,暗影與混亂也開始顯露。或者說,哪裏有政策,哪裏就有「空子」與生意。

獲批優才和高才都只是第一步,在正式拿到永居之前,申請人要經歷2-3次的續簽。拿優才舉例,根據官方規定,目前想成功續簽,有兩個核心要素:一是在香港定居;二是為香港做出貢獻。後者對普通人來說,是得有份工作,收入還不能太低。而一旦續簽被拒,就不能在香港逗留,7年之期也要從頭算起。

沒錢沒資源的優才高才們為了熬到永久只能埋頭苦哈哈地工作。為什麼他們要拼命卷?如某網友所說,「有永居的privileged,可能永遠沒辦法體驗這種卡脖子人的求生欲。否則最後政府不給他們續簽,回內地也難以找到工作。」

但殘酷的現實是所謂的「永居」有可能成為一張空口支票,如今不少人反映香港續簽越來越難。對此,有博主甚至把「優才計劃」比喻成「撈女計劃」,「你以為只有你一個大哥,人家身後其實有幾十個大哥」。言外之意是,你以為你的付出能夠讓「備胎上岸」,但最後其實只是個冤大頭。

除了官方通道,民間嗅到商機後,也是各路牛鬼蛇神湧現。

在社交平台上,相關續簽、移民廣告已經進化到next level。比如,封面標題里明明寫着「優才高才很坑」;「赴港的優才高才們,已經後悔了」;「大部分香港身份都會爛尾」......但點進去看完,才後知後覺發現這仍舊是廣告引流貼。

「優高才」的中介們極其擅長運用危言聳聽的標題和極端案例,利用客戶的焦慮與痛點,表面上看是揭露優才高才的坑,給人潛意識,讓人覺得「我不會坑你」,從而一步步引導客戶下單。

社交平台上的相關廣告漫天飛舞,很多中介都是內地人,他們被稱作「內地人專坑內地人。」

當然中介也不是白乾的,口袋富足的內地人士通過中介的一通操作與包裝,輕鬆拿到優才高才審批甚至續簽,即使這些內地人士常年並不在香港工作和生活。

即使中介並不相信自己真有「通天」本領,不相信七年後,他們真的可以幫自己的客戶拿下永居,但是為了收割眼前的這一波,他們信誓旦旦,不惜代價讓客戶相信用金錢就能換取七年後的一紙永居。

網民王小溪看出了端倪,她害怕自己七年後竹籃打水一場空。她說,「我申請優才通過了,現在辦續簽,感覺進退兩難。放棄捨不得,繼續又要燒錢,拿永居更是無底洞。」

來自內地的優才和高才們有自己的困惑與不安,香港人亦不明白,自己城市的政府為什麼突然要吸納這麼多內地人?

香港圍城

香港是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來,裏面的人想出去。

在《甜蜜蜜》的後半段,以為今生不會再見面的黎小軍和李翹都陰差陽錯來到美國打拼。這幾乎是如今現實香港的某種映射,只不過香港男女打拼的目的地從美國變為英國。

根據英國2023年12月的官方數據顯示,自2021年1月,英國政府向港人開放全新的BNO簽證移民優惠政策後,截至2023年9月,約有19.1萬名香港居民申請了該計劃,其中18.47萬人獲得批准。(該簽證允許BNO持有者在英國生活5年後申請永久居民身份)

年輕人口的流失、持續走低的生育率,裹挾着萎靡的經濟,香港政府「下場」從內地搶人乃是無奈之舉。

據氪星研究所分析,香港非常缺人,而缺人的背後實則是缺錢。「2022年,一共有47家香港券商宣佈停業;另外,在香港的黃金地帶中環,辦公室空置率更是突破了25%。」

但值得關注是,在香港為了振興經濟和重現亞洲四小龍的輝煌在「自救」時,十幾萬流入到英國的港人,他們的處境同樣充滿挑戰。

今年1月,《Global Times》刊出了標題為《英國的BNO簽證計劃只不過是一場騙局》的文章,文章指出持BNO赴英的香港居民面臨諸多困難,包括失業和就業不足、語言障礙、種族歧視、高額稅收等。

2023年,一名27歲港人女性何宜瓊,移英半年後在租屋處自殺。

何宜瓊的家人透露,死者生前對每月900英鎊(約新台幣3.3萬元)的房租備感壓力,同時也因擔心工作被解僱而焦慮難安,自殺前她還預約了4日後接受心理輔導。

何宜瓊或許是在英港人的某種縮影。

香港《大公網》尖銳地指出,香港人在「抵達英國後卻淪為二等公民,被禁止領取公共經濟援助,在求職和租房時也面臨重重阻礙。」

30多歲的Ernie對《大公網》記者說,她嘗試投遞簡歷,但沒有任何音訊。「在香港取得的專業資質在這裏得不到承認。」

而那些幸運在英國找到工作的香港人,通常面臨的是行業降級與薪水降級。比如,原本在香港,他們從事的是白領、金領等工作,但來到英國,為了「討生活」,他們成為藍領。就如《甜蜜蜜》裏的黎小軍和李翹,即使他們通過多年打拼在香港已經混出名堂,開酒店買小汽車,但是奔赴另外一個國度後,他們送中餐、當導遊......一步步打怪升級,一切從頭開始。

更巧合的是,除了充滿困境的職場與生活環境,住滿五年的港人能否拿到傳說中的英國永居,面對如今朝令夕改的英國移民政策,這一切充滿了未知與不安。

世界是個巨大的草台班子。人都有欲望,總想踮起腳來夠一夠那些看起來更好的生活,但前方是懸崖,平庸,還是通向極樂世界,無人知曉。

我想起《百年孤獨》裏的一句話,「因為一個世紀的牌戲與閱歷已經教會她,這個家族的歷史不過是一系列無可改變的重複,若不是車軸在進程中必不可免地磨損,這旋轉的車輪將永遠滾動下去。」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留學全知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5/0207/2171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