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民生 > 正文

月薪3萬的中產,過年回家被自己窮笑了

大型家庭倫理驚悚片《過年》已經進入尾聲,大家現在狀態如何?

催婚、催生、問工資的「親戚三件套」收集齊了嗎?

年前發的工資,還有剩嗎?

年前苦心鑽研的情商題,最終用上了嗎?

我拿着這三個問題淺淺問了下四散各地的同事們,一天內集齊了所有yes,和全國範圍的苦水——

有人回家第一天就被親戚陰陽,怒火中燒,怒從心起,最終只能朋友圈分組大怒一下。

〓正月初二,過年吵架話題詞就爬上了熱搜第一

有同事說,每天看到自己的丈夫都心煩氣躁。雖然大年三十早已遠去,但「年夜飯在誰家吃」仍然是他們小家最為敏感的話題。

還有同事至今還被困在酒局上,只匆匆回了我一句「晚上再說」就消失不見了。

如果有人真的因為過年而快樂,我想只有我們領導了,畢竟他什麼也沒做就收到了員工的「真心話」:

「想上班了,上班比過年輕鬆。」

精神正常的人不會說這種話,可見部分同事已經在說胡話了。

小小編輯部只是個情緒顯示器,打開社交平台會發現,第一批回家過年的人已經落荒而逃了。

放假前我們特地做了一次關於中年人過「春劫」的徵集。年初幾天,投稿大幅度上升,後台的投稿激烈程度遠超預期。

假期已近尾聲,為了維持精神穩定,這幾天受的委屈,高低得好好盤一盤。

1

回一次老家,身心被創飛

中國人過年回家,從來就不是「團圓」這麼簡單。

地大物博帶來的一個煩惱就是,每個人的回家都是一場長途跋涉。

一個人想要回家,只要跨省大致都要經歷:地鐵-高鐵/飛機-客運-公交的挫磨,輕鬆就耗盡一天。如果帶着孩子出行,甚至需要提前兩天做各方面心理建設。

而過年回家的時間成本,要以月計算。

中國人口一年一度大遷徙的「春運」,搶票兩個字說出口,就已讓千萬人崩潰。2024年1月開始,春運開售前如何填寫、準備才能提高搶票率就已經成為小某書博主的熱門選題,搶票失敗後如何候補成功更是一門深奧的學問:

有人特意定多個夜間鬧鐘想要撿漏,有人花重金買全程只為能在中途下車;有人過年前4天仍沒有候補成功,最終把目標轉移到30小時的綠皮火車站票上。

回家的票還沒買上,返程的票又已售罄,此時兩張小小車票的壓力絲毫不亞於兩份百萬合同。

網友@千代已經5年沒有回家過過年,不是不想回,而是上次回家的記憶太慘痛:

北京到贛州,當時只搶到凌晨3點發車的加班車,第二天凌晨2點到,下高鐵還要彎彎繞繞坐汽車2-3小時。當時太太孕中正難受,實在太辛苦了,現在加上倆孩子,想想回家的路,都覺得太折騰。」

今年的一場大雪更是為回家的路程雪上加霜,有湖北的朋友留言,說原本以為開車更方便,沒想到3個小時車程最終用了10個小時,人累心更累。

跋山涉水穿山越嶺終於回了家,送什麼禮物,包多少紅包成了「春劫」第二道難題。

@虎媽結婚後,見識到了人丁興旺大家族的厲害:

「去婆家撒錢發紅包,十幾個長輩,每家500,他們還有40-50個孫子輩,一個娃200......這還不包括買禮物的錢…人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現實是,沒錢你千萬別回湖南過年!!能把你一年攢的錢都花掉!!」

去年過年,」我那不婚主義的小姨「視頻爆火,@中二少女作為家裏小朋友口中「最懂我的小姨」,人還沒回家,衣服、玩具已經送到,並被預約了給小朋友補語文的業務。到了初一初二,她還要變身孩子眼中的財神爺,紅包一個接一個地發。

只有她的工資卡知道這個小姨當得有多苦澀。

「好消息是公司發了工資,壞消息是沒發年終,從月薪三萬的中產變成窮光蛋,只需要一個新年。」

顛簸破碎的身體+瘦癟的錢包如果能換來一個團圓年外加8天小長假,其實也不錯,但成人的世界哪有那麼簡單。

吵架,是不少家庭的永恆命題。

@賽雷說他從來不期待過年,因為從小到大,他們家年夜飯的餐桌都是一個戰場。

「中國人的飯桌永遠不缺陰陽怪氣和明槍暗箭,為什麼吵不重要,不輸才是這頓飯的核心。」

不知不覺,不少人已經到了要穿猴衣演社會人的年紀。」三叔走一個「、」新年發大財啊」、「不說了都在酒里」,過了三十四個年,這些話終於能夠張嘴就來了。

@豬豬給至今不會說這些祝福語的朋友支了個小妙招:「你就用東北話說,感覺立馬親近,外省人還覺得很幽默。」

當然,無論你什麼年紀,總少不了各種親戚的三連:

