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平述:「均平」物我與親冤 始合西天本願

作者:

錢穆先生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講,中國傳統的經濟觀是以「人文主義」[1]為立場,或者說是以「道德主義」、「禮義主義」為立場;而不是以「欲望」為立場。人之種種欲望與物質經濟,同須受「人文理想」與「道德禮義」之引導、節制。

「低水準」的必需經濟,對人生有其積極價值;而不必需的「超水準」經濟,對人生並無積極價值,甚至會產生反作用與反價值,助長人的欲望。若使物質經濟隨從於欲望,將使人生無限的不知足、無盡的不平衡,此將是人生之苦痛與禍害。所以在談及經濟問題時,常特別注重於「制節謹度」。經濟只以輔助人生,非以宰制人生。於是經濟發展遂成為有限度的。

是故中國經世濟民之理想水準主在「平」(欲望的平息平定),希望人生「平」而能樂。孔子曰:「貧而樂道,富而好禮。」孔子認為,貧與富皆當樂道自修。(李鍌等:《四書讀本》)而中國國民的道德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中國立國的綱維是禮(規規矩矩的態度)、義(正正噹噹的行為)、廉(清清白白的辨別)、恥(切切實實的覺悟)。在這八德和四維薰陶之下,中華民族,立人則推己而不爭[2],立己則盡分而不渝[3]。(《中國之命運》)其最終理想,則曰「平天下」、「天下太平」。

清代李汝珍《鏡花緣》中「好讓不爭的君子國」(源自《山海經》),或許可以體現出這種「太平」景象。唐敖與多九公閒遊君子國,來到鬧市。看到買貨者認為賣貨者「謙讓」,「貨高價賤」,買貨者於心不安,要求添價;而賣貨者認為買貨者「克己」,「貨少價多」,不肯加價。路旁走過兩個老翁,從公評定,交易這才完成。以討價還價之俗論言,「貨少價多」常屬買者之話,「貨高價賤」多系賣者之語。而君子國之人句句相反,另是一種風氣。但其國人卻覺得很平常,或許是因為明白因果,不願意佔別人的便宜而造業「欠了來生債」。所以其國名以及「好讓不爭」四字,大概是鄰邦的稱道。唐、多二人一路看來,君子國「耕者讓畔,行者讓路」;士庶人等無論富貴貧賤,舉止言談莫不寬和有禮。

在西方文化中,人們也認為:如果不能得到「欲望的平息」,靈魂也就沒有「平安」。儘管依照公義(倫理)靈魂主宰肉身,但是由於人在現世沒有完全的德行,「聽命」不易,所以也就沒有完全的「和平」。最後的「和平」,當修義德以得到它,並感謝所得的恩典。那時,在所有人中及每個人中都(均)是至高的「和平」。(吳宗文譯:《天主之城》十九卷十四章、二十七章)

西遊記》五十三回詞曰:「德行要修八百,陰功須積三千。均平[4]物我與親冤,始合西天本願。」東土雖有孔子仁義禮智之學,其如冤家債主何耶。(《西遊記》十一回、九十八回)方今大法弘傳,普度濟世。如果所有人及每個人都(均)能覺悟人生正途,都(均)能得到靈魂的平安,天下自然會「富而太平」。這種正法、正道的自然「均平」是在向內修,不須要「有為的」治平。但共產邪黨、唯物[5]無神論者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結果均等的「絕對平均主義」、「均貧富」是在誘導人的欲望,把人導向「物質崇拜主義」、「唯利主義」的歧途。(《解體黨文化》)

而中國傳統的經濟觀,其哲學基礎為心物合一論,「視心重於物」[6]。王守仁先生曰:「何謂心?身之靈明主宰之謂也」。「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靈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發見,是乃明德之本體,而即所謂良知者也」[7]。朱子曰:「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人慾、心中賊、心中寇)每聽命焉,則危者安。」當中國大陸民眾醒悟共匪「赤禍」之害[8]而退出共產黨、團、隊之後,才有機會獲得生命真正的自由與平安。

注釋:

[1]錢穆先生講的「人文主義」,是指美國人白璧德氏之「人文主義」。其由民國十一年創刊的,南京東南大學教授吳宓、劉伯明、梅光迪諸人主持的《學衡》雜誌翻譯介紹,以反對北大胡、陳諸氏所提倡之新文化運動。白璧德謂:中國文化較優於他國者,中國立國之根基,乃在道德也;人內心中高上(靈魂)之意志,對於劣下之欲望,有制止之機能與權力。錢穆先生多次談到,近代國人心理,群尊西方。不幸近代西方,除美國外還有一蘇維埃。則崇奉馬克思乃可自張一幟。而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對中國已往文化傳統、歷史教訓,主保持與發揚;對西方思想則選擇性的接納。既不追隨西方資本主義,又斥馬克思共產主義為病理的。希望恢復國人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自本自源而走出一條自己民族的新路。(錢穆:《國學概論》、《中國思想史》等)

