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個熱議:那麼多前赴後繼的老虎,他們到底是當官前就壞,還是當官後才變壞的?如果是當官前就壞,他們是怎麼當官的?如果都是當官後才變壞的,那說明什麼?
評論家們可以長篇大論,這裏只想用兩個互有關聯的故事來拋磚引玉。
故事都來自清代沈起鳳《諧鐸》。第一個叫《老僧辨奸》,主角是大奸臣嚴嵩。
嚴嵩還沒當官的時候,跟王敏齋同在菩提寺東院讀書。某日,兩人一起讀《史記·刺客列傳》中的荊軻傳,讀到樊於期自殺時,嚴嵩說:「這人也太傻了,還不知道事能不能成,動不動就拿自己項上人頭當兒戲。」說着忍不住笑起來。王敏齋說:「烈士復仇,死亦無憾,這份志氣,太值得哀悼了。」說着便哭起來。
再讀到易水送行時,嚴嵩又大笑起來:「明知一去不返,還是堅持派他去,太子丹真的又蠢又壞。」王敏齋又大哭起來,說:「壯士一去,風也蕭瑟,水也嗚咽,良朋知己擊築高歌,生離死別,一千多年過去,還能感覺到余痛!」
接下去,秦庭之上圖窮匕見,一擊不中,荊軻被嬴政反殺,靠銅柱坐着,大罵嬴政。嚴嵩更是笑的難以自抑,邊笑邊說:「什麼刺客,真是不中用,兩人繞着柱子跑的時候都殺不了嬴政,最能只能靠嘴炮。」王敏齋則哭到淚濕衣衫,說:「士為知己者死,至死也有殺氣。一擊中銅柱,殺不死嬴政,也足夠把他嚇個半死!」
兩人各抒胸臆,一時之間,笑聲、哭聲滿寺院。一個圍觀了整個過程的老和尚,嘆了口氣說:「讀荊軻傳讀哭的,乃人之常情;讀笑的,真是深不可測。二十年後,那些忠臣義士,沒有一個逃得了。」
果然,後來王敏齋任中牟縣令,政績、官聲不錯;而嚴嵩因為青詞(祭天文)寫得好,得嘉靖賞識,平步青雲,專權誤國,陷害忠良,竟成為有明一代第一大奸臣。那位老和尚能預見未來,卻不能出手拯救未來,難道這就是佛法所說的「定劫」嗎?
故事講完,作者沈起鳳評論:古人有「愚忠愚孝」的提法,實在太有意思了,它也可以理解為,智商不高者,才會有不分青紅皂白的忠和孝;你看古代那些亂臣賊子,都是絕頂聰明之人。所以,對於士人來說,道德比才華更重要。
聽起來頗有道理,因為皇權世襲制,歷史上低智帝王多的是,但因為晉升門檻高,亂世立戰功的武將不算,文臣中,只有智商極高者,才有資格、有條件能專權誤國。智商普通,只會讀死書的,如王敏齋之流,撐死了也就當個郡縣地方官。
那麼,為什麼讀荊軻傳讀哭,只是庸才,而讀得大笑的,卻是「聰明絕頂人」?
這事本號已有另一篇文章分析過,首先,嬴政固然該殺,但太子丹也不是什麼好人。他策劃刺秦的動機,《刺客列傳》中寫得明白,並不是為國為民,而是他在秦為質時被嬴政羞辱過,他想報此私仇。而荊軻答應替他去刺秦,也是為了報答太子丹對他的「知遇之恩」。以秦庭之森嚴如虎穴,荊軻之勇自不待言,但他的刺秦動機,也沒什麼「大義」可言。
所以,千百年來,質疑的聲音從沒斷過。
蘇東坡在《和陶詠荊軻》詩中說:「太子不少忍,顧非萬人英……胡為棄成謀,托國此狂生。荊軻不足說,田子老可驚。燕趙多奇士,惜哉亦虛名。」
朱熹在《楚辭後語》中說:「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
最狠的還是司馬光:
荊軻懷其豢養之私,不顧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強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故揚子論之,以要離為蛛蝥之靡,聶政為壯士之靡,荊軻為刺客之靡,皆不可謂之義。又曰:「荊軻,君子盜諸!」善哉!(《資治通鑑·秦紀二》)
說他不過是太子丹豢養的死士,想用一把匕首強燕弱秦,太蠢了。所以西漢揚雄評論說,要離、聶政、荊軻這些刺客的行為,都跟「義」字不沾邊。站在君子的立場看來,荊軻不過是個強盜。
明朝讀書人嚴嵩,不可能沒讀過蘇軾、朱熹、司馬光這幾位前輩宗師的文章;他針對荊軻所發的議論,也不見得有多獨到,多高明,最多,只能看出他很功利、很理性。這樣的人,成為治國良臣或誤國奸臣,都有可能。
退一步說,就算嚴嵩真的「聰明絕頂」,這也不是他後來成為「明代奸邪之冠」的充分條件,最多只是一個必要條件,因為那時候,真的是有才才能當官的,並不像某些特殊歷史時期,既壞又蠢才能當官。至少,嚴嵩是書法大家,青詞寫得一流,雖然這些都是「無用之用」,但人家功底擺在那兒,不像當代某些國學大師,吐出來的都是狗屁不通的文字。
所以,說「老僧預知之,而不能救」,不過是劇情需要。「古之亂臣賊子,皆聰明絕頂人也」就算是事實,也不能反推「凡聰明絕頂人,皆會成為亂臣賊子」,否則,揚雄、蘇東坡、朱熹、司馬光這幾位,就該是另一副面孔了。
那麼,作者最後的結論「是故,士不重才而重德」就是正確的了?
不急。同樣在《諧鐸》中,作者又用另一個故事推翻了這句話。
故事叫主角叫趙蓉江,未中舉時,在東城一戶姓陸人家教私塾。當時陸家之主去世,遺一子七歲,聘趙蓉江教他。
某夜,趙正秉燭讀書,忽傳來一陣敲門聲。門一打開,一個婦人便走了進來——原來是新寡主婦。趙問何事,主婦含羞坦言,夫君去世多日,長夜孤枕難眠,今夕風月無邊,願向先生自薦枕席,共度良宵。
趙凜然正色道,婦人就該重視名節,士子也絕不苟且,請自尊自愛,趕緊回去,不然,人言可畏。
話說到這份上,主婦還是站着不走。趙蓉江一把將她推出,她轉身又想進來。趙蓉江趕緊關門,主婦想伸手阻攔,趙用力過猛,主婦兩個手指被夾在門縫裏,慘叫一聲。趙下意識把門打開,主婦脫手而去。
回到自己臥室,關上門,十指連心,把主婦痛醒,心想自己是名門寡婦,為什麼會幹出如此下賤之事,既痛又羞且悔,輾轉難眠,索性起床,找了把刀,一狠心,就把那被夾傷的兩指剁下,鮮血迸射,當即痛暈過去。等到醒來,也不敢喊人,忍痛撿起兩指,用石灰拌上,再用布條層層包裹,鎖進一個盒子裏。
這些事趙蓉江都不知道,翌日,他自己即捲鋪蓋走人。
趙離開後,陸家應該還有再找其他塾師。總之,陸子長大後,考中進士,進京後成為某部委官員,心想其母守寡多年,殊不容易,便上表向朝廷申請表彰其母之節義(立個貞節牌坊之類)。好巧不巧,這時候趙蓉江也已是朝廷高官,旌表之事,也在他的職權範圍內,他當然是知道陸氏之子的,看到他為母請旌,心想你媽是什麼樣的人,你不知道我可太清楚了,於是拒絕了他的申請。
陸子一次又一次申請,都被趙蓉江駁回。百思不解,心想請旌這樣的小事,一般都是百分百批的,會不會是我家當年拖欠趙老師的工資,他才故意刁難?回到家,便將此事告訴其母。其母笑了,說我知道怎麼回事了。說着拿出一盒子,交給其子,說你把這個給你老師送去,會有結果的。
陸子不明就裏,但還是聽母親的話,把盒子拿去給趙蓉江。趙也一頭霧水,開始還以為陸家要賄賂他,打開盒子一看,裏面兩根斷指,拌在石灰里,縮水嚴重,但灰土裏隱隱還有血斑。想起那天晚上,頓時明白了,第二天即在陸氏的請旌表上批覆:同意。
故事到這裏就結束了,表面上看起來,平平無奇,不外兩個主題:趙蓉江之凜然不苟,陸氏婦之幡然悔悟,共同譜寫了一闋好家風。
現在問題來了,趙蓉江這事,跟今天的主題有什麼關係?
只要說他的名字,就知道有什麼關係了——趙蓉江,其實就是趙文華,蓉江是他的號。
趙文華,嚴嵩奸黨No.1,《明史·奸臣傳》載,趙文華也是因為有才,被嚴嵩看中而提拔的。識時務的他,立刻認嚴嵩為義父。嚴嵩知道自己作惡過多,得有親信當通政使(負責向皇帝呈轉奏章、引見臣民之言),於是就任命趙文華為通政使,看到有彈劾嚴嵩的奏章,就先扣下來。名為嚴嵩義子,實為嚴嵩義犬。
嘉靖三十四年,趙文華任工部侍郎,巡視東南防倭事宜。也就是在此期間,他惡行累累:勾結胡宗憲,誣陷、害死抗倭有功的總督張經、浙江巡撫李天寵等良將,致使總督周珫、楊宜等被罷職,導致東南沿海倭寇日盛。趙文華卻以敗報勝,被瞎了眼的嘉靖升為工部尚書,加太子太保,總督江南、浙東軍事。最後,趙文華因日益驕縱而失寵,又因建正陽門不得力,被嘉靖撤職,一落千丈,鬱郁而死。死後,又被揭出在職期間曾侵吞軍餉十萬四千石,累及其子其家,永世不得翻身。
如此「亂臣賊子」,未得志時,德才雙馨,半夜都能大義凜然峻拒年輕寡婦的主動獻身。所以你說,「士不重才而重德」有用嗎?
《兩指題旌》最後,沈起鳳評論的風向,轉向了「不可因賢者而護其短,不可因不肖者而沒其長」,也就是所謂「人要一分為二地看」。還提到大奸大惡如曹操、秦檜,也有愛才、向上的一面;「明代奸邪之冠」嚴嵩,十年寒窗時,其志向、情操,也跟其他讀書人無兩樣,不外都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至於年輕時才華、道德感都爆棚的趙文華,為什麼會「終入奸黨」?這其實跟嚴嵩會成為「奸邪之冠」一樣,沈起鳳給出另一個答案:「處貧賤易,處富貴難……熱中之念害之也。」
熱中,即熱衷。熱衷什麼?
當然是權力。
換成另一句名言,那是因為,「他們還沒嘗過權力的滋味」。
可見,一個人是否會成為「亂臣賊子」,跟智商、道德無關。
關鍵還得看,權力向誰負責,以及,受不受監督。
嚴嵩只向嘉靖負責,他只要忽悠好嘉靖,就可以胡作非為;趙文華只需向嚴嵩負責,甘當他的「義犬」,就能充分享受權力帶來的種種好處——什麼樣的土壤,就會結出什麼樣的奸黨。
2024-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