「工資多少啊?」

「該結婚了,年紀再大就不好找了。」

「再生一個,兒女雙全多好。」

一個親戚這樣說,嗯啊糊弄大法還可以起效,但一個連的親戚團連番問,不用些技巧真的很難承受。

@哄哄證明了發瘋有用,不過要在場上找到一個參考對象。

「被幾個親戚轉着圈問,我直接發瘋說了句『結了婚不合適還得離,成本太高了,你說是吧舅舅『,成功把禍端引到了去年剛離婚的舅舅身上,一時全場鴉雀無聲。

朋友們,發瘋吧,發瘋有用!我就吃了頓好飯!」

@張張表示成年人要學會當高級的獵人,主動把握這場過年社交的節奏。

」拒絕思想上的交鋒,奉行娛樂至死外交。一進門先嘴甜攻勢,然後拉着他們打牌。打完牌再下棋,從早上一睜眼玩到晚上睡覺。設置議程,讓他們的精力被交流以外的事情牽着走。把握這場過年社交的節奏,把主動性抓在自己手裏。」

大家如果學不會這些,就當個只會說「對,是,我也覺得」的鸚鵡吧。

真誠的裝傻充愣永遠是必殺技,我試過的。

2

回不去的老友局,進退兩難的職場

回家也不是沒有好處的,比如見老友。

年前第一次發徵集的時候,不少朋友對徵集標題裏面的「中年人」三個字提出了異議:「這個題目不是給我填的啊,我要寫『年輕人問卷』」,直到回家參加了一場同學會——

曾經暗戀的女神,變成了脖子圍紗巾,頭頂泡麵卷的普通阿姨。

曾經班上天才一般的第一名,如今在某小廠當組長,和我一眼社畜相認。

小小餐廳里,孩子的數量比當時我們班學生數量還高。

唏噓之餘低頭看到了自己的肚腩,忍不住發出感嘆:原來這就是中年。

而曾經恪守18歲以下未成年不能飲酒的一群人,如今早已到了可以不醉不休的年紀,喝酒成了讓不少人頭疼的難題。

山東人@小k的酒局會從年三十安排到初三,四天吃飯連軸轉,而每天進餐廳,擺在眼前的就是滿紅酒杯的白酒,滿到溢出來。「每天喝到吐,肝實在遭不住。」

「過年幾天基本沒個清醒的時候,現在基礎代謝下去了還容易發胖,過個年基本上倆月白練。」

但真正讓人難過的是,酒過三巡賓客盡歡的時候,很多人發現,自己根本融入不了小縣城生活圈,也適應不了他們的溝通方式。

有人年前就收到了人情債。@胡圖人還在杭州,正在努力為一家三口搶回家車票,突然就收到了朋友老家正月初七補辦婚禮的微信通知,對方對他沒搶到票的消息表示了下遺憾,卻沒忘了提醒他:「記得紅包到位~」

久未回家,見面會發現朋友們該結婚的結婚,該有娃的有娃,仍然單身的自己像個異類。

正如@熬日子的卑微打工人說的:「縣城人際關係既複雜又簡單。複雜是幾乎人人互相認識,互相有關係,一點風吹草動的事情都可以人盡皆知。」

「他們談論的家長里短,我都不認識,他們說的房車,我也不清楚行情,感覺自己是個局外人,只能借酒消愁。」

回不去的縣城,城市生活也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對很多人來說,過年的意思約等於加班。直到年三十,@可可的客戶還在為正月十五的推文反覆給她打電話。

「雖然叫元宵節,但元宵和湯圓是不一樣的,要在圖上表現出其中差異。」

關於是否期待過年,@聃塵給出的答案是「很難」:

以前過年快樂是因為準備過年這件事與學生無關,一旦進入社會,過年就成了一套巨大的綜合考試

從年貨購買到年夜飯籌備,最重要的是給單位領導同事的信息,要不要發、怎麼發、什麼時候發都是送命題。「因為工作原因,一定要問候的領導同事接近200人,麻了。」

打工人還在精心編撰發給大領導的新年祝福詞時,有些領導也有着自己的苦悶。

作為2023年升職加薪的領導,@三三今年過年面臨最大的挑戰是:「我到底要不要在公司群里發紅包。」

往年還是小員工,可以混在各個群里到處領紅包。今年升職了,一個不大不小的職務,發紅包要顧慮是不是不夠格,不發紅包又擔心是不是應該發。

「把握分寸感真的堪比凌遲。想棄考了,要不我還是辭職吧。」

在這裏我建議各位領導不要有這種顧慮,紅包大膽發;

