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慈母嚴父」還是「嚴母慈父」?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朋友剛生了二胎,興致勃勃找我分享喜悅。

老大是兒子,老二是女兒,有幸湊成一個「好」字,她和老公笑得合不攏嘴。

聊着聊着,她就說起了自己的育兒反思:

「老大成績不好,性格膽怯,都怪他爸爸之前太嚴厲,讓孩子懼怕;我又太溫和,什麼都由着孩子,讓孩子沒有敬畏心。

現在老二來了,我們準備換個策略,我扮演嚴厲的媽媽,孩子爸爸扮演溫柔的角色,我們不能再把『小號』給練廢了。」

聽完朋友的話,我有點哭笑不得。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曾經陷入掙扎,也見過很多父母討論:

到底是慈母嚴父的組合更好,還是嚴母慈父的搭檔更佳?

看到李玫瑾教授的觀點,再結合過往經歷,頓覺豁然開朗。

在她看來,現代社會最好的教育模式,是嚴母慈父。

母親要嚴,孩子如果和媽媽關係太親近,就容易嬌縱任性,跟誰都不鬧,就跟慈母鬧。所以母親要乾脆果敢,說一不二。

父親要慈,因為父親是有力量的,會給孩子一種厚實的感覺,讓孩子有安全感,在有安全感的情況下,父親再一講理,他就很容易接受了。

傳統社會中,母親是溫柔慈愛的象徵。十月懷胎,一朝分娩,聯結母親和孩子的那條臍帶雖然被剪斷了,卻無法隔開彼此血濃於水的情感。

於是,母親天然和孩子更親近,不自覺地寵愛孩子,不忍心苛責半分。

但往往,母親愛得太滿太深,反而會給孩子的成長之路埋下隱患:

或是孩子做什麼都要仰仗母親的幫助,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或是讓孩子習慣了予取予求,變得驕縱跋扈。

看過這樣一則新聞。

吉林長春,一個十幾歲的女孩伸手向母親要零花錢,母親沒有給,女兒就勃然大怒,當街毆打母親。

其實,母親只要大聲呵斥或徑直走開,就能制止女兒的無理行為,可她一動不動,任由女兒打罵,仿佛做錯事情的是她,而不是女兒。

那一瞬間,我看到的不是母親的「包容」,而是對女兒的「縱容」。

正是她過往無底線的滿足,和今日無底線的退讓,才讓女兒目中無人,失去最基本的教養。

精神分析大師科胡特說過:好的母愛,是不含敵意的堅決。

母親多一點嚴格和果敢,能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感知規矩的重要,明白自己的擔當。

比如,輔導作業時,慈愛的媽媽或許默許孩子拖延,嚴格的媽媽則會要求孩子提高效率,今日事今日畢;

與人交往時,慈愛的媽媽或許允許孩子隨心所欲,嚴格的媽媽則會提醒孩子誠信友善,寬以待人嚴以律己……

只有嚴厲一點,才能讓孩子知道為人處事的底線,心裏多些敬畏,行為多些擔當,邁向自律與成熟。

提到父親,很多人的用語都是「威嚴」「冷酷」「生疏」,很少有溫情的表達和動人的故事。

吳宗憲曾經說過,他有一個極其嚴厲的父親。

父母動不動就體罰,讓他無數次懷疑「自己不是父親親生的孩子」,否則父親怎麼捨得如此對待他。

即使他後來成為綜藝大王,但仍無法消除父親留給他的心理陰影,患上抑鬱症和雙相情感障礙,至今已超過40年。

相比較來說,作為汪曾祺的兒女,就多了一份幸運和溫暖。

汪曾祺在文學上造詣極深,為人大氣且清高,原以為回到家人面前,難免擺架子和甩臉色。

事實卻恰好相反。妻子叫汪曾祺「老頭兒」,三個子女和小孫女也跟着叫他「老頭兒」,從不害怕會因此受到責罵。

在孩子們心中,汪曾祺是典型的「慈父」,每每談起他,語氣里都充滿感激和幸福:

