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千古補心第一方,早搏、房顫、驟停、心律不齊、心肌炎都可以用!

01

總是說《傷寒論》,它真的是寶,從桂枝湯方到葛根湯、小青龍湯、小柴胡湯,對太陽病、少陽病、太陰病等,張仲景給我們開了多少千古名方,到現在仍舊適用。

所以說《傷寒論》一書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為診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證綱領和治療方法。

整本《傷寒論》裏面就兩個方子治里虛,里虛有兩種狀況,一種是腹痛,就是小建中湯;還有一種是炙甘草湯。

今天要說的是《傷寒論》中的炙甘草湯。原文載: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何謂心動悸?就是心慌、擔驚受怕、想哭;脈結代,就是西醫說的「心律不齊」,就是脈跳二下停一下,或跳三下停一下。

結就像繩子上面打很多結,結的距離不一定,然後手摸上去就是結脈,代脈就像滴水,久久才滴一滴,結脈和代脈都是一種症狀,脈結代了就是炙甘草湯。大約三劑就好了。

02

為什麼會脈結代?

腸胃本虛之人容易看到,腸胃虛的人,消化不好,所以常常在婦人身上看到有,思能傷脾、脾就腫起來了。

吃下食物後,因小腸蠕動太慢而有間隔,食物經過人的腸胃吸收了之後,才變成血,血再供應給心臟

如果有時候給血,有時候又不給血,心臟有時候抓得到血,有時候又抓不到血,就停一下,所以本虛的人就會有脈結代的現象。

張仲景發現這心律不整是腸胃引起的,當胃的津液不足的時候可以看到

因為知道是腸胃本虛,所以處方用到甘草、人參、大棗、生薑,這四味藥是固定的。

脾臟本身有動能,把脾的血擠出來到脾之大絡,就是胰臟,胰臟的血管到胃的下方,胃得到由脾臟過來的血、熱,胃開始蠕動。

03

如果熱度不夠了,蠕動沒了,胃本來存在的熱氣就往上走,這熱氣本來在胃的津液裏面的。

因為胃的燥氣往上走,肺也會跟着燥,所以心情會不好,肺和大腸相表裏,所以知道這人的大便一定不會好。

並不是便秘,但大便不是很好,要下焦的大便好,上源一定要滋潤,否則肺太熱,熱到後來會沒有大便,所以加麥門冬,麥門冬專門是潤肺的,讓肺裏面的濕度夠。

然後加麻子仁,因為他不是便秘,腸子裏有宿食,雖然腸子有在走,但是走太慢了。

如果用大黃、芒硝又太強,所以用麻子仁慢慢的把腸子清出來,中藥的仁劑,如杏仁、郁李仁,都是油質比較多的,可以潤滑。

本來血就不夠了,加生地,阿膠,專門補血的。這時候如果光靠甘草、人參、大棗、生薑,再吃食物去補太慢了。

所以把補血的藥加在裏面,要讓它進入心臟,所以重用桂枝。這九味藥加起來就叫炙甘草湯,重用炙甘草讓胸陽壯起來。

炙甘草湯方:甘草四兩,生薑三兩,桂枝三兩,人參二兩,生地黃一斤,阿膠二兩,麥門冬半升,麻仁半升,大棗三十枚。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納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脈湯。

04

現在處方可參照如下:

炙甘草12克、生薑9克、桂枝9克、人參6克、生地黃50克、阿膠6克、麥門冬10克、火麻仁10克、大棗10枚。

以上8味(除阿膠)用水800ml,加入黃酒或者清酒700ml,先煮前8味藥,煮好後去滓倒出,將阿膠烊化兌入藥液中,分2-3次溫服。

阿膠生用,藥生用的時候,藥力銳且迅,煮熟的藥比較純但緩走下,生用阿膠,可以馬上到心臟去,心血馬上補足。

因為知道病人的身體虛掉了,所以生地用一兩。

麥門冬和麻子仁是表裏藥,一個潤肺,一個清腸,所以常常並用且等量。清酒,白的酒,米酒就可以了。

在《內經·靈樞》決氣第三十篇中提到:

何謂津?

岐伯曰:腠理髮泄,汗出溱溱,是謂津。

何謂液?

岐伯曰:榖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

若以津液二者來分陰陽,則津為陽、液為陰。津不足的時候我們用人參來補之;若液不足的時候,我們用生地來補之。

由此我們就可以知道炙甘草湯中用到人參與生地的藥理所在。

《方輿輗》本方條曰:此為仲景傷寒,脈結代,心動悸,之聖方也;孫真人用以治虛勞,王刺始利用以利肺痿,凡仲景之諸方,其通變如此。

故雖雲通變如此,而此方之妙,在脈結代,故又名復脈湯。無論何病,凡脈結代者,概當先用此方。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太和道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620/191666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