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擊日本人校車,被校車服務人員胡友平女士阻攔,最終殺害了胡女士。這位男子,在今天被判處死刑。
中國媒體沒有報道,我從「日本經濟新聞」的微信公號上讀到了這一新聞。
這篇報道還說,這位來自安徽的中年男子,對靠借債的生活感到厭倦,產生了報復社會的念頭。
報道中沒有提的是,財務狀況讓人絕望,對借債度日感到厭倦,和去衝擊日本小學生校車有什麼關係——或許可以這樣理解,反正已經不想活了,那就死得轟轟烈烈,「做一個民族英雄」。
這樣的人當然是十分卑鄙、可恥,也是非常危險的。搞清楚為何出現這樣的人,就顯得尤為必要。
有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狹隘、狂熱的民族主義者,會不會更容易陷入經濟上的困境?
或者反過來說:掙扎在貧困線上的底層人,更容易排外、仇外?
我認為兩種說法都有道理。「底層」是一種生活境遇,不止是經濟意義上的貧困,同時也意味着「信息貧困」,只能接受單方面的信息,當然更容易狹隘。
比如,2023年,很多人都信日本核泄露污染了全世界的海洋,以至於日料都不敢吃。還有人推算,核輻射什麼時候影響到中國海域。
看一下那時候環球時報和很多地方都市報媒體,是如何「選擇性」報道這一話題的就知道了。
明明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牽頭的科學機構,去測試化驗都證明沒問題。但是,很多中國人卻陷入一種另類信息的狂歡。
今天這位男子獲死刑前,還有一條新聞:中國科學家去日本福島海域取樣結果公佈,沒有檢測出有害物質。
看一下環球時報是怎麼報道的。在「不得不」「客觀報道」這一新聞的同時,環球時報還加了一句:一次取樣檢測結果不能代表什麼……
我沒有證據證明那位安徽男子經常看環球時報,但是他生活在一種「傾瀉」而下的類似輿論中,是顯而易見的。
前幾天在地鐵中,旁邊一個男子在看視頻,聲音開得很大。所以我幾乎能夠複述這個故事:
一個中國大學生南京(很多愛國視頻虛構故事都發生在這裏)一個賣房勞力打工。這時候來了一位日本人,用日語罵南京人,小伙子當時就聽出來了。他揍了日本人一頓,圍觀的群眾都拍手稱快。
日本人沒辦法只有報警,但是警察趕到後,卻發現視頻監控壞了。只有詢問周圍的群眾,大家一致說是日本人犯錯在先,於是,警察叔叔教育了日本人一頓。
這種一看就是瞎編的故事,不僅拉低普通中國人的形象,甚至對警察也有污衊。
它不但鼓勵仇恨,還造就愚蠢和貧困,但是很可惜,這樣的視頻平台到處都是,很多中國人就是這樣打發時光,不知不覺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
可以預見,未來一段時間中美、中日關係都會走暖。中國也會恢復進口日本海鮮,但是那些媒體的報道,卻像核泄露一樣,幾十年內都難以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