「從小到大,父親沒有教訓過我們一句,絕對平等。」

小女兒汪朝不着急結婚,母親很是擔心,父親汪曾祺卻選擇尊重女兒的做法。

聽女兒說起,想找個自己這樣的丈夫,他開玩笑地吐槽女兒:「那你上哪找去!」

聽女兒說起,害怕婚後過得不好,他就堅定給女兒打氣:「沒事,過不好就回來。」

面對孩子的時候,汪曾祺是慈愛和寬容的,他不會揚起手臂,只為了用力氣去征服;也不會扯起嗓子,只為了用吼叫來鎮壓。

他所做的,就是放下面子和架子,給孩子充分的尊重、理解和支持,讓孩子感受到父親深沉的愛和溫柔的承托。

恰如他所說:「我覺得一個現代化的,充滿人情味兒的家庭必須做到沒大沒小。父母叫人敬畏,兒女筆管條直,最沒意思。」

一個慈愛的父親,渾身充滿了溫厚的力量,會讓孩子願意靠近,敞開心扉,呈現自己最真實的樣子。

對男孩來說,慈愛的父親會理解他的情緒、指引他的成長方向,讓他懂得表達自己,更能把握幸福的真諦。

對女孩來說,慈愛的父親會體察她的感受、支持她的決定,讓她敢於突破性別偏見,活出更精彩遼闊的人生。

當然,每個家庭的具體情況不同,所選擇的教育方式也不一樣。

無論是遵循「嚴母慈父」的準則,還是傾向「慈母嚴父」的搭配,都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分析和做決定。

不妨看看以下幾點。

1、遵從父母特質,把能量用在擅長的事情上。

我們知道,如果違背自己的本性來做事情,總會感覺彆扭和擰巴,在育兒這件事上也不例外。

只有遵從父母的性格特質來劃分教育角色,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出力,才能遊刃有餘,事半功倍。

比如,父親天性溫和,那就做一個慈父,不必非要樹立父親的權威,板起面孔訓斥孩子。

你把家裏收拾好,給孩子更多的愛,給妻子更多的關懷,既能給家庭營造溫馨的氛圍,也可以感受到付出的快樂和成就感。

對母親來說,也是一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只有父母的狀態好了,教育孩子時才能更省力和更投入。

當孩子看到父母最好的樣子,潛移默化學習借鑑,成長動力被激發,也能更有自信和底氣。

2、遵循孩子特點,隨機應變才能事半功倍。

心理學指出,孩子3歲前處於依戀期,只有得到父母的愛與呵護,才能對外界產生信任感,在內心積累安全感。

因此,父母不用區分誰嚴厲、誰慈愛,而是可以一起給孩子很多的愛和很多的關注,給孩子內心種下「愛」和「希望」的種子。

孩子3歲開始,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了,父母就要開始立規矩,引導孩子更好地與他人交流、與世界相處。

比如:吃飯不挑食、電器不能碰,過馬路要看紅綠燈、待人處事要有禮貌……

父母嚴格要求的背後,是對孩子更深沉的愛。

當孩子懂得照顧自己、關心朋友、遵守規矩,也就有了快樂生活和獲取幸福的能力。

3、遵照成長目標,做到「愛」與「規矩」並行。

兒童文學巨匠阿斯特麗德•林格倫說過:

兒童需要管教和指導,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們無時不刻和處處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導之下,是不大可能學會自製和自我指導的。

給孩子制定規矩時,如果只是父母強制提要求,孩子無條件執行,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尊重,產生逆反心理。

更好的做法是,可以把孩子吸收進來,全家人開誠佈公交流,一起制定獎懲措施,父母以身作則,規矩定好了就嚴格執行。

教育的最終目標,都是希望給孩子營造更好的成長環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和支持,也不忘記規矩和權威。

點個「在看」,祝福每個家庭,都能摸索出最合適的教育模式,給孩子更恰當的教育。

當一個家庭有愛,有規矩,有守望,孩子就能沐浴陽光,向上生長,未來可期。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十點讀書圖書旗艦店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204/1862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