此外,我還給大家找了幾句打工人回複詞,大家自提一下吧:

3

不是不期待過年

只是還想坐小孩桌

俗話說得好:中年人的過年,是劫難的劫。

身心俱疲,幾乎可以總結每個中年人的過年假期。

但過年本不是如此的。

在我們收到的留言中,不少朋友寫下了自己關於過年的美好記憶。@小怪獸開玩笑家的過年總是異常祥和,時間跨度也很長:小年前後和媽媽一起去給堂哥堂姐選禮物,二十六七到奶奶家,除夕一早奶奶熬米糨糊當膠水,大家一邊玩一邊貼春聯。

「我們家沒有什麼雞飛狗跳戰鬥畫面,『大過年的』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大家過年都不想找不痛快。」

當爺爺奶奶逐漸老去、離世,小孩子也變成了成年人、中年人,從小孩桌升到了五陪、二陪,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就要學會當一個面面俱到的長輩——

你需要下廚了,你得陪着一起喝酒了,你得給親戚帶禮物了,身邊侄兒長大了得給紅包了……

學生時代,過年主打一個回家,如今一切都要體面。

」我媽總是希望我穿得很體面,她會皺着眉頭看我的衣服看半天,然後揪起來想說什麼又不說,每到這時候我就想起莫妮卡媽媽給莫妮卡捋頭髮的情景,壓力真的很大。

我在北京過慣了自己的生活,我挑選自己的世界,大家都比較像,那時候我是主流。回到老家熟人世界,我勢單力薄,只能無能狂怒。」

過年是團圓的節日,但過年的記憶卻是由人來塑造的。

有人過年歡樂祥和,也有不少小鎮青年對過年的記憶只有壓抑。@張宇童年的過年記憶,只是除夕放一夜鞭炮,然後就是做題、做題、做題。@張宇最終上了名校,工作生活都不錯,但因為沒按照父親想要的路徑發展,過年時依舊會被指指點點:

「婚戀這種私隱變成了一個問題,沒考公務員也成了原罪。每年過年回家都被惡語所傷,經常被拿來跟四五個人對比,用人家的最長處比我的正常處。一點都不公平,也毫無道理可言!」

有朋友說,真正的過年自保指南就是主動跳進結婚生子的項圈裏。

從這個角度來說,生活或許就是一場妥協的藝術。

看過後台留言會發現,結婚生子並不是生活的解藥。

「結婚就好了」、「生孩子就好了」是不是該和「上了大學就好了」一起,歸入哄騙東亞小孩的三件套,夫妻兩個人的春劫痛苦,是指數級爆發。

@草莓蛋糕說:「剛吵完一場大架。雙方父母都在同一個城市,每年都在他家過年,10多年了,我吃着不愛吃的飯菜看他們團圓。每年我初二回娘家他都要跟我大吵一架,要求初三再回,假期平均分配天數。

但根本不可能存在公平分配,除夕、初一、初二這幾天的年味,是後面日子根本不能比的。」

為了斬斷這些煩惱,不少人今年選擇全家出門旅行,也有不少人選擇讓父母來自己住的地方過年,或者乾脆一個人過年。

但很明顯,過年永遠是中國人的一道難關:

回老家過年是精神與經濟上的雙重出血,但不回去過年,又會感覺自己進入了道德窪地,不斷懊悔、自責,總之,回也難熬,不回也難熬。

這種煎熬,或許是一種時代的必然,時間與距離為「親人關係」帶來前所未有的影響,對很多人來說過年是團聚,有些人的過年是痛苦。

如今人們終於有了多樣的選擇,有人決定擺脫了原生家庭的陰霾,有人為自己斷親,有人享受歡聚,體悟着那些微妙的改變。不少人期待過年,只是這份期待都不是關於自己的。

有人因為孩子,「孩子很期待回老家,想看看爸媽嘴裏說的那個過年」;

有人是害怕未來的那場離別,「爺爺奶奶年紀都大了,我只是想到他們會離開就會哭」;

有人沒能搶到回老家的票,也沒有太焦慮:「現在我沒有回家的概念了,因為我們一家四口在一起就是家。」

無論如何雞飛狗跳,今年的過年已經到了尾聲。

一年的分別再相聚,我們得以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家人和老朋友,看待自己與家鄉的關係,重新評估自己「離開」的必然性。

不管是吵架還是焦慮都將成為過去,希望大家能放下壓力。

最後幾天假期,祝你真的開心。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鳳凰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216/2018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