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Nature封面成果遭4連質疑 轟動學界 本人回應

6月7日,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教授 Seth Blackshaw在 Nature的 Matters Arising欄目發文,質疑付向東團隊2020年登上Nature封面的一篇重要研究。

Seth Blackshaw(圖源:約翰霍普金斯官網)

該論文發現,利用腺病毒相關載體(AAV)敲除小鼠大腦內 PTB的 RNA結合蛋白(Ptbp1),能夠將星形膠質細胞轉化為功能性神經元。

圖源:Nature官網

轟動學界研究,遭四連擊質疑

神經元再生不僅對治療包括帕金森症在內的神經元損傷有決定性意義,而且無疑是諾獎級別的研究課題。

膠質細胞廣泛分佈在神經系統里,雖然與神經元的形態和功能有差異,但已經是最接近神經元的細胞了,大多數神經元再生的研究,都圍繞膠質細胞向神經元的轉化展開。

以往的研究中,這種轉變再生一直不太穩定,成功率不高,直到付向東的研究橫空出世。

2020年6月,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CSD)付向東團隊在 Nature發文報道,在體外用慢病毒敲低星形膠質細胞中的 Ptbp1,四周後發現一半以上的星形膠質細胞表現出神經元的形態學特徵;然後他們又用腺病毒相關載體(AAV)敲除了小鼠大腦中的 Ptbp1,膠質細胞同樣轉化為為神經元。

圖源:論文截圖

此前不久的4月,中科院神經所楊輝團隊在 Cell發文,報道使用 CRISPR-CasRx系統敲低 Ptbp1,能夠誘導膠質細胞轉化為神經元。

圖源:論文截圖

兩項互為背書的研究,暗示 Ptbp1基因在神經元再生中的潛在重要作用。

重磅結果一定有人驗證,而結果卻不樂觀。

2021年9月,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張春立團隊在 Cell撰文,發現無論是過表達 NeuroD1,還是敲低 Ptbp1,都無法在體內將膠質細胞轉化為神經元,那些觀察到的所謂轉化而來的神經元,是原本就存在的內源性神經元。

圖源:論文截圖

一個月後,本文開頭提到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Seth Blackshaw團隊發表預印本論文,指出基因 Ptbp1在小鼠的視網膜和大腦中的特異性缺失,均不會誘導膠質細胞向神經元的轉化。(該預印本的部分結果一年後發表在 Cell Reports)

圖源:論文截圖

今年2月,楊輝團隊在 Gene Therapy上撰文,指出 Cas13x對 Ptbp1敲低後無法在體內誘導膠質細胞向神經元的轉化。

該結果否定了楊輝團隊在2020年 Cell論文的結果,並認為之前的「假陽性」是由於載體(GFAP-AAV)泄漏所致。

圖源:論文截圖

另外,一向對該研究不看好的張春立,也於今年2月在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上發表綜述,認為 Ptbp1抑制無論在神經元轉化方面還是治療帕金森症的潛力方面,均未有在嚴格方法下的多次重複研究的結果加以驗證。

圖源:期刊官網

付向東團隊第一時間回應:結論相反

面對多方質疑,付向東團隊第一時間做出回應。在同一期的 Matters Arising欄目中,付向東團隊分析了 Seth Blackshaw的測序結果,得出相反的結論。

圖源:期刊官網

付向東團隊認為,大量前期研究證明敲除/敲低基因會產生不同表型,而且 Ptbp1敲低後 Ptbp2的表達也要同時降低,才能實現膠質細胞向神經元的轉化。

他們承認觀察到的現有轉化可能是由於現有神經元滲漏導致,但也認為存在一種星形膠質細胞或星形細胞樣細胞亞類,與成熟星形膠質細胞相比具有更高分化能力,更傾向於構建神經元譜系。

真理越辯越明,究竟 Ptbp1有多大作用,還需要更多的驗證。

付向東與楊輝,圍繞Ptbp1的爭議

在互為背書和遭受質疑之前,付向東與楊輝曾是學界熱議的話題。

2020年6月,付向東實名舉報中科院上海神經所研究員楊輝的舉報信曝光。

在舉報信中,付向東認為兩年前楊輝在聽到自己的學術報告後,竊取了論文思路,換了種方法重現實驗,還搶先將論文發表在 Cell上。

2018年6月,付向東受邀到到中科院神經所報告了自己團隊還未發表的最新成果,他把用 Ptbp1為抓手治療帕金森症的研究思路、實驗設計和研究結果詳細介紹。

在付向東看來,楊輝在這次學術交流中「盜取」了自己的全套思路,並迅速着手換了一種實驗技術,重複了他的研究工作,在得到相似實驗結果後提前將論文發表在頂級期刊上。否則僅用短短6個月,不可能走完他9年的摸索歷程。

付向東聯繫中科院神經所蒲慕明所長,對楊輝論文剽竊的事實予以譴責和投訴,要求成立一個獨立調查委員會,進行嚴肅徹底的調查。

受到舉報後,楊輝團隊於7月3日回應,表示和付向東的研究方法截然不同,而且付向東報告中的方法,最終證明是錯誤或不可行的。

此外,楊輝否認自己聽過付向東的分享。他認為,與付向東的成果相比,兩個團隊從實驗方法到動物疾病模型,沒有一處是一樣的,就連實驗目的都不一樣,何來剽竊?

輿情發酵後,楊輝團隊於7月9日再次做出回應,表示付向東未發表的研究結果對自己的研究有促進作用,之前未意識到應與對方溝通,還表示將在已發表的 Cell論文中補充對付向東的致謝和歉意。

應付向東的要求,中科院於7月3日專門成立調查組。經一年多時間的調查和覆核,調查結果官宣:未發現楊輝2020年發表的 Cell論文有剽竊、數據造假或數據操縱的情況。但楊輝在研究期間,並未與付向東進行必要的溝通和交流,未在發表的論文中體現付向東報告對他的啟發。

圖源:中科院官網示

今年年初,付向東選擇回國發展。結束在美國長達40多年的研究經歷,加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付向東加入西湖大學(圖源:西湖大學官網)

策劃:Lnysay|監製:gyouza|題圖來源:西湖大學官網、約翰霍普金斯官網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丁香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613/1913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