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美國新聞 > 正文

饒毅女兒被質疑的5篇論文

近日,19歲冬奧會花滑選手朱易陷入輿論漩渦,網友猜測其「靠科學家父親的裙帶關係獲取參賽資格,目的是為申請藤校給履歷鍍金」,朱易在比賽中的失誤則加深了這場爭論。

朱易的父親朱松純,曾3次問鼎計算機視覺領域國際最高獎項「馬爾獎」,被稱作計算機視覺領域的「華人之光」。這位科學家於2020年11月回國,出任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院長。

向來心直口快的饒毅為其好友朱松純的女兒朱易打抱不平。

2月8日,饒毅在個人公眾號「饒議科學」發文《為朱易鼓掌》,批駁網友對於朱易「靠科學家父親的關係獲取參賽資格」的質疑,稱「科學家能影響體育屆是天大的笑話」。

次日,饒毅再度發文批駁網友對於朱易「靠參加比賽鍍金」的質疑,表示「朱易參加奧運是為了入美國高校的猜測是不懂美國大學的誤解」,並以自己女兒的親身經歷舉例,提出女兒的「校排球隊」經歷「就足夠申請美國所有名牌大學」。

然而,饒毅此次發聲,將自己與女兒推進漩渦之中,引發網友質疑其女兒「不是靠着排球隊經歷,而是靠母親的5篇論文才橫掃美國名校錄取資格」。

饒毅女兒的5篇論文,是上藤校的決定性因素嗎?

針對這個問題,饒毅在個人公眾號給出了直接的回應:否。

根據公開信息,饒毅的女兒 Elizabeth Jie Rao,2009年從芝加哥的林肯公園高中(Lincoln Park High School)申請得到耶魯大學錄取。饒毅女兒的母親 Jane Ying Wu,是西北大學醫學院的神經學講席教授。

從西北大學官網的論文列表可見,饒毅女兒與母親合著的5篇文章信息與貢獻如下:

•2010年1月發表於 Journal of Neuroscience的文章,伊麗莎白為4作,參與工作主要是熒光質粒表達。

•2010年2月發表於 PNAS的文章,伊麗莎白為3作,並註明其從實驗設計,數據分析到論文撰寫均有貢獻;此時伊麗莎白的單位是林肯公園高中。

•2010年3月發表於 Protein Cell的文章中,伊麗莎白為3作。文中未特別列出每位作者的貢獻。

•2011年6月發表於 NSMB的文章中,伊麗莎白位列7作,依舊是從實驗設計到論文撰寫,參與了全過程。

•2011年6月發表於 Protein Cell的文章,伊麗莎白位列11作,但在作者貢獻中,卻作為首位研究發起者提出,同時也和媽媽一起參與了實驗的設計。

饒毅指出,這5篇論文的發刊時間(2010~2011)都晚於其女入學時間(2009年),其中有一篇在 PNAS的見刊時間雖在2011年,但在2019年7月前就已進入審稿流程。而且女兒 Elizabeth Jie Rao作為第3~11作者的貢獻微乎其微,不能作為美國高校申請的「主要入學評判標準」。

來源:西北大學官網的論文列表

美國高校申請的主要入學評判標準有哪些?

根據美國高校官網公開的招生信息,整體來看,美國高校、尤其是藤校注重 Diversity的招生理念。種族、地域、校友關係、國籍、家庭收入、學習成績及專業、運動能力以及課外活動等多種因素都會被納入考慮範圍。

其中體育與課外活動因素尤其受到重視。

我們所熟知的包含8所世界名校的常春藤聯盟(Ivy League),原本是美國第一個正式的體育運動聯盟,在最初是為了促進美國大學賽艇運動的發展,後來才發展為體育與學術並駕齊驅的頂尖聯盟。

美國頂尖大學都有自己的傳統運動,例如史丹福大學盛產世界游泳冠軍,聖母大學有悠久的競技劍擊傳統,杜克大學的籃球非常有名。如果學生有體育強項,就可以走 NCAA(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申請系統。

