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中國家庭真的快樂,從不再望子成龍開始

作者:

今年的脫口秀大賽,付航可以說是最大的黑馬。

在摘得年度總冠軍之前,他沒被看好,論學歷只是大專,論經歷,之前從事的也就是保安之類工作。

他的表演既有底層生活的辛酸,又有無厘頭式的誇張,打動了很多人,但要說他能成為新晉「喜劇之王」,只怕事先他自己都不敢相信能夢想成真。

事實上,他的人生經歷不是「有一個夢想,然後努力去實現它」,因為家裏對他看來沒什麼期待。他爸倒是說過:「進入快樂世界的唯一一個秘訣就是,孩子的父母深刻地意識到孩子不是這塊料。」

他從小就像是個「問題學生」。雖然總能把全班同學逗樂,卻沒幾個朋友,同學們笑完又鄙夷他是「小丑」;哪怕英語考過全班第一,但所有人都說他是抄的。

高考他只得了254分,只夠讀大專,媽媽說:「就你的學歷、談吐和才華,在這個社會裏邊,頂多能當個保安。」還真說對了,畢業後就當了保安。

在那個時候,沒人能預見他的成功:2019年底他的脫口秀視頻在抖音走紅之前,他的微信除了媽媽和女朋友,一個月都沒別人會找他說一句話。

但家人始終支持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多年後,他在台上動情地說:「十多年了,所有人都說我是廢物,但是只有你說我是天才,你教會了我人生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管你的出身、學歷、家庭背景,只要你敢勇敢地做自己,就總有人會愛你。」

這話打動過很多人,也引發過爭議(不乏有人嘲諷,「男性勇敢做自己,就總有人會愛你」),但那其實有點倒果為因:是因為總有人愛你,才使你能勇敢做自己。在我們的人生中,沒有人能總是贏,但即便遭遇挫敗,仍然可以在家庭這個後方得到擁抱和接納,正是這,才使人有了往前走的勇氣。

說起來道理都懂,但對於「望子成龍」的中國家長來說,要做到這一點可就太難了。這首先意味着家長得有一種鬆弛的心態,能接受自家孩子「不是那塊料」。

有時候,倒是孩子自己先意識到這一點,我就聽說過這麼一件事:一個女孩子初中就學習徹底沒戲,她的興趣完全不在這上面,搞了個網店倒是居然收入穩定,早早就自己養活自己了,於是初中畢業後就直接選擇了與電商相關的專業讀了技校,她這些年積累的生意經驗,遠不是同齡人能比的。

問題是,這和一般人的路徑太不一樣了,身為父母有這樣一個孩子,難免心態很崩潰,不說別的,「面子」這一關都難過,還要放下家長權威的心態,承認孩子可能是對的,放手讓他們去嘗試。

要主動認識到這一點太難了,很多家長倒不如說是被動接受現實:脫口秀演員童漠男曾說,小時候父母對自己很寬容,因為他的成績反正已經夠爛了,也就不指望他能如何優秀了,他因此自嘲,中國父母對孩子,「只要足夠絕望,就能真正包容」。

所謂的「絕望」,其實就是家長放下「讀書改變命運」的執念,容許孩子摸索着走出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之所以這樣的家庭能「快樂起來」,說到底就是家長消除了焦慮感,而以一種開放的心態接受孩子活得跟自己預期的不一樣。

現在常有人說「人生不是軌道,而是曠野」,但如果家長認定只有一條道路是正確的,甚至認為你萬萬不得偏離正軌,必須高度專注,那麼容錯率必然是極低的,筆直向前的道路如同頭髮絲一樣,稍有不慎就是萬丈深淵。

可想而知,在這樣一個「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家庭內部,快樂即便有,也是很短暫的:只有在考到滿分的時候,父母才露出笑容,但即便如此,明天起又得去贏得下一個成功,因為過去的成績不必再提。

