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楊穎宇:重印暴動史觀香港史著作

作者:

國安法》肆虐香港,文化浩劫方興未艾。以公共圖書館為例,一方面敏感人士或議題的書籍紛紛下架,另一方面宣揚中共革命恐怖主義的書籍卻不斷上架,最受觸目的是年前瘋傳過的「紅色經典」《閃閃的紅星》,無論小說、電影抑或兒童繪本,都保留了紅軍小戰士燒死土豪、「結束了他罪惡的生命」的內容。該書在各大公共圖書館均有收藏。

換言之,文化浩劫的一個表現形式,是不單對紅色革命暴力毫不忌諱,而且藉「愛國」之名加以宣揚,情況像中國大陸的中小學校會以批鬥地主為題創作歷史舞台劇,渲染「牢記階級仇,緊握手中槍」。

這股風的最新發展,是中華書局今年再版葉靈鳳的《香江舊事》。

葉靈鳳是著名的左派愛國文人,民國時期左翼文學組織創造社著名作家,抗戰期間定居香港,之後開始從事香港史地研究,中華書局2011年將他的相關作品整理成一套五冊的「葉靈鳳香港史系列」。左派對他十分重視,例如《文匯報》曾讚揚他「充分顯示了他對祖國的一片深情。他的心與我們是這樣的貼近。」

既然葉氏是香港史地專家,再版這本《香江舊事》有何值得一談?這便首先要談談這本書的前世今生。

反英抗暴「香港史」充斥偏見和失實

這本書使用了筆名「霜崖」,成書時間是1967年11月,1968年1月由群益出版社出版,一開始時計劃以《英國侵佔香港史話》為書名。幾乎六十年後的今天,中華書局重印這書,在官網推介時用了一句頗嚇人的話:「本書揭發英國殖民主義者的醜惡面目和在香港歷年所犯下的罪行。」

這一句,其實引自該書原序。原序「精彩」的內容還有很多:「自本年五月以來,香港愛國同胞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抗暴運動,清算百多年來英帝國主義在香港積欠下來的舊恨新仇。」「英帝國主義……在過去早已不惜一再採用血腥的鎮壓手段。因此百多年來英帝國主義者在這裏所欠下的舊債,事實上是一筆血債。」「這一次,自五月抗暴運動以來,英國悍然採用法西斯兇殘手段對付我愛國同胞,欠下了大批新的血債,新仇舊恨,更是到了一定要徹底清算的時刻了。」「眼前的抗暴運動正是他們自己種下的惡果。現在不僅是中國同胞要徹底清算這些罪行,也是他們自食這些惡果的時候了。」

換言之,這雖然是一本歷史書,但對六七暴動稍有認識的朋友,不難發現這書本質上首先是當年《大公報》出版的六七暴動經典著作《我們必勝!港英必敗!》的歷史篇。

出版於六七暴動時期、以反英抗暴史觀撰寫的香港史,自然充斥着種種偏見和失實。以下試舉若干例子說明。

清洗「殖民地」歷史《香江舊事》論述極端和失實

談新界歷史時,葉氏以「沙頭角、文錦渡和羅湖的抗暴輝煌戰果」作引子。1967年7月發生的沙頭角槍擊事件,由解放軍正規軍7085部隊向香港警察開槍,造成五名警察殉職。左派群眾因為「抗暴戰果」受到鼓舞,香港境內「人民戰爭」遍地開花,真假波蘿陣延續至年底。

鴉片戰爭時期在尖沙咀發生的「林維喜事件」,林則徐在處理案件時稱為「命案」,葉靈鳳按照反英抗暴史觀,稱為「林維喜血案」,以便遙相呼應港英的「血腥鎮壓」。

香港開埠初期的漢學家、中國信義宗之父郭士立,在中環有「吉士笠街」予以紀念。由於他在鴉片戰爭中出任英軍的翻譯官,書中便稱他為「掛着傳教士招牌,在鴉片戰爭中充當英國侵略軍特務頭子」,將吉士笠街稱為「狹小污穢的橫街」。

由於對「殖民地」一詞十分厭惡,與此相關的論述亦頗為失實。例如葉氏說「遠在『南京條約』產生之前,這座小島就早已被佔據,並且被單方面宣佈是自己的殖民地了。」事實上,香港於開埠後兩年,即1843年6月26日中英兩國於香港交換《南京條約》文本,英國才公佈《香港殖民地憲章》,香港才成為「The Colony of Hongkong」,這個法定身份一直延續至1997年6月30日「回歸」前夕。

由於自己不喜歡,於是便想像「『香港殖民地』這個名詞,同『鴉片戰爭』一樣,英國人一直不大喜歡提起」。最佳的反證,莫過於六七暴動當年的《香港年報》劈頭第一句便是「The Year of the Ram has been an exciting one for Hong Kong. The drama of the disturbances has tended to obscure the steady, but none-the-less stirring development that has gone on in the Colony.」(羊年對香港來說是激動人心的一年。騷亂鬧劇似乎掩蓋了本殖民地穩步但令人振奮的發展。)事實上就算香港在「回歸」之後,部分法例仍未及修訂,仍保留「本殖民地」的稱謂。

此書再版時撰寫「導讀」的是葉靈鳳研究專家、中國退休法官李廣宇。他沒有列舉上述事例提醒讀者要小心書中哪些論述,而是以該書「成書於這樣一個特殊年份,所以,『字裏行間浸透了感情色彩』」輕輕帶過。當然,作為一本歷史著作,本書也有其可取之處。李氏引用嶺南大學劉智鵬的話:「葉靈鳳的文章字數不多,卻參考了大量史料,並且經常在有限的空間裏反覆論證。」葉氏利用了大量原始資料記錄了「穿鼻草約」前後的過程;1857年的「毒麵包案」,本書用了16版記述,是了解事件來龍去脈的重要參考。

「低級紅」言論不幸成為「高級黑」預言

然而,正如我們不會期待《我們必勝!港英必敗!》會再版,這本書在「刮骨療毒」國安大法新香港治下再版,「導讀」又沒有對讀者作出認真提醒,相反強調「重讀經典」可以讓香港人「勿忘歷史,愛國愛港」,這一切似乎不是巧合,而是有人認為現在是適當時機,重新引入左傾史觀,進一步深化香港正在經歷的文化浩劫。

該書最有用的部分,也許是一些「低級紅」言論不幸成為「高級黑」預言。例如書中有以下一句:「歷年以來,它一再強調香港怎樣『繁榮』,怎樣『安定』,甚至對新中國的『好處』怎樣大、怎樣多,無非是自己早已自知『朝不保暮』的流露而已。」用在今天的香港,竟然驚人地吻合,這不禁令人懷疑,出版社再版時有沒有經過慎重考慮。

-楊穎宇(《教育刺針》創辦人)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1113/2129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