在美國頂尖私立中學,有將近40%的學生是通過它來申請上藤校。2021年哈佛大學的錄取學生中,運動員佔據10.4%的比例;普林斯頓大學2025屆招收的新生中有11.8%是以「學生運動員」的身份被錄取的。

來源:哈佛大學

除了多樣化評價標準,當然還有繞不開的各類測試成績。

根據哈佛、斯坦福、耶魯的官網招生標準,儘管都表示沒有嚴格的成績標準,但托福105以上,SAT1530以上,這在留學圈算是申請藤校的基礎門檻和共識。過往數據顯示,藤校聯盟的平均錄取率只有9%,被哈佛錄取的學生中54%擁有滿分4.0的 GPA。

在 US NEWS排名22的加州伯克利大學官網上也明確說明,除了 GPA和選課計劃之外,招生優先考量因素還有:AP課程數量、高中階段 AP課程的表現、AP或 IB考試分數。

來源:耶魯大學

不難看出,藤校傾向於拒絕同質化的優秀,追求各方面都足夠卓越。靠論文刊物獲得錄取資格的評價標準相對單一,能夠作為加分因素,但不會成為決定性因素。

「去實驗室幫幫忙就能拿到的 PNAS三作,我也可以去幫幫忙嗎?」

根據西北大學官網,Jane Ying Wu教授所在室驗室當前有4位研究室成員,其中3位為本校博士或碩士研究生,還有1位本科實習生資料不詳。

而另一個隨之而來的問題是: Elizabeth Jie Rao參與研究的時候仍是一名高中生,她在這5篇論文裏的貢獻度是怎樣的?

吳女士西北大學的研究室主頁

在 Elizabeth Jie Rao作者排位最高的 PNAS論文上,她在研究中做到了全程參與,包括實驗設計、數據分析與論文撰寫,並且她與母親是該項工作僅有的2位研究設計者。

此外, Elizabeth Jie Rao曾在高中就讀期間獲得的英特爾科學獎(The Intel Science Talent Search, Intel STS)。

這一獎項被稱為美國高中生的諾貝爾獎,是全美公認要求最高、最精英的高中科學研究競賽。從這個獎項中先後誕生了7次諾貝爾化學或物理學獎,2次菲爾茲獎,以及6個國家科學獎和技術獎。

而 Elizabeth Jie Rao獲獎的題目 Building an animal model for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Top-43 proteinopathy,恰好是這5篇論文的核心主題。

來源:英特爾科學獎官網

而結束這段在母親 Jane Ying Wu教授研究室的研究經歷後,Elizabeth Jie Rao後續暫無在生物學領域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其在耶魯就讀期間主修專業為文學,當前就職方向為編導。

近年來,「學二代」相關負面信息屢屢刷屏有關:

小學生研究癌症基因拿獎背後是父親的研究、武漢大學李紅良院長女兒小學就能研究藥物抗腫瘤;天津大學張裕卿教授和女兒的學術造假被學生用123頁 PDF文檔全網曝光;中科院合肥研究員院長劉建國的兒子可以自制光學儀器分析霧霾……此前,有着「打假鬥士」之稱的饒毅,也頻頻在相關話題發聲,推進釐清學術不端的風氣。

來源: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

發佈4天後就被撤回的獎項

這一次,來自網友的質疑,恰恰也是饒毅在2018年提出過的「特權」問題:

饒毅的文章《提高美國精英大學錄取華人的一個方法》

當然,具有先天資源的人,不代表必然通過不合理的路逕取得卓越成就——作為精英學者的饒毅,發出「事務的安排都可以用且需要用關係才能打開,事件都可以由也必須由操控才能發生,否則不符合他們的預想」的感嘆順理成章。

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具有先天資源優勢確實更有可能達成後期卓越成就——作為缺少先天資源,站在學術金字塔底端的學生和研究者,發出「去實驗室幫幫忙就能拿到的 PNAS三作,我也可以去幫幫忙嗎?」這樣的提問也是情理之中。

這樣的客觀現實,到底是不是一種不公平呢?

這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也是兩個階層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學術領域如此,求學領域如此,社會各界大抵也都如此。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丁香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218/1710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