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如松:鼓聲陣陣 日本正踏上戰場!

作者:

在19世紀初,法蘭西皇帝橫掃了中歐和西歐,歐洲大陸上最強悍的軍隊幾乎都被拿破崙擊敗了,只剩下俄國。拿破崙十分清楚,只有擊敗俄國才能最終擊敗英國,所以他在1812年做出了一個後來被證明是錯誤的決定——入侵俄國。

1804年12月2日,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登基稱帝。

1812年5月,拿破崙率領使用12種語言的57萬大軍經波蘭遠征俄國,相繼獲得了斯摩棱斯克戰役、瓦盧蒂諾戰役、維捷斯克戰役的勝利,擊敗了阻擋他前進的俄軍部隊。雖然拿破崙的軍隊勢如破竹,但隨着戰線的拉長後勤補給也越來越困難,1812年9月7日,拿破崙率領法軍獲得了極為艱難且浩大的博羅季諾戰役的勝利,但雙方均損失慘重,9月16日,拿破崙進入了莫斯科。

一直以來人們都有一個疑問,拿破崙為什麼選擇進攻寒冷的莫斯科而不是進攻氣候更加溫暖的俄國首都聖彼得堡?這裏起關鍵作用的可能還是地理因素。在19世紀初期,波羅的海東海岸遍佈沼澤地,道路十分泥濘,數十萬大軍無法行軍,運送補給當然就更加艱難,這阻礙了法軍的軍事行動;同時,俄軍也面臨同樣的行軍難題,讓莫斯科而不是聖彼得堡成為法國最大的軍事威脅,所以拿破崙只能選擇進攻莫斯科。

法軍攻下莫斯科之後,拿破崙一廂情願地以為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將會妥協,未料到迎接他的卻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由於法軍物資補給不足、兵力分散加上寒冷導致法軍戰鬥力嚴重下降,讓俄軍迎來重大轉機,庫圖佐夫以逸待勞並趁機不斷襲擾法軍,在幾個星期的災難性戰鬥中,法軍凍死、戰死高達四十多萬人,最終回到法國的只有不到三萬人。

數十萬跟隨自己征戰多年、久經沙場並戰無不勝的法軍將士埋葬在東歐大草原上,對拿破崙的打擊是災難性的。

法國大革命直接衝擊的是歐洲的君主制度,所以,歐洲各國的君主視拿破崙時期的法國為洪水猛獸,遠征莫斯科的失敗直接決定了拿破崙帝國的瓦解,因此作為戰勝方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被稱為是「歐洲的救世主」——這個「救世主」拯救的是舊制度。

此後,由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發起,得到奧地利皇帝和普魯士國王的贊同,於1915年9月26日在巴黎簽署了《神聖同盟宣言》,三國結成「神聖同盟」,標榜根據基督教教義處理相互關係,宣佈:三國屬於上帝統治下的「同一家庭的三個分支」,三國君主以「手足之情」「互相救援」,作為同盟的領袖,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又有「神聖王」稱號。「神聖同盟」還邀請承認盟約的其他國家參加同盟,同年的11月19日,法國國王路易十八加入。隨着歐洲最強大的國家都進入了這一同盟,神聖同盟就在事實上統治了整個歐洲大陸。

「神聖同盟」本質是維護君主制度的工具。

這一時期的俄國風光無限,沙皇成為歐洲大陸說一不二的霸主,俄國開始以「歐洲憲兵」自居,屬於當之無愧的世界「老二」,「老大」當然是英國。

此後,在19世紀歐洲的歷次革命中,沙皇都扮演了鎮壓的主要角色,包括1820年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的革命,1830年法國和意大利的革命,1848年全歐洲革命,等等,俄國成為歐洲鎮壓革命的總後台。

但英國和法國,卻傾向於支持上述歐洲革命。同時,英國為了自身安全的需要,對歐洲大陸一直都奉行大陸均勢