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的劉先生在這幾個月里,十分頻繁地拉肚子,一天多的時分以至要上4、5次廁所。但每次排便的量都不多,糞便的形態都是細細長長的。
除了經常腹瀉外,身體沒有其他的不適病症,所以他也沒有太當回事。
大約從上周開端,劉先生發現本人身上除了腹瀉外,還呈現了腹痛、便血的異常表現。
這讓他覺得狀況不對,感到心慌懼怕,於是趕緊抽了一天時間去醫院檢查。
經過腸鏡檢查發現,劉先生的腸道內存在異常病灶,經病理活檢顯現為直腸癌。這個結果讓劉先生覺得難以承受,本人不過是排便次數多了些,怎樣就患癌了呢?
劉先生患癌的事情傳開後,親朋好友炸開了鍋,震驚不已。不少人開端恐慌,由於他們有時一天也會屢次排便,排便頻率和腸癌到底有沒有關係呢?
一、一天三次大便和三天一次大便,哪個是腸癌?
排便是身體排出體內廢棄物的一個重要渠道,有些人每日排便的次數較多,也有些人幾天才排便一次,這兩種狀況哪種更可能是癌症呢?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消化內科徐志潔醫生表示,不管是一天三次大便或是三天一次大便,其實都是正常狀況,這不是權衡腸道安康的獨一指標。
那多久排便一次更安康呢?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發表的研討指出,每日排便1~2次是較為理想的狀態,又以飯後排便為最佳。
除了次數外,糞便的形態以及排便時的覺得也能輔助判別能否正常。正常狀況下,糞便應該為棕黃色,帶有微臭,形態為條狀不黏膩的軟便,在沖水時不會黏連在馬桶上。每次排便在5分鐘內能夠處理終了,且排便完畢後明顯覺得身體輕鬆。
二、這樣的便便,需求當心或是腸癌
日常排便後,倡議大家都察看下本人糞便形態,如若有這幾個表現的話,需求警覺是腸癌來襲。
首先,當糞便的顏色呈現異常,如在沒有攝入含有大量色素的食物時,大便為黑色、紅色,帶腥臭味,需求警覺是腸癌所致。
腸道內存在腫瘤時,在糞便經過的時分容易刺激到黏膜,繼而惹起黏膜出血,腸癌惹起的出血多會在糞便內部。而腸癌便血,因血液的關係,就會呈現腥臭味。
其次,要留意察看糞便的形態,如若糞便變細、黏膩,需求警覺是腸道內存在腫瘤招致糞便遭到擠壓所致。當腫瘤刺激到四周的腸管,粘液分泌便會不時增加,因而大便會帶黏液,以至在黏液分泌過多時,黏液可能會單獨排出體外。
最後,還需求留意察看本人的排便能否規律。如若短期內忽然呈現了腹瀉、便秘交替呈現,或者是頻繁的便秘、腹瀉,都需求警覺是腸癌招致的腸道功用紊亂所致。
三、一個檢查,幫你揪出腸癌,別捨不得花錢
史丹福大學的研討人員曾對美國佛羅里達州600萬餘人次的居民停止過研討,研討發現45~49歲年齡段的人群承受腸鏡檢查,相較於不檢查的人群,與結直腸癌風險降落50%相關。
而在中國,50歲以上的人群承受腸鏡檢查的比例缺乏15%,大眾大多對腸鏡有明顯的抗拒心理。
經過腸鏡檢查,醫生能夠直觀地看到受檢者肛管、直腸、結腸以及乙狀結腸的形態,同時能夠對腸道內的息肉停止直接切除,並停止活體病理學、細胞學檢查。關於腸炎、腸結核、腸息肉、腺瘤以及腸癌等40餘種疾病均有重要的診斷意義。
腸鏡是大腸癌確診的「金規範」。停止一次高質量腸鏡檢查,或能夠管5~10年不患腸癌。
《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引薦(2022版)》中倡議,這幾類人一定要儘早停止腸鏡篩查。
①年齡在45歲以上;
②家族內有直系親屬腸癌病史;
③40歲以上,且身體存在排便習氣改動、糞便異常等病症人群;
④長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人群;
⑤大腸腺瘤治療後人群。
四、預防結直腸癌,牢記4點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討機構發佈的數據顯現,結直腸癌為我國發病率前10的癌症,約有56萬人次,曾經超越乳腺癌、胃癌的發病人數,是僅次於肺癌的第二大癌症。
預防腸癌發作,其實並不難,日常要留意做好這幾件事。
1.多吃膳食纖維
多攝入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關於預防腸癌發作有一定協助。膳食纖維不只能改善腸道微環境,還能降低致癌物質與腸黏膜作用。留意,在補充膳食纖維的同時也要保證其他營養攝入平衡,恰當攝入維生素D、適度補鈣等。
2.少吃紅肉和加工肉類製品
培根、火腿、香腸等加工肉類以及豬牛羊等紅肉要儘量少吃,長期攝入大量的這些肉製品,與腸癌發作風險增加相關。
3.戒煙戒酒
吸煙飲酒均是誘發腸癌發作的風險要素,且攝入的量越大發作的風險越高,其中吸煙可增加20%的腸癌風險,浙江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討者發現,每日喝酒大於4杯,腸癌的風險增加21%。
4.合理運動
世衛組織倡議的運動量,能夠降低約7%的腸癌風險,前提是要堅持足夠的運動量。倡議成年人每周至少堅持150分鐘左右的中等強度運動,如慢跑、健走均是不錯的選擇。
腸癌是一個對安康要挾很大的疾病,但它其真實臨床上被稱之為「仁慈癌」,由於早期有很多時機能夠發現。
關於高危人群而言,一定要定期停止腸鏡檢查,早發現+定期體檢,是預防腸癌的最佳拍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