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動車製造商陷入低迷
中國政府大力發展《電動車》(EV)以發展經濟。但是與《中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定的許多其他政策》一樣,電動車並沒有發展的很順利。由於製造商之間激烈的價格競爭以及國內外的需求下降,電動車製造商就陷入了低迷。儘管電動車獲得了官方大力的支持,但也有一些製造商是虧損的。中國政府已開始修正《電動車推廣政策》,透過這個政策的修正,要使地方政府彌補補助款不足的部分。但這卻不是一個可以持續的狀況。
推廣電動車的努力開始於五年多以前,但這目前已經漸漸走上失敗。根據麻省理工學院(MIT)所出版的科技雜誌《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的報道,這個政府的援助包括大量的補貼、租稅減免、採購合約和其他的間接激勵措施,而這些激勵是用來增加產量並讓中國在市場上佔據優勢的。據推估,政府花費了相當於2.300億美元(約34萬億日元,而2023年的中國GDP是123萬億日元)的資金。如此一來,就形成了1.310萬輛電動車的市場,中國的電動車的保有量達到全球的60%。中國政府也推動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在海外的銷售。即使在美國政府開始將中國和中國產品加以敵視之前,中國政府的這個努力在美國也幾乎沒有任何進展。但是,它在歐洲卻是相當成功的。
目前,全球電動車的銷量似乎正在下降。美國對許多中國產品徵收關稅(包括電動車、電動車零組件以及中國製造的電池和零部件)。當然,由於幾乎沒有中國製造的電動車進口到北美洲,所以美國政府的措施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變化。但由於美國課予關稅,而且對中國的敵意已經很清楚呈現,所以中國電動車的製造商很清楚知道在美國並沒有獲利的希望。
更且,還有一些因素進一步降低了《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在美國銷售的期待》。除了特斯拉之外,所有美國汽車製造商在電動車方面都面臨了很嚴峻的困境。換句話說,即使美國政府沒有敵意,但中國製造商要在美國銷售電動車也會遇到困難。
地方政府陷入困境,中國經濟的復甦又面臨新的挑戰
另一方面,在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在歐洲是很順利的。但中國開始面臨一個問題,亦即中國向歐洲市場低價傾銷汽車(不公平的低價銷售),從而阻礙了歐洲製造商對電動汽車的生產。歐盟準備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進口徵收高達45%的關稅,這就打破了中國製造商能夠在歐洲很強勁銷售的期待。
中國電動車品牌比亞迪。圖:翻攝自新浪(資料照)
中國政府已經因為錯誤的規劃而導致中國經濟的其他領域產能過剩,因而陷入困境,而中國政府也因此正要抽手放棄電動車的推廣。自2018年以來,政府對電動車產業的支持度下降了近66%。這樣的舉措通常會迫使產業界被迫整合。那些生產《比其他製造商更弱、效率更低、質量更差的產品》的公司會在一段時間之後倒閉,而其他沒有倒閉的公司將不得不透過《減少生產》來維持利潤。但現在的情況並非如此,許多陷入嚴重財政困境的地方政府正在投入公共資金,以維持正迅速消亡的電動車製造商的生存。
上海、深圳和昌平等一些地區已開始向國產電動車的購買者提供1.000至10.000元人民幣(約20.000至210.000日元)的折扣。也有一些地方政府正在嘗試更直接地去支持電動車製造商。其目的據說是《維持和擴大參與電動車生產的高薪勞動力》。有一些地方政府是沒有無選擇餘地的,在政府對電動車產業大力支持的早期,這些地方政府對電動車製造商直接投資、他們代替電動車製造商接受融資貸款,或發行債券來參與電動車的推廣。舉一個例子來說,安徽省合肥市如果不支持電動車產業,將損失對電動車製造商蔚來汽車所投資的50億元人民幣(約1.050億日圓)。
但這種情況很顯然地對於地方政府是很勉強的。地方政府已經面臨財政困難,沒有空間去支持不符合成本效益的公司,而且全球電動車銷售要快速復甦的可能性是極其小的。最後,製造商被淘汰的情況將會持續,私人投資者將和地方政府一樣面臨損失,而地方政府將失去他們試圖維持的高薪勞動力。如此一來,中國在追求經濟復甦當中,又將面臨新的挑戰。
專制政府的決策模式
習近平上台以後,他原本以為:民主國家要透過冗長的時間才能形成可付諸實施的政策,而共產黨的一人決策則可快速解決問題。但是他的清零政策,使中國消費力驟減,他的一帶一路政策使中國成為許多小國的提款機,他的新質生產力,大量損失國家財政,......。一人喜好會決定大家的喜好,這種蘇聯模式的弊病顯然帶給中國很大的影響。
作者:張正修,曾任考試委員、開南大學法律系系主任、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兼任副教授。現任台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兼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