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教出戰神戚繼光的抗倭英雄死後卻被抹黑

就是在這精神感召下,心學門下那些看上去文弱的書生們,滿懷沸騰的熱血,開始了刻苦的修煉,只為心中匡扶社稷的理想,唐順之,正是其中最優秀的一位。

他就似武俠小說中那些閉關修行的高手一樣,真箇有了一身強大武功,最強當屬槍法,三十七歲那年,跟河南名家楊松學到正宗心意六合槍,十年苦練終於大成。練到了「一尺圈槍」境界,就是對戰之中,舞出一尺槍花,多強對手也近不得身。公認嘉靖年間頭號槍術大師。

而且除了能練,唐順之更一邊練一邊寫。一本《武編》,記錄了中國刀槍劍戟拳各類武技,更包括了軍事訓練,選兵練將等各樣學問。他的軍事才能,照嘉靖年間威震北方的名將翁萬達評價:當一字一拜也。連我都要服!

為啥服?唐順之的軍事判斷力太強,判斷前線局勢分毫不差。且能發現人才。比如「嘉靖第一勇將」馬芳,就是唐順之僅看了幾件戰報,就立刻大力舉薦,還專門贈詩鼓勵。在明朝諸多邊將眼裏,遠在江南的唐順之,就是這樣一個神奇的世外高人,當然服!

但當時東南嚴重的倭患,卻已經打到唐順之家門口了,有次唐順之在蘇州訪友,竟就親眼看到兇殘倭寇斬殺嬰兒的慘狀。以他自己哀嘆:生民何辜遭此痛苦,計亦可自笑矣。自己一直以世外高人自居,可國難臨頭,卻什麼也做不了?可笑!

他開始關注抗倭戰爭,出手就鬧出大事:給浙直總督胡宗憲獻計,分化瓦解倆大倭寇頭子汪直和徐海,這倆個縱橫海洋的梟雄,竟就一步步悲催上套,落入了明王朝手中。樹大根深的東南倭寇,也從此陷入群龍無首的局面下。以胡宗憲事後讚嘆,唐順之是頭功!

如此大功,也令明王朝注意到這位高人。熱情的邀約很快來了,但唐順之卻糾結:此時把持大明朝政的,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奸臣嚴嵩集團,推舉唐順之的不是別人,正是嚴嵩乾兒子,極品奸人趙文華。出山就意味着和他們沆瀣一氣,可是自己苦苦堅守的節操呢?

要保家衛國?還是要節操?唐順之苦苦糾結了好些時日。卻還是他一直敬若大哥的羅洪先,再次給了他關鍵的指引:不必為小節所拘!唐順之豁然開朗:出山!

補充說一句,一句話再次令唐順之開朗的羅洪先,其實也接到了奸人趙文華的邀約。但羅洪先自己糾結半天后,還是決定不出山。由此也可見,這決定多艱難。

但即使預知這些風波,唐順之也絕不後悔。以他臨行之前,給父親祭文里的原話說:苟時有可為,不敢不竭駑鈍之才。時遇多艱,不敢忘致身之義。

這位曾經的熱血青年,而今依然血仍未冷。縱容遭受詆毀,縱然千難萬難,他依然選擇挺身而出,奮戰一場。

三、教出戰神,傳奇落幕遭抹黑

嘉靖三十七年(1558)三月,歸隱十九年的唐順之正式出山,擔任大明朝兵部職方司郎中,受命勘察薊州防務。四十天走遍兩千里,給大明朝送上一份堪稱寶典的報告:條陳練兵事宜。

這個報告堪稱一針見血,直接點出明朝軍隊最大毛病,啥都不缺,就是兵缺練!更給了八條練兵建議。後來明朝整頓北部邊防,都以這報告為藍本。接着再接重任:南下視察抗倭軍情。

如果說薊州之行,還是牛刀小試,那麼這次抗倭之路,他更似火山噴發:到任前線後,一句話就把包括浙直總督胡宗憲在內的眾人雷倒——御賊上策,當截之於海外:在海上幹掉倭寇!

這話當時有多雷?嘉靖年間的明朝艦隊,廢的廢殘的殘,但唐順之卻堅決:打!抓住三月東南風機會,在崇明島設下天羅地網。捎帶集齊各位軍將往年玩忽職守的罪證:想脫罪?先砍幾個倭寇來!

如此一拿捏,原本萎靡的明軍,立刻給刺激的打雞血,嘉靖三十八年(1559)四月十日開打,八千倭寇被打的當場崩潰,十二艘敵船被毀。公認十年以來,大明對倭寇的第一次海上大捷!

