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裁員拿了外企40萬賠償金,他們被全網眼紅…

對大多數人來說,裁員往往意味着失落、痛苦與極大的不確定性。‍‍‍‍‍‍‍‍‍‍‍‍‍‍‍‍‍‍‍‍‍‍‍‍‍‍‍‍‍‍‍‍‍‍但最近幾家大型外企的裁員潮,卻讓大家產生了莫名的羨慕:可觀的賠償金、超長的緩衝期以及轉崗海外的機會。不少職場人眼紅不已,甚至會在相關消息下留言:「接被外企裁員。」

對大多數人來說,裁員往往意味着失落、痛苦與極大的不確定性。‍‍‍‍‍‍‍‍‍‍‍‍‍‍‍‍‍‍‍‍‍‍‍‍‍‍‍‍‍‍‍‍‍‍但最近幾家大型外企的裁員潮,卻讓大家產生了莫名的羨慕:可觀的賠償金、超長的緩衝期以及轉崗海外的機會。不少職場人眼紅不已,甚至會在相關消息下留言:「接被外企裁員。」

我們採訪了四位在最近一年經歷了外企裁員的職場人,看看豐厚的補償金背後,更複雜的滋味:

我是去年年底被公司通知裁員的,其實在此之前內部就已經有風聲,自己也做了一些心理準備。不過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心裏挺失落的。幸好公司給的緩衝期比較長,還不至於一下子失業。

這種失落一直延續到我去公司確定離職補償金額那天,看到紙上那個數字,我內心的陰霾頓時一掃而空,甚至還有些開心。我們公司的賠償標準是N+3再加上折算沒有休完的年假,其中N這部分的基礎金額沒有上限,就按照你上一年的平均月薪計算。所以算完之後,我一共拿到了超過40萬的賠償金,還是一個很可觀的數字。

正式離職那天,走出公司的時候還是有一點傷感,覺得自己以後很難遇到這麼人性化的公司了。在這家德國公司待了接近四年,除了外企都有的不加班、福利好之類的優點,我自己感受最深的就是公司對於女性的友好。

我之前有個同事懷孕,產假加哺乳假一共是半年,這期間的工資是照發的,也完全不用擔心被降薪或者調崗的問題。

被裁員的理由,最根本的肯定還是因為現在全球經濟大環境不太好,各個公司都在縮減人員預算。我們這種工作年限久、工資相對較高,但是又還沒有做到高層的員工,可以說是裁員第一選擇吧。

不過網上有句話說得很對,如果避免不了被裁員的命運,那拿着足夠多的賠償金被裁還是相對好一點。

未來的計劃我現在還沒完全想好,說真的,四十歲以上的女性要重新找到一份高薪、專業對口的工作真的太難了。因為我老公的收入還比較穩定,再加上這筆賠償金,所以我現在沒有特別焦慮,還是希望慢慢看看機會,不要急着做決定。

我被裁那天的場景,現在回想起來還蠻戲劇化的。早上八點過,我們還在和美國總部開會,十點過到公司就被通知裁員90%,基本等於中國區所有員工全部裁掉。因為HR也被裁了,所以是母公司的HR從上海過來和我們聊賠償。

最開始的時候,給的標準只有一個模糊的N+6,大部分人都比較不滿意,整個公司擰成一股繩去爭取更好的賠償。其實不是公司刻意要虧待我們,母公司的HR並不了解互聯網的各種事情,比如股票、比如北京戶口、比如簽字費等等。大家表達了不滿的意見以後,HR會跟每個人一對一談話,針對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會給出不同的賠償方案。

我來公司一年,拿到的賠償是七個月月薪加上股票折現,具體金額因為有保密協議不能透露。比較複雜的情況應該是還沒有拿到北京戶口的員工,特別是走計劃單列的應屆生,他們和HR、政府工作人員有一個群,還在商量具體的解決方案。還有就是在孕期的女員工,拿到的賠償也會更多一些。

毫不誇張地說,我們公司是業內知名的神仙公司。除了偶爾需要在早上八點半和美國總部開會,其他時間都是朝十晚六,晚上和周末從不加班。公司的福利也特別好:有迪士尼年卡和贈票,提供早飯,飲料供應的是各種進口時令飲料,每年會發5000元的健康基金。

除了比較豐厚的賠償金,這次裁員還有一個讓我覺得比較人性化的點:公司給大家的緩衝期特別長,如果你願意,可以待到八月再走。從四月到八月期間,基本沒有太多工作,但是工資還是足量發的。

獵頭和各個公司的HR從當天下午開始就開始湧入我們的公司群挖人,但找下家這件事其實不僅看工作年限,也看工作崗位。舉個簡單例子,如果是做大模型的,就算是應屆也會很搶手;但如果是做TPM(全員生產維護)的,哪怕經驗很豐富也很難,因為很多國內公司沒有這個崗位。

最難找工作的應該是40+的管理層,畢竟哪有這麼多中高層崗位釋放出來。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一個40+的高管,如果在我們公司有十年的工作經驗,加上雜七雜八的股票之類的,能拿幾百萬吧,一下子就財富自由了。