中國家庭內部的緊繃感,根源往往就是家長結果導向的心態:父母把全部精神寄託都放在孩子身上,孩子也很清楚,如果自己的表現不能滿足父母的期望,他們就高興不起來。

不僅如此,你還得是照着父母設想的道路前進,否則哪怕你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成功了,父母仍然失望。

要達到父母的預期是很難的,因為這有時是失望於「你沒能像我一樣」,有時卻又可能是失望於「你和我一樣」——在後一種心態上,家長是把自己的生存壓力和挫敗轉嫁給孩子(「你要好好讀書,別活得跟我一樣」)。

很少人能意識到,自己的控制欲只是為了排遣自己的焦慮感,卻並不能真正幫到孩子,所以才有那樣的段子:一個焦慮的媽媽聽從大師的指點,每天去念經,孩子的成績居然真的好了,她以為是誠心動天,其實是因為孩子從她的壓力之下解脫了出來。

必須承認,家長的焦慮也不是沒來由的,畢竟當下社會的提供的出路確實有限,職業歧視也客觀存在:就算你覺得孩子去學一門技能也行,但要找個靠譜的職校可能比好高中還難。問題是,僅僅焦慮無濟於事,不能框死自己,家長還是得和孩子一起去尋找不同的出路。

付航的父親正是這麼做的,他既鼓勵孩子去闖出自己的路子,但不給他壓力:「永遠別聽我的,聽我的頂多成為我,你要大膽地去做爸爸從沒做過的事。」事實也是如此,付航不論人生浮沉,家庭提供了雙重支持:經濟上的(不論多少,態度在那裏)和情感上的認同。

因此,那絕不是說家長放任不管了,恰恰相反,難就難在家長不但接納孩子的不同,還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持——不僅是「你不聽我的話,但我還是支持你做自己」,還是「你自己拿主意,爸媽是你後盾」。

這種親子關係下的家長角色,不同於傳統上那種說一不二的父母權威,倒更像是一個鼓勵探索的導師,那能讓人在尋求生活的全新可能時,感到自己並非孤立無援。

就像《學歷之死》一書中所說的,這種親密關係有着持續性的重要意義:「畢竟,我們都是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生產和消費單元。我們時而心情激動,時而無比沮喪;時而熱切盼望,時而猶豫遲疑。我們需要他人的支持,不光為我們歡呼慶祝,也在我們畏縮不前時,為我們加油鼓勁,讓我們走得更遠。」

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很多中國家長看起來是控制欲強,但公平地說,他們往往只是不知道什麼方法才是對孩子更好的。這時候就尤其需要不要自以為是,克制自己嚴厲管束的衝動,轉而冷靜去考慮孩子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支持——如果真的愛孩子,就給他們想要的,而不是一股腦兒把自己想給的都塞給他們。

澳大利亞的華裔脫口秀演員錢信伊曾說,華人家長對子女教育抓得很嚴,給了孩子很大壓力,搞得兩代人關係很緊張,但悲劇之處就在於,那種「望子成龍」的背後其實出於一種深切的愛,就是太想要讓孩子過得比自己好,也正因此,如果有一天他們發現你雖然沒按照他們的安排過活,但也過得不錯,喜歡自己的生活狀態,他們會理解認可的。

當然,肯定會有人說,這說到底還是要以成功來證明自己,如果不是呢?我想關鍵之處在於家長要意識到孩子是另一個獨立的生命,有自己的活法。

對任何人的成長來說,家庭是土壤,孩子需要汲取屬於自己的生命力,由此獲得內生性的生長能力,這當然不是說這樣就包成才,而是家長得接受「可能不成材」的結果。

回頭來說,如果付航沒有成為「喜劇之王」,他的父母能接受嗎?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至少他們多年來一直就這麼做。從某種意義上說,問題不在於付航成功沒有,而是他的內心一直健康而有韌性,活得快活自在——對一個普通人來說,能活成這樣,不是成功又是什麼?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1104/2124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