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王陽明:為什麼要自律

王陽明是中國五百年來第一等的人物,他不僅是哲學家,同時還是教育家、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而且還精通詩詞歌賦。很難想像,一個人在鑽研哲學、精研書畫、教育子弟的同時,還能有條不紊地帶兵打仗,治國理政。可以說,他只要想做什麼,幾乎沒有什麼是做不成的。

王陽明立志成聖,三十年,厚積薄發,終究成聖。我們可以看出王陽明一生的自律!正是王陽明良知自律思想,實現了對程朱理學的革命性變革,也為當下提供啟示。

1

人為什麼要自律

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了別人優秀的樣子,卻往往忽略了他們為此付出了近乎自虐般的努力。

一個自律到骨子裏的人,看上去大多是無趣的。在別人出去玩樂的時候,一個人窩在那裏看書;在別人享用着美食的時候,在健身房裏揮汗如雨;周末的時光,很多人慵懶地睡到中午,他依舊雷打不動的早起、跑步、看書、工作...

這樣的人,不僅看起來無趣,甚至感覺有自虐傾向,活得一點都不灑脫和自由。但真實情況是,自律的人比不自律的人要自由得多。

如果你總是隨心所欲,講究及時行樂,不知道努力,別人玩你也玩,別人努力你還在玩,依舊放縱自己。那麼如此不自律的你,現在看似是自由的,但你會發現自己越活越沒有自由,沒有選擇的資本。當手機使用快捷方便時,人們可謂一機在手天下皆有,但是唯獨沒有自己,抖音、快手的各種人生衝刺着我們的生活,但偏偏裏面沒有了我們自己。

康德說,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越自律,越有話語權,身體和人生都是如此。一天兩天看不出來,一個月兩個月也許還是看不出來,但是一年兩年,甚至十年二十年,自律的人和不自律的人,終將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付出和回報是成正比的,量變足夠了才可能促成質變。越是自律的人越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所以才不會把時間和精力白白浪費在無意義的事情上,而是真的把碎片化時間都利用起來成長自己。

2

立志是自律的起點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立志做什麼呢?答案是:做第一等事。

1483年,王陽明在北京的私塾讀書。有一天,他一本正經地問老師:「何謂第一等事?」這相當於是在問,人生的終極價值是什麼?

他的老師吃了一驚,因為從來沒有學生問過他這樣的問題。但他還是很快作出了堅定的回答:「當然是讀書做大官啊!」王陽明嚴肅地看着老師說:「我認為不是這樣。」頓了頓,一臉鄭重地繼續說道:「我以為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這也成為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

王守仁的人生方向也經歷了不少變化。他一生有五溺,「初溺於任俠之習;再溺於騎射之習;三溺於辭章之習;四溺於神仙之習;五溺於佛氏之習」。

但無論在哪一個方向上,王守仁的目標都很明確,那就是:要做就做第一等事。胸中有志,心中有事,自律才有了根本的依託。有了人生目標與志向,自然會擁有自律的能力。

3

自所有的優秀

背後都是自律

說要自律的人很多,可堅持自律的人很少,就像爬一座險峻的高山,越臨近山頂,能夠咬牙堅持往前走的人越少。好的堅持,本身就是一種自律。

還記得去年的時候,一位名叫沈華的96歲老爺爺走紅網絡,健身26年的他體格健壯,完全不像一個近百歲的老人,大家都喊他「華仔」、「華叔」。

沈老每天的作息時間非常規律,從不超過晚上十點睡覺,早晨四點多就起床活動身體,每天下午到健身房報到。他的同齡人很多都已經不在了,沈老說:「現在健身和運動是我最好的朋友」。

七十多歲的沈華最初進健身房,總遭遇很多白眼,很多人都覺得他一把年紀,肯定堅持不了多久,可現實是,很多年輕人只是健身房的過客,沈華卻用二十年變成了為人熟知的「肌肉爺爺」。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從30歲開始寫作,至今已快有40個年頭,創作出了大量的作品,經典又高產。村上春樹寫作有個習慣,他每天只寫4000字,400字一頁的紙,每天寫到10頁就停下來。另外,他每天都會拿出一個小時出來跑步,雷打不動,正是這種高度自律,讓他有精力能夠持續產出優秀的作品出來。

很多時候,不是優秀才自律,而是你自律了,才會變得優秀。而那些自律的人,往往連老天爺都不忍心辜負他們。

4

越自律,越優秀

《認知突圍》中有句話說:所有的懶惰、放縱、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於認知能力受限。越自律,認知能力越強,人和人的差距,就是這樣逐漸拉開的。

一個人的自律中,藏着無限的可能性,你自律的程度,決定着你人生的高度。

真正能夠登頂遠眺的人,永遠是那些心無旁騖,堅持着往前走的人。願我們真正成為自律的自己,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人生沒有近路可走,但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數。越勤奮,越努力;越自律,越優秀。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燈火闌珊處讀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926/1958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