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真不能嘚瑟了」!應該警惕它某一天捲土重來

—「我們才過了將近10年的好日子,真不能嘚瑟」

作為計劃經濟的標配,我們徹底告別糧票是並不久遠的歷史,今天的我們不但不能嘚瑟,還應該警惕它某一天捲土重來。

很多人說,胡錫進自從炒股虧錢後,開始越來越說人話了。

這不,有人翻出了他今年10月轉發的一個帖子:很多事情說出來你可能都不相信,1992年後我們才取消糧票,2002年後商品供應才逐漸豐富,告別了短缺經濟,2012年後人們的收入才得到普遍提高……所以對年輕人來講,我們才過了將近10年的好日子,我們真不能嘚瑟。

這段話當然是說給某些習慣於打雞血的年輕人聽的。

這裏我主要想說說取消糧票這事,具體地說,全國性的取消糧票時間是1994年,甚至1995年或1996年——別說年輕人,可能很多過來人都會感到驚訝,但它是事實。

不過,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作為當年的改開先行地,深圳取消糧票的時間,則要往前推進了十來年。

2

說起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後的著名的排隊事件,很多人會想起1992年8月發生的那場股票風波,百萬人湧入深圳通宵排隊認購新股。

其實,在此之前,還有一次曾影響廣泛的排隊事件,埋在時間的塵埃里不為人知。但無論對親歷者來說還是對宏大的歷史而言,它都有着非同一般的重量——那次排隊,和取消糧票有關,鐵板一塊的計劃經濟由此被打開缺口,繼而坍塌。

在正式描述這起事件之前,先得向今天的人們解釋一下何謂糧票。它是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我國發放的一種購糧憑證,其種類數量有「世界之最」之稱,全國2500多個市縣,以及一些大企業、廠礦、農場、學校、政府、機關等單位,都分別發放和使用了各種糧票,進行計劃供應。

那個時代,被俗稱為「糧本」的糧食供應證,和戶口本、結婚證同等重要,不管你是什麼人,去幹什麼事,任何東西都可以不帶,但是絕對不能少了糧票。某種意義上,糧票以及黃皮黑字的糧本成為了人們吃飯的護照。

1955年第一套全國通用糧票

舉一個例子,1961年,國學大師吳宓想到廣州看望陳寅恪。陳寅恪很高興,卻寫信給吳宓說:「兄帶米票每日七兩似可供兩餐用,早晨弟當別購雞蛋奉贈,或無問題。」

吳宓回信說自己帶了不少糧票,每天一斤,也不用陳寅恪為他另備早餐。

吳、陳二人當時都是大學教授,收入不菲,卻還要在信中專門提到糧票,可見糧票之重要性。

雞蛋票

也因此,改革開放之前,城鎮居民遷移戶口時,有一個特殊的關係叫做「糧食關係「,糧食關係最終會具體落實到糧店,關係人只能限定在該糧店購糧。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後,大量外來建設者湧入深圳,特區人口由2萬餘人一下膨脹到幾十萬人。他們大多沒有將戶口遷過來,或屬非城鎮人口,也就沒有將糧食關係轉入。沒有糧票,就無法得到口糧供應,即使到飯店吃飯也成問題,糧食定量的不足之處開始顯現。

到了1983年,深圳嘗試用兌換券的方式,首先在部分商家中實行不收糧票經營。也就是說,如果你沒有糧票的話,多花一點錢也能吃飯。沒想到,即便價格翻了十倍,也沒有人嫌貴,一下子各大飯店、商店紛紛效仿,交易時不再需要拿出糧票。

但是,隨着不用糧票就能吃飯的飯店越來越多,糧食的來源就成了問題。由於當時全國還是配給制度,深圳市面上能夠流通的高價糧食十分有限。於是深圳再次利用兌換制度,花高價從全國各地籌措糧食,很快吸引了大量的外地商家。一時間山東的啤酒、江西的蓮子、四川的臘腸源源不斷運往深圳,不但市場上的物資越來越豐富,而且價格也隨之降低。

3

1984年11月1日,深圳正式在全國率先取消糧本、油本、糧票——在今天看來,這是一個石破天驚的、劃時代的舉措,但在當時的深圳卻造成了恐慌。幾十年來憑糧票、油票買糧油的習慣一旦被打破,給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不適感與不安感。人們擔心,會不會出現沒有糧食可以買,要餓肚皮的情況?畢竟,飢餓的記憶擁有巨大的慣性。

於是,消息傳開後,新政策還沒實施,餓怕了的市民紛紛到糧站排隊購買糧油。據《深圳特區報》報道,土生土長的市民劉景秀看到陸續有人在各大糧站排隊搶購米糧,甚至還跟糧站的工作人員起了衝突,她也拿上幾年來積攢的幾十斤糧票,到現在太陽百貨斜對面的大糧站去排隊了。「那天我早上5點多就去排隊,但是在我前面已經排了好長的隊伍。糧店開門後,一堆人就涌了進去,很快糧店就說沒糧賣了,隊伍中就開始起了騷亂,很多人罵了起來,甚至想去打糧店的人。」

由於購糧無果,劉景秀只好到別的糧站去碰運氣。但是無論去到哪個糧站,結果都一樣。沒有辦法,她只能等着新政策實施了。不過,她「沒想到取消糧票後不但不會買不到糧食,而且買東西還特別方便。」

1984年12月份從梅州來到深圳的趙美英,趕上了深圳取消糧票這一歷史性事件,初來乍到,就感受到深圳的與眾不同。

趙美英說,來深圳前,她也不知道深圳不用糧票了,在遷戶時,還是把糧食遷移證和戶口一併從梅州遷移了過來。而和她一起到深圳的還有她一生的積蓄——70斤糧票。「當時,糧票對我們來說,是比錢還重要的財產,因為我們都習慣了,沒有糧票,即使有錢也會餓肚子的。」

來到深圳後,趙美英才發現,就在一個月前,這裏已經取消糧票了,這意味着帶來的糧票全用不上了!雖然如此,趙美英還是非常開心。「在梅州時,我的工資只有49元5角,而到了深圳,我的工資一下子漲到了300多元,一個月就是原來半年的工資!」

趙美英說,那時候,每次向外地人介紹深圳時,她總會加上一句「快來深圳吧,這裏不用糧票!」

直到1993年,國務院在《關於加快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通知》中提出:自當年4月1日起取消糧票和油票,實行糧油商品敞開供應。1994年,全國各地基本取消糧票。當然這裏面也還有一個小波折。糧票剛剛取消沒多久,糧食不但價格瘋漲,而且供應量急劇減少,糧食短缺的恐懼迅速再次籠罩所有人,一些地方趕緊又恢復了糧票制度。事實上,這只是制度轉換時市場作出的自我調整,不到一年時間市場糧價就趨於穩定,糧食問題正式步入正軌。1994年到1996年全國各地重新印刷的糧票,連民眾的面都沒見到,就退出了市場。票證時代由此徹底終結,捆綁在商品身上的枷鎖終於打開。

是的,作為計劃經濟的標配,我們徹底告別糧票是並不久遠的歷史,今天的我們不但不能嘚瑟,還應該警惕它某一天捲土重來。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常識流通處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104/1999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