就我個人來說,我是北京人,不用擔心戶口問題,經濟上沒有貸款,壓力不算大。現在手裏已經有兩個offer,我想要比較一下,再看看有沒有往金融行業發展的機會。不過這個月離職之後的第一件事,是拿着賠償金出門旅遊一趟。

之後找工作,不大可能找外企了,不然最後的結局可能是又一個離職大禮包,另外外企現在也不怎麼招人了。最焦慮的地方就在這裏,不去外企就只能去國內互聯網公司,沒想到折騰半天最後的歸宿還是996,而且沒有外企的鲶魚效應,以後加班可能會更加嚴重。

雖然現在因為賠償金小富了一波,但有了這次經歷,未來面對消費和貸款,我會更加謹慎了。

裁員那天,我的心情用三個詞來形容,就是平靜、沉重和不滿。

平靜是因為前幾天大家都差不多知道領英中國會大範圍裁員;沉重是因為領英的員工滿意度還是挺高的,大家都很願意在這裏工作很多年;不滿是因為賠償方案沒有很細緻(不過網上說的那些條件基本都屬實),以及給的緩衝期只有一個月。

在來領英之前,我已經在招聘行業里做產品經理做了十多年。來這裏不全是因為外企不加班、福利好,而是因為在全球的招聘領域,領英就是最好的公司。在領英這兩年,工作體驗確實很不錯,特別是疫情後大家可以選擇居家辦公,會覺得輕鬆了不少。

我覺得這次裁員潮里,壓力最大的還是40+的員工。一方面因為他們在領英待的時間都比較長,在求職市場上的競爭力已經不強了;另一方面,他們大多數人上有老下有小,背負着高額的房貸,生活水平一直比較好,哪怕拿了一筆很豐厚的補償,壓力仍然會很大。

就我個人來說,有一筆不到一萬的房貸,如果我想躺平的話,積蓄支撐個一兩年完全沒問題。但我的焦慮在於,在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求職市場供大於求,哪怕是有能力的人,也很難拿到不錯的offer。我沒有急着找工作,一是因為經濟壓力不大;二是因為入行這麼多年,不可能再像應屆畢業生一樣海投找工作。

我希望給自己放一個假,但心中還是有不安全感,因為不知道休息的這些時間,我可以為我的未來做什麼。

雖然裁員拿到的賠償金很不錯,但是如果一定要選,我還是選擇不裁員。打個簡單的比方,不裁員就像是溫水煮青蛙,你好歹一直在自己熟悉的環境裏;裁員就像是坐過山車,你現在下去了,但還能不能回到峰頂,誰也預料不到。

2015年研究生畢業到現在,我一共換過3份工作。創業公司、互聯網大廠、外企,我都就職過。在不同階段選擇不同的公司,也勉強算是碰上過一次風口。即使是五六年前,我都不會想到,在職業上我也會有「被迫」去做選擇的一天。

我最近的一份工作是在某外企,當時從互聯網大廠跳槽過來,也是因為敏銳地覺察到互聯網的風口不在,但內卷和內耗卻始終相伴相隨,而外企相對來說一直是work-life-balance的代名詞,也是除了國企之外相對穩定的選擇。

大概一直到去年吧,我都「天真」地以為外企是可以養老的地方,雖然也有種種跡象表明公司中國區的業務在不斷收縮,但我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直到今年年初,突然接到通知說未來業務要向東南亞地區轉移,中國區的員工需要裁掉大部分,個別領導層可以選擇轉去東南亞工作。

雖然公司給了3個月到半年的緩衝期,但對於毫無準備的我來說衝擊還是挺大的,我花了大概半個多月的時間才消化這則消息。

我今年30歲,正好站在東亞社會所設定的應該「三十而立」的節點上。當時跟朋友們聊了一圈,比較有感觸的一點在於:生活在國內的大家普遍更焦慮。我一個讀書時候的朋友生活在歐洲,他去年下半年也接到公司因被收購要裁員的消息,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沒有身份方面的焦慮,他的第一反應竟然是可以去學個西點了,與此同時在國內的朋友即使還沒被裁已經非常焦慮地在計算房貸車貸了……

我的last day是下個月初,大概就在十幾天前,我也做出了一個勇敢的決定:不再繼續看工作機會,用這些年的積蓄和賠償金去其他國家嘗試重啟人生。

做這個決定的原因之一是我確實工作了8年太累了,每一次換工作都幾乎是「無縫銜接」,很久沒有好好休息過了;另一個原因是我想告別這種「被困住」的感覺。

這些事情我都還沒有和家人說,一方面是不想讓他們擔心,另一方面也是我想試試只靠自己的力量來「重建生活」。如果不成功,那就當作一場遲來的「試錯」,畢竟我們的人生不必一直在賽跑,偶爾停下來喘口氣,抑或是原地躺下一會兒,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ELLEMEN睿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517/1902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