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9月30日),在一次一對一諮詢中接待了一位不到30歲的年輕人。他說起他學生時代很順,一路考進復旦附中又考進復旦大學,但畢業後沒幾年便遭遇經濟下行和通縮,工作不但要996辛苦消耗卻又絲毫感受不到上升的希望。房價雖跌但離買得起依然遙不可及。和學生時代的成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感覺自己就像一個不停勞動卻又看不到希望的牛馬。
在諮詢中我感受到他的抑鬱情緒很重,他抱怨是不幸遭遇了這個通縮時代,才使得自己無法快速積累財富並擺脫牛馬的宿命。
但事實上問題的根本癥結,並不在於時代,而在於那些被主流輿論裹挾的錯誤敘事。使得收割者隱秘的拿走了你的錢,卻愚弄你歸咎於通縮的時代。如果不搞清楚這一點,就極有可能走上那條註定的牛馬之路。而這正是很多老一輩名校生,不幸走過的路。
通縮不背牛馬的鍋,是因為無論通脹還是通縮,根本不會對牛馬的造就產生任何影響。
什麼是通縮?
通縮是物價下跌,比如一個包子的價格從3元下跌到2元。但對於包子的生產者,則是賣一個包子的收入從3元跌到2元。
也就是說,所謂通縮,從消費者視角是物價下跌,從生產者視角則是收入下跌。
那麼,假設社會全體物價下跌10%,於是可以得出結論所有生產者的收入下跌10%。那麼當我收入下跌10%的同時,我收入對應的貨幣購買力卻提升了10%(因為物價下跌)。
那麼,收入的下降和貨幣購買力的上升互相抵消,我的實際收入就是不變的。
反過來說,通脹也一樣,我收入提升10%和貨幣購買力因通脹下跌10%,我的實際收入也不變。
這背後的原因在於貨幣本身只是交換媒介,而一個人貧富感受的關鍵在於他和其他人進行勞動交換的比率。
當我賺的錢是快遞員的3倍,我和快遞員的勞動比率就是1:3,我勞動1小時可以換快遞員勞動3小時,所以我感到富裕,快遞員感到貧窮。貧富和我賺取貨幣的絕對金額沒有任何關係。和通縮通脹自然也沒有關係。
所以,拆分到最後,你會發現這就是零和遊戲。因為屏蔽掉貨幣的影響,經濟本質就是勞動交換。
所以,當A的勞動收入上漲快於B,那麼意味着兩層意思。
1 A產出的產品物價,快於B的收入上漲。
2 B產出的產品物價,慢於A的收入上漲。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發現收入沒漲但物價漲了,必然存在另一個人,其感受是物價沒漲但收入漲了。
一切皆是零和!
但分析到這裏,我們還沒有揭示牛馬之所以淪為牛馬的關鍵,是因為以上分析成立的前提條件,是假定GDP不增長。
那麼GDP增長是什麼?是生產效率的提高。
也就是說,當GDP增長10倍,雖然我能換取到的對方的勞動量不變,但能換到的產品,卻可以增長10倍。因為同樣的勞動量因生產效率提升10倍,導致產量漲了10倍。
10倍是什麼概念,就是10%的GDP增速維持25年。
那麼這就帶來一個問題,為什麼牛馬們還需要996?
理論上說,牛馬們即使把工作時間砍半,比如每周993,然後剩下4天都拿來度假。其勞動產出也僅僅只是減半,對衝掉10倍GDP增長,也還剩5倍。也就是相比90年代初還是有5倍增長。其勞動所得能購買的商品也比90年代初要多5倍,大致相當於2010年的生活水平。
所以我謹慎懷疑,996式的牛馬困境,是因為有人故意通過錯誤敘事的灌輸而造就的貨幣饑渴。
貨幣饑渴,這個怎麼理解?
我以我過去的一段真實經歷展開解釋下。
我大學畢業後,曾去日本工作過一段時間。我到日本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開銀行賬戶。然後我驚訝的發現,日本的銀行,周末是不上班的。
我還就此事問了日本的同事,對方答覆說你周末要雙休,人家銀行職員當然也要雙休的。
我又追問,為什麼沒有銀行督促員工周末加班,吸引那些工作日不便請假的人來開戶或辦業務,然後取得競爭優勢呢?
答覆說沒有人為了賺這點加班工資放棄自己休假的,而且這麼做也會引起負面輿論。
然後我還發現了很多現象,比如日本很少有早點攤,也就是沒人願意長期凌晨四五點起床準備食材並擺攤,再比如旅遊景點到了晚上,班車也好小吃攤也好,並沒有到很晚就收攤了。
也就是說,你在日本即使有錢,你能購買到的服務也是有限的。我想歐洲的一些富裕國應該也差不多。
我後來回國後,在上海和不少旅居過多國的朋友閒聊,大家都一致評價,上海的服務是全球最好的。
就比如你在上海,半夜1點還可以點個燒烤外賣,會有外賣員給你送家裏。但在歐洲日本,可能就很少有人願意賺這個半夜1點的錢。
換句話說,在上海可以用錢購買最好服務的背後,是因為服務提供者的貧窮,因為他們要賺錢。
這裏面揭示的一個殘酷真相則是,富人最大的資產並不是錢,而是窮人。
窮人才是富人最大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