[2]孫文學說:達爾文「生存競爭」的物種進化論,不能用之於人類。應主張互助協調的社會道德,「人類以互助為原則」。但孫文學說在當時的條件下沒有能夠完全否定達爾文物種進化論,所以又說「物種以競爭為原則」。可是人類本身也有生存競爭的現象;這就需要人們把從前不好的思想、習慣和性質一概革除,即所謂「革心」,如同古人之誠意、正心。中山先生因襲吾國「不患寡而患不均」、「均無貧」、「庶富教」(教、養兼施)思想,並且「規撫歐美學說」,在當時「國不自保、民不聊生」的狀況下(《中國之命運》),而有「均富」理想。因為「富而不均,則仍不免於爭」,所以「思患預防,宜以歐美為鑑」。既不取「衝突鬥爭」又不取「放任自由」,而尋求平和、節制。民生主義從仁愛思想出發,希望社會是倫理的、互助的、自由的,人人都有自立的機會。但在現代社會裏簡化成「均富」,難免助長人的私慾,徒增更加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可參考張作錦:《誰說民主不亡國》)。就像錢穆先生反對以民享(享受)解民生(生命)。(林肯總統:「在神之下的國家……民治、民有、for the people。」)「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豈論所謂享受?(錢穆:〈中山先生之三民主義與民族文化〉)而「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才是個人對待富貴貧賤應有的態度。

孔子曰:「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朱子註:「寡謂民少,貧謂財乏,均謂各得其分,安謂上下相安。季氏之欲取顓臾,患寡與貧耳。然是時,季氏據國而魯公無民則不均矣,君弱臣強互生嫌隙則不安矣。均則不患於貧,而和和則不患於寡,而安安則不相疑忌而無傾覆之患。內治修然後遠人服,有不服則修德以來之,亦不當勤兵於遠」。《中庸》謂:「天下國家可均也」。朱子註:「均,平治也。」推朱子之意,「均無貧」意謂:內治修然(修德)、國家平治,則不患於貧。蓋因「貧而樂道」之故耳。清末愈樾議論「貧以財言,不均亦以財言」被今人廣泛採納(毛子水:《論語今注今譯》)。蓋因中國史上之「井田制」、「均田制」,以及清末民初之實際狀況。錢穆先生也說:「若專從經濟着眼,一切只以經濟為主,則此後世界將無法得均、得安。孔子此語,雖說的是經濟,但主要着眼處並不在經濟上。」

[3]錢穆先生在談及「人權思想」時說,修身由「己」不由別人,此即中國人之「人權」。一家之人盡能修其身,斯其一家齊;一國之人盡能修其身,斯其一國治;天下之人盡能修其身,則天下自平;而非爭富、爭強。(錢穆:《文化學大義》)伊尹曰:「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孟子·萬章)。中山先生推此而有人類三系說,分人為先知先覺、後知後覺、不知不覺三種。人的德性、天賦、才智、勞動報酬、事業成就等,因人而異。要調和人類三系,則在於「為他」之擴充。人人應當服務他人,而不以奪取為目的。中山先生以「爾旨得成,在地若天。」(文理和合譯本太六:十)解「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三民主義要義》、《國父思想》)

[4]《莊子·齊物論》曰:「天鈞」。「鈞」與「均」通,成玄英疏:「天均者,自然均平之理也。」

[5]民生主義里包括了物質,但物質包括不了民生,因為民生是心物合一的。中山先生在當時的條件下認為社會主義就是要解決社會問題,社會問題便是民生問題。因為「從前的社會主義,錯認物質是歷史的中心」,所以三民主義要用心物合一的民生主義,來替代唯物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而共產黨認為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

[6]《中庸》是中國道統的心法(中者,天下之正道;庸,平常也)。儒家相信:人經由心性的修明功夫,步步開展,可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首之以「天命之性」;自天而推之人,發而為誠於人性的「率性之道」;自人而復乎天,則曰「修道之謂教」,行「誠意、正心、修身」的功夫,復其本原而達「聖神功化」之境界。《中庸》以「誠」字貫通:天命之謂性(「自誠明」,由本誠而自然明無不照者,謂之性);率性之謂道(「誠者天之道」是就境界而言,「誠之者人之道」是就功夫而言);修道之謂教(「自明誠」,先明乎善而後能實其善者,謂之教)。(張載宇:《先總統蔣公思想研究論集》)

[7]三民主義以「誠」字融貫天人合一、心物合一、知行合一。夫誠,只是一個良知,內接於心性,上通於天道;誠是心物合一本體中的主體;誠是行的原動力。以知行合一的功夫,來修明心物合一的本體,可上達天人合一的境界。(張載宇:《先總統蔣公思想研究論集》)人由學道、悟道而恢復「良知之真誠」(傳習錄),並致此「良知之真誠」以樂道、以知行合一的修行(傳習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功夫本不可離);此「良知之真誠」作為「身之靈明主宰」,作為心物合一本體中的主體,「為善去惡」(大學問),「正意之不正以歸於正」(中庸:誠之者,人之道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可逐步「向內」上達天人合一之境界(中庸:誠者,天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或許亦為道德自由之境界也。

[8]現在有人認為大陸已經實現了「二民主義」。而在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等方面,前總統馬英九期盼台灣經驗可以提供良好的影響。因為「即使是以自由民主自詡的台灣,也花了三十八年才解除戒嚴,花了四十七年才直選總統,大陸必然需要更長時間」。「國際社會對中國大陸的發展變化有期待」,所以「可以觀察看看」。(《馬英九八年執政回憶錄》)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010/1963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