這場開門紅後,唐順之一發不可收拾,之後頻繁活躍在長三角地區,很快把倭寇打出毛病:有次某村落遭倭寇突襲,村民們急中生智,找個老頭冒充唐順之,竟真把倭寇當場嚇的跑光。

可這大好戰局下,卻是唐順之嚴重惡化的個人健康,甚至連站都站不穩,一度只能回太倉養病。可比這不爭氣身體更叫他生氣的,卻是更不爭氣的明軍。

唐順之率軍攻打倭寇三沙據點時,就結結實實被驚到,一群明軍擺開陣勢吆喝,半天卻不見進攻,反而倭寇輕鬆一個反擊,立刻全撒腿跑!還是唐順之急紅了眼,親自拿刀硬撐着向前沖,才算激的一群兵大爺跟在他後面壯起膽子前進,艱難拿下據點。

如此橋段,並非偶然出現,而是唐順之江南抗倭歲月里,時時常見的景象。深知自己健康狀況的唐順之,也終於做出了決定:在慫包紮堆的明軍里,找一位業界良心人物,把自己一生所學傳授給他,讓這個人擔負起自己註定無法完成的夢想。於是,後來的一代戰神,當時還是三十二歲參將的菜鳥戚繼光,就這樣入了唐順之法眼。

事實證明,唐順之的眼光確實卓越,哪怕這時戚繼光一身毛病,性子執拗傲慢,還帶一群愣頭青,打仗就知道死磕,沒少被嘲笑,但唐順之看到的,卻是一群熱血忠勇的青年。

於是,在戚繼光的青年記憶里,就有了上震撼一幕:年過半百的唐順之手持長槍,輕鬆舞出了一尺槍花,把心氣孤傲的戚繼光,外帶一群年少生猛的戚家軍戰士,當時驚掉了下巴。在輕鬆掃倒這群愣頭青後,唐順之更留下一句令戚繼光銘記終生的箴言:一藝之精,其難如此。

但比這逆天武功更叫戚繼光震撼的,卻是另一件禮物:唐順之鄭重自己一生心血的《武編》,傳授給了戚繼光,其中最叫戚繼光驚嘆的,正是「鴛鴦伍」。五個人狼筅長槍盾牌完美配合,立刻激起戚繼光無限創意,終把這古怪陣型升級成更加強大,橫掃南北的恐怖戰陣:鴛鴦陣。

完成這次託付後,生命彌留之際的唐順之,徹底放鬆了。他重新返回前線,進入到最後也最瘋狂的階段:見到倭寇就狠咬追打,拼的有一口氣在,也要多殺幾個日本鬼子當墊背。

這瘋狂恐怖的追殺,一直持續到嘉靖三十九年(1560)三月末,正在泰州視察軍情的唐順之,病情終於徹底加劇。四月一日這天,五十四歲的唐順之鄭重的沐浴更衣,然後以颯爽的英姿,立於船頭之上,走完了生命最後路程。

在他生命最後時刻里,對正犬牙交錯的抗倭戰局,他正充滿着無比信心。正如他對身邊戰友們的託付:本欲與諸君戮力同衛社稷,今無能矣,願諸君勉之。他堅信這場戰爭,即將迎來光明的勝利,唯一的遺憾,是自己看不到了。

相信說出這段遺言時,他腦海里反覆盤旋的,一定會有那個叫戚繼光的熱血青年。這位他託付畢生所學的青年,也終於未辜負他的熱望:六年以後,已然名滿華夏的戰神的戚繼光,大規模跨海徵發,在安南國(越南)萬橋山發起總攻,將最後一股日本倭寇絞殺殆盡。大明倭患,徹底肅清。

但就是這段壯懷激烈的歷史,卻在嘉靖皇帝過世後,由於主修《明世宗實錄》的張居正,與陽明心學間的私怨,竟被人為抹黑:順之(唐順之)初欲獵奇致聲譽,因之交歡嚴嵩子世藩。也就是唐順之晚年這段輝煌,完全他是個人爭名逐利,趨炎附勢巴結嚴嵩。

於是,當戚繼光的英雄事跡,被世代傳頌的時候,好些人捎帶記住的,還有一個「趨炎附勢」的唐順之。以至於港台一些戚繼光題材的武俠電影,演到唐順之,竟常是一幅萎縮形象。

卻是民國一代梟雄,終生念念不忘抗戰保國的吳佩孚,為這位明代傳奇人物,說出一句重要的公道話:今日寇益深,豈更有荊川先生者乎?

每個國難臨頭的時刻,中國都順利熬過來,因為這樣的年代裏,都有屬於這個時代的唐順之。這不是一個人的傳奇,而是一個民族不滅的精神。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百度百科.TA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524/2058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