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多個省市紛紛裁撤這一部門,什麼信號?

「反內卷」,拉開序幕。

日前,多地紛紛裁撤政府內部招商部門,部分地方取消基層招商指標,同時組建招商公司,以更市場化的形式進行招商。

過去幾年,搶人大戰、搶企大戰層出不窮,大力度招商引資曾被視為「拼經濟」的象徵,也被視為經濟增長的關鍵。

然而,拼土地拼稅費拼補貼式的招商,存在公平競爭問題,而低效招商、同質化招商,更帶來嚴重的內耗和內卷難題。

招商反內卷,釋放了什麼信號?

01

各地為何紛紛裁撤「招商部門」?

一個原因是,財政獎補、稅收返還、土地優惠等招商模式,行不通了。

日前發佈的重要改革文件指出,規範地方招商引資法規制度,嚴禁違法違規給予政策優惠行為。

今年8月1日正式實施的《公平競爭審查條例》,明確不得給予特定經營者稅收優惠,不得給予特定經營者選擇性、差異化的財政獎勵或者補貼。

這是基於構建「統一大市場」的考慮,也是破除招商內卷、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不二選擇。

長期以來,各地的招商引資,陷入拼政策、拼補貼、拼土地的窠臼,不斷刷新「逐底競爭」的下限。

統一大市場,核心就在於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限制不正當競爭,讓勞動力、土地、數據、資金都能正常流動起來。

另一個原因,「反內卷」大幕拉起,內耗式的招商競爭行不通了。

日前召開的重要會議強調: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強化市場優勝劣汰機制,暢通落後低效產能退出渠道。

在招商方面,《人民日報》刊發重磅文章指出,推動各地招商引資從比拼優惠政策搞「政策窪地」向比拼營商環境創「改革高地」轉變,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

何為內卷性惡性競爭?

在招商引資方面,半月談一篇調查報道曾有總結:

招商變搶商,互相「挖牆腳」;惡性比拼招引政策,祭出「超常規優惠」;不顧發展實際,產業規劃同質化……

顯然,這樣的招商引資,只有短期刺激增長之效,既擾亂了市場秩序,最終自身也未必能得到真正而持久的經濟增長預期。

這些年,各地根本不管資源稟賦或產業基礎,一窩蜂上馬新能源汽車、光伏等熱門賽道,低效競爭、重複建設、產能過剩等問題極為凸顯。

「反內卷時代」開啟,內耗式的招商引資、過度內卷的產業投資,自然也在其列。

02

招商反內卷,影響最大的或是中西部城市。

正如我在《中國城市大變局》一書所說的,隨着國內大循環、產業西移、市市通高鐵等戰略的推進,中西部地區成了新一輪大建設和產業大轉移的重點。

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中西部無論是經濟實力、產業基礎還是科技創新、營商環境都不佔優勢。

在招商競賽中,中西部地區,能比拼的無非就是稅費政策、土地資源和勞動力成本,而這些紅利都在趨於消失。

其一,稅收優惠,考驗的是財政承受壓力。

中西部省份,多數都是國家財政轉移支付的淨受益方,本身財力難以自給自足,招商引資遍地撒錢,顯然是有問題的。

當然,中西部地區本身政策傾斜例外。

如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減按15%徵收企業所得稅,而東部地區除了個別自貿區外,幾乎都是25%。

這是基於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的考慮,屬於國家頂層設計方面的傾斜,無可厚非。

但在國家政策之外,一些地方的稅收補貼力度遠超沿海發達城市,也超出自身的財政承受能力,顯然難以持續。

其二,土地政策,錢隨人走、地隨人走的大勢所趨,帶來歷史性的轉變。

過去一度限制大城市發展的思維,與人口持續流入形成了衝突,導致東部土地指標分配不足,普遍面臨土地資源不足的困境。

中西部土地資源相對充足,土地成本一直都是吸引產業轉移的優勢,部分地區甚至以優惠價格或零地價出讓土地。

然而,新一輪改革文件強調:推動轉移支付、要素配置等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鈎。

換句話說,土地指標、財政資金都會隨着人口而流動,中西部地區顯然會受到影響。

其三,勞動力優勢,且不說直面東南亞國家的直接競爭,而且隨着600多城全面放開落戶,人口爭奪戰將會愈發白熱化。

根據最新政策,除了北上廣深津等個別超大城市之外,幾乎所有城市都要放開落戶限制。

這意味着,人隨產業走、人往高處走,再無障礙。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趨勢,將會持續加速。

中西部一些人口流失的地方,也面臨新的考驗。

03

拼土地拼稅費拼補貼很容易,拼營商環境太難了。

正如重要文件所定調的:推動各地招商引資,從比拼優惠政策搞「政策窪地」,向比拼營商環境創「改革高地」轉變。

這意味着,未來的招商競爭,更多拼的是硬環境和軟環境,前者是經濟產業或資源稟賦,後者則是營商環境。

然而,搞「政策窪地」不難,但營商環境建設非一日之功,而且「破壞容易建設難」。

一句「投資不過山海關」的論調,讓整個東北都陷入負面認知的刻板印象,至今都難以扭轉。

一些地方費盡心力打造網紅城市,但一兩起負面事件,就足以好不容易構建起來的城市形象付諸東流。

還有一些地方,許下N多招商補貼或人才補貼政策,但最終因財力問題而難以兌現,傷及的不只是自身發展,更是地方形象和公信力。

這些年,幾乎所有地方都將營商環境放在重要位置,但真實環境卻大相逕庭。

畢竟,營商環境,要求的是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既是地方治理能力的試金石,也是對政策「耐心」的考驗。

根據《中國法治政府評估報告(2023)》,上海深圳北京、杭州、廣州、南京、寧波、廈門等位居前列。

而根據北大—武大團隊發佈的《中國省份營商環境研究報告2023》,上海、北京、浙江、廣東、四川位居前五。

招商大變局的出現,意味着未來地方的招商引資,沒有捷徑可走,只能扎紮實實做大產業、做好環境,才有突圍之路。

讓市場說話,才是最好的競爭。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國民經略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812/2089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