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大明滅亡24小時前,發生兩件事,至今都很詭異

—大明滅亡24小時前,發生兩件事,至今都很詭異

明朝是中國歷史中具有鮮明特點的一個朝代,這個時期讓中國成為了當時世界上領先其他國家的大國。

然而這個朝代卻在公元1644年,隨着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而宣佈正式滅亡,之後出現了李自成繼位,清朝誕生等歷史。

「成王敗寇」已經成為了亘古不變的道理。

李自成自然成為了一代梟雄,而崇禎皇帝卻被人們稱為是明朝滅國的罪魁禍首。

不過人們不知道的是明朝在滅亡的24小時之前曾發生過兩件事,至今為止談起這兩件事都令人感覺詭異,甚至是不解。

那麼到底是哪兩件事令人感到「詭異」呢?

這樣的事情為何會發生在明朝滅國之前呢?

一、明朝覆滅令人惋惜

明朝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京都從南京遷到北京,期間共傳16位帝王,存在的時間長達276年。

這個王朝被人們稱為是「最有骨氣的王朝」,其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王朝。

也被許多人稱為「平庸」和「黑暗」共存的朝代。

明朝時期的皇權專制空前強化,宦官專權、廠衛橫行,讓人們對這個朝代產生了不少的詬病。

而這個朝代卻有着非常完備的制度,經濟、文化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強盛。

明朝中西文化交流活躍,人們的思想也逐漸改變,很有可能帶領中國走向近代文明。

然而明朝最終還是免不了滅亡的命運。

許多人認為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崇禎帝朱由檢。

但實際上朱由檢從他的兄長朱由校手中接過大明江山的時候,這個朝代就已經千瘡百孔。

當時的明王朝政治已經大面積崩潰,而經常出現的惡劣天氣也導致許多流民出現。

此時的明朝處於內憂外患當中,這讓朱由檢即便是想要振興大明王朝,他也有心無力。

朱由檢從小非常聰慧,年少的時候非常喜愛讀書,繼位之後也經常微服私訪、體察民情。

如果不是經歷這樣的朝代可能他會成為一位明君,但他卻偏偏生在了亂世。

這樣的亂世自然誕生了許多支想要推翻政權的起義軍,李自成就是「闖王」高迎祥的部下。

高迎祥過世之後,李自成憑藉着英勇善戰的能力成為了新的「闖王」。

出身貧寒的他很快受到了百姓們的愛戴,逐漸成為了當時起義軍當中最龐大的一個隊伍。

李自成帶着自己的隊伍先後攻下太原、大同、居庸關等地,最終帶領自己的百萬大軍一舉攻下了紫禁城。

而那位生在亂世的「明君」朱由檢,為了守住自己祖先打下來的江山,被逼到紫禁城後山「自掛東南枝」。

這之後明朝自此覆滅,李自成創建了「大順」,年號「永昌」。

看着明代的滅亡許多人都感到非常惋惜。

但人們不了解的是,在明朝滅亡的24小時之前曾發生過兩件非常詭異的事情。

這兩件事當時令人感到十分不解,即便是如今再看這兩件事也讓人感覺非常詭異。

二、24小時前詭異的兩件事

第一件「詭異」的事情,就是李自成帶着隊伍瀕臨城下之時,突然派人向朱由檢提出自己可以投降。

這件事記錄在歷史典籍《小腆紀年附考》的第四卷中。

典籍中講述李自成瀕臨城下,但卻派一名太監跟崇禎帝表示自己同意歸順崇禎帝。

這位太監曾是崇禎皇帝的內官,但卻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後歸順於李自成。

他向崇禎帝表達了李自成的想法,李自成說自己可以退軍歸順,但想讓崇禎帝同意他兩個條件。

一是准他退守河南成為「西北王」,二是給他百萬兩白銀做軍費。

要知道當時的李自成僅差一步之遙就能夠成功坐上「皇位」,但他卻甘願居於人下。

無論從什麼時候看,這對於崇禎帝來說都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但最終崇禎皇帝還是拒絕了他的這一請求,最終還是李自成登上了皇位。

而第二件事,就是崇禎皇帝當時的狀態令人感到非常「詭異」。

崇禎皇帝面對大軍第一時間向四個人發送了求救信號,分別是吳三桂、唐通、左良玉和黃得功,並且賞銀。

不過崇禎帝求助的這四位,只有密雲總兵唐通趕來救駕。

按理說,在這樣危急關頭,崇禎皇帝會對救駕之人完全信任。

但他卻派自己的親信時刻監視唐通,擔心他會臨時叛變將自己的性命拱手交給李自成。

這樣的「小手段」最終讓唐通發現,唯一一支救崇禎帝的隊伍反倒被他逼了回去。

見無人救自己,崇禎帝帶着自己的妻女在宮中等死。

為了不讓自己的妻女被叛軍凌辱,崇禎帝先是殺了自己的妻子,後又殺了自己的女兒,而自己的皇子們被他一一送出了宮外。

由此可見崇禎帝本是有逃亡的希望,但卻被他生生耽誤在了紫禁城當中。

從崇禎帝當時的行為,能夠看出他見大軍進入北京城早已經抱着必死的決心。

但從李自成的所作所為來看他並非是沒有生的希望,反而還能繼續守住自己的江山。

因此這二人的行為就讓人感覺非常「詭異」。

不過細究之後就能發現這二人之會做這樣的行為是情有可原。

三、詭異之事實際情有可原

從李自成的角度來看,他之所以只求「西北王」不求皇位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就是因為李自成只想衣錦還鄉。

李自成出生在如今的「西安」,而「衣錦還鄉」就是他的目標。

他在攻入北京之後頭腦非常清醒,並且對於崇禎帝的印象並不壞,這才讓他甘願做西北王。

其次就是因為李自成並不相信自己能夠當好皇帝。

當時的起義軍都希望自己能夠當皇帝,而李自成知道,雖然當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利,還能夠讓自己的子孫後代無憂。

但卻要成為眾矢之的,讓自己陷入非常艱難的處境。

而當時李自成的處境並不樂觀。

一旦他成為皇帝,吳三桂、左良玉等大將「復明」攻打李自成的話,他此時受到重創的軍隊將不堪一擊。

而其他的起義軍也將會把李自成當成眾矢之的,與成為「皇帝」相比,「西北王」顯然更加划算。

而崇禎帝之所以會做出這些「詭異」的行為,主要就是因為對自己自信以及對他人的猜忌。

崇禎帝從小就見慣了後宮當中的爾虞我詐,因此一直就不信任任何人。

劉策、袁崇煥、孫元化、楊一鵬、周延儒、鄭崇儉等忠臣良將都是因崇禎帝的猜忌而死。

不僅如此,崇禎帝對自己的決策還十分自信,他認為自己就是「天之驕子」,能夠對當前的困境力挽狂瀾。

因此認為自己所固守的北京城是堅不可摧的,這就讓他輕視了李自成的起義軍。

不僅對李自成的和談嗤之以鼻,還固執地認為自己的決策就是正確無誤。

可以說崇禎帝的失敗既有當時的政治因素,國家積弊深重導致明朝覆滅。

也受到了自身性格、眼光等方面的局限所致,導致無人可用、無處可去。

這樣的情況下,崇禎帝只能與妻女守在皇宮內等死,等李自成攻入紫禁城之後也只能選擇一條白綾自縊於紫禁城的煤山。

崇禎帝此舉保全了自己的名聲,寧折不彎,但卻讓後世對他產生了諸多謾罵。

雖然崇禎皇帝自縊煤山、寧死不屈葬送了朱元璋辛苦打下來的天下,但不得不承認崇禎皇帝是一位愛國的好皇帝。

四、終以身殉國朝代更替

根據史書記載,崇禎帝非常勤政,經常為了處理公文而徹夜不眠。

年僅20歲的他就已經長出了許多的白髮。

因國家衰落,崇禎皇帝特意寫下罪己詔,認為國家的衰亡是自己的過錯。

而他死後身邊留下的袍書更是令人感到動容。

崇禎帝書「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由此可見他至死都在心系自己的子民和國家。

但生不逢時,紛亂的國家已經讓他無力整治,或許生在和平年代他能夠帶領國家創下新的盛世。

而推倒明朝的李自成也非常重情義。

他在看到崇禎帝屍體後並沒有對他的屍體進行羞辱,而是將崇禎帝裝進棺材當中,並且按照皇帝的禮儀下葬。

李自成在進入北京之後也下令不許打擾城中的百姓,這也讓北京城出現一片安詳的情況。

可見李自成對崇禎帝還有幾分敬重,也是一位愛護百姓的君主。

但他自己的下場卻並不怎麼好。

公元前1644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稱帝,立妻子高氏為皇后。

然而多爾袞卻在此時趁李自成修整之際追擊李自成,七月李自成潰敗,回到西安。

此時的李自成所帶領的「大順軍」主力早已經瓦解,自己的老將各有私心,認為能力並不輸李自成。

而曾經歸順他的明將,能背叛明朝自然也就能背叛李自成,失敗已經成為了板上釘釘的事情。

最終李自成在撤向湖南的中途被殺害,關於他被殺的傳聞也有許多種說法。

有說法稱李自成在回到湖南的路上被村民用鏟子殺害;

還有說法稱李自成在撤退查看地形的時候被一群民兵用鐵棍打死。

從李自成的結局來看,他曾經的擔憂不無道理。

出身自農民卻被農民打死讓人感到惋惜,但這也無法抹去他在歷史上的成就。

公元前1644年十月三十日,愛新覺羅·福臨在天壇祭天,舉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年號「順治」,由多爾袞輔政。

這之後中國便開啟了長達276年的清朝,開啟了全國性政權的新紀元,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大一統的王朝。

結語

明朝的滅亡令人感到惋惜,而明朝滅國之前出現的詭異事件實際上也情有可原。

從小在爾虞我詐的後宮中長大自然對他人失去了信任,而崇禎帝不逃跑的行為也是為了遵循組訓,守住自己祖先辛苦打下來的「江山」。

歷史無論是對於平凡人來說還是對於帝王來說,都是一面鏡子。

通過歷史我們能夠審視自己和他人,而歷史也教會了我們遇到事情要全方面的思考和看待。

只有這樣才能夠規避我們可能面對的風險,幫助我們獲得來之不易的成功。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珍貴歷史檔案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1011/2114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