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愛裝的中國人遇上了愛罵街的美國人,絕配

瞧瞧那些回復,一個外國妹子詢問中國女生月花費,最高贊答案堪稱「魔幻」:以前月入5萬沒法生活,老外一來500也能過。這裏面藏着老梗和潮流不假,但更藏着一些人扭曲的心理。幾十萬TikTok用戶轉戰小紅書,本應是不同文化碰撞交流的好機會,卻被某些人變成了「炫耀大會」。

最近,小紅書上所謂的「中美對賬」火得一塌糊塗,表面上看是中美網友友好交流,可深挖起來,卻滿滿都是「水分」。

小紅書上中美網友的「對賬」引發熱議,表面上看是兩國網友在交流生活,實則背後反映出兩國截然不同的文化心態。

老美自幼接受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維)的訓練,習慣於批評現狀和政府。在他們的文化語境裏,對社會現象、政策等提出質疑和批判,被視作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從日常民生到國際事務,美國民眾敢於表達不滿,大到對政府外交政策的遊行抗議,小到對社區設施的吐槽,都體現出這種文化特質。這使得美國社會輿論呈現出一種多元且充滿爭議的狀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創新。

反觀中國,由於歷史上遭受過諸多侵略和磨難,部分人存在受害者心態。同時,受傳統文化「家醜不可外揚」和愛面子觀念的影響,在對外展示時,往往傾向於呈現積極、美好的一面。就像在小紅書「中美對賬」中,一些人拼命展示精緻生活,即便現實並非如此,也要營造出「歲月靜好」的假象。這種心態源於長久以來維護民族尊嚴和集體榮譽感的訴求,可一旦過度,就容易陷入自我麻痹。

瞧瞧那些回復,一個外國妹子詢問中國女生月花費,最高贊答案堪稱「魔幻」:以前月入5萬沒法生活,老外一來500也能過。這裏面藏着老梗和潮流不假,但更藏着一些人扭曲的心理。幾十萬TikTok用戶轉戰小紅書,本應是不同文化碰撞交流的好機會,卻被某些人變成了「炫耀大會」。

一直以來,小紅書都被捧為展示精緻生活的舞台,人均愛馬仕、隨意買限量款,仿佛中國滿大街都是富豪。可現實呢?這和知乎當年「人在美國,剛下飛機」的裝腔作勢有何區別?只不過是換了個平台,繼續「表演」罷了。這些人在「中美對賬」中,拼命展示所謂的精緻生活,真以為這樣就能讓外國人刮目相看?

媒體常說要客觀真實,可算法主導下的小紅書,新的信息繭房越來越厚。人們只看得到自己想看的,不斷強化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那些小粉紅們,在評論區喊着「中國真的被西方媒體黑得太久太嚴重了」,急於證明中國的好,這沒錯,但方式卻錯得離譜。他們用虛假的精緻生活去回應,不就跟掩耳盜鈴一樣嗎?

就像曾經媒體報道摩根士丹利在華回收壞賬的故事,活靈活現,可事實卻大相逕庭。現在小紅書上這些展示,又有多少是真實的?「中國人吃不起茶葉蛋」是西方的刻板印象,那「小紅書式精緻生活」何嘗不是某些人給外國人製造的刻板印象?

從經濟數據來看,2024年中國人均GDP約為13400美元,和美國、韓國差距明顯,在人類發展指數排名中也並非前列。中國地域發展不平衡,城鄉差距大,脫貧攻堅後還要防止返貧致貧。可某些人卻在小紅書上營造出一副「發達國家」的假象,這不是虛偽愛面子是什麼?

韓國人在上海街頭看到豪車,覺得中國很富裕。但「豪車炸街」能代表中國全貌嗎?外國網友看到小紅書上的內容,驚嘆之餘難免疑惑:這還是發展中國家?中共官方一直強調自己是發展中國家,這是基於事實。可某些人的「表演」,卻讓國際形象變得模糊不清。

在國際貿易中,發展中國家的身份能享受關稅優惠、技術援助,合理保護新興產業。可要是被「小紅書式自誇」誤導,失去這些優勢,誰來負責?改革開放成果斐然,但不能因此就飄飄然,靠虛假精緻去迎合外國人的目光。

中美網友在小紅書互動本是好事,但別讓那些虛偽愛面子的行為毀了它。大家與其在網上營造虛假繁榮,不如多關注現實中的發展問題,腳踏實地,這才是真正讓國家變強、贏得尊重的方法,而不是沉浸在自欺欺人的「豪車炸街」式幻想里。

從客觀數據看,中國在人均GDP、人類發展指數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國內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脫貧攻堅後仍要防止返貧。可一些人卻在網絡上塑造虛假繁榮,這不僅無助於外國人了解真實的中國,還可能引發反感。例如,外國網友看到小紅書上的內容,驚嘆之餘難免質疑中國發展中國家的定位,這對中國在國際經貿領域爭取合理權益產生了潛在影響。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carpe剎那靈光diem心靈擷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5/0128/2166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