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杜耀明:香港立法會向官方喉舌邁進?

作者:
新香港議會另一進取表現,在於由議員積極宣教,講好北京對港政策的故事。三十一個動議辯論中,七個涉及香港如何融入大陸(22.5%),如愛國教育、二十大精神如何貫徹香港、香港配合「前海」發展、深港口岸經濟帶計劃等等。這些本該由官員宣講和推動的統治大計,現在出自議員之口,以示民間支持和民心所向。但只要翻翻提案議員的背景,再看看發言內容與官方論述的近似,就不難明白,他們是民意代表還是官方化身,而眼下立法會是民意機關還是官方喉舌,同樣可以一目了然。

北京「完善」香港立法會選舉制度,參選人必須首先通過官方審查,由此選出的議員當然盡如其意,但經過一年操作,一個民意代表機構快速變身,成為配合施政但效能不高的橡皮圖章,而且弄得議員面目含糊,並向發放官意的喉舌轉型,以宣揚政治正確的思想路線。

2022年立法會期間,行政及立法機關同聲同氣,兩者合作無間,但工作步伐卻顯得遲緩。去年初,特區政府計劃年內會向立法會提交三十七條法案以供審議,至9月時未及目標一半。新政府上台後,於10月重訂年底前提交十六條法案,結果只交了八條。

看來,隨着反對派議員的消失,立法會成為全力支持施政的回音谷,特區政府可以從容不迫處理立法工作,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即使只完成一半工作,亦沒有人在議會向他們嚴厲質詢。可見,官方硬說反對派議員過去故意拖延立法,不外是敷衍塞責,因為如今已經移除反對派,政府表現同樣不濟,只能歸咎他們自己力有不逮。

一個推動立法效率奇低的政府,配上一個高效率通過法案的立法機關,除了盡顯後者流為橡皮圖章,更貶損議員及政黨的威信。立法會去年通過十七條法案,每次都暢通無阻,甚至需要記名的投票也僅有兩次(12%),遠低於過往的三至四成,反映議會內意見近乎一致,因此投票記名與否,其實分別不大。再由於支持政府已成議會的職責,議會內批評聲音零星落索,贊成意見也不用多說,法案辯論皆例行公事,因而2022年全體會議只有三十三次,每次平均只花八小時,是2008/09年度以來最低。

議會辯論時間縮短,意見也集中支持政府,加上過半議員是「新丁」,親中政黨和議員都難以建立與別不同的鮮明形象,甚至立法會委員會的會議紀錄也隱去發言者的姓名,免去責任也免去立言立功的機會,又如何可以累積信譽來提高自己的影響力呢?更不要說,「完善」後的立法會選舉,有六成選民拒絕投票,擺明不支持新議會,又怎能期望議員憑藉毫無個性的平庸表現,爭取選民回心轉意呢?

不過,也許大家沒留意,新香港的議會有較進取之處,就是起碼在數量上,議員提出議案辯論增加了。以往每年約有二十個動議辯論,去年撇除一些致謝動議,提案辯論也大幅增至三十一個。過去功能組別與直選議員各佔一半議席,動議辯論數目亦平分春色。如今,議員按選舉委員會、功能組別、直選等三個類別產生,比例是四比三比二,每個類別的議案數目亦按此比例分配。

結果,不知代表誰的選舉委員會議員,既與基層市民也與專業組織無關,卻佔用四成半的辯論議題,但與基層最密切的直選議員只佔22.5%(七個議題)。換言之,即使假設新制下直選議員敢於發言,也只有三成半機會提出議會辯論。

然而,辯論議題突然比上年驟增五成,也難以凝聚公眾的注意力,議員的發言也不能引起共鳴,因為三十一個議題數目之中,不少都搔不着癢處。有議員動議辯論「維持教育開支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卻不碰觸中小學教師流失超過四千名的嚴重問題;另一議員提出議案,要求嚴防疫情輸入,並「儘早落實通關」,卻沒有探討「清零政策」的毛病,正視「與病毒共存」的必然性;更有議員誇誇其談「加快實踐『健康城市』的目標」,但無視香港公家醫院醫護人手嚴重流失,正直接損害醫療衛生服務。這樣的公共討論,對香港有何幫助,又對立法會公信力又有何增益?

新香港議會另一進取表現,在於由議員積極宣教,講好北京對港政策的故事。三十一個動議辯論中,七個涉及香港如何融入大陸(22.5%),如愛國教育、二十大精神如何貫徹香港、香港配合「前海」發展、深港口岸經濟帶計劃等等。這些本該由官員宣講和推動的統治大計,現在出自議員之口,以示民間支持和民心所向。

但只要翻翻提案議員的背景,再看看發言內容與官方論述的近似,就不難明白,他們是民意代表還是官方化身,而眼下立法會是民意機關還是官方喉舌,同樣可以一目了然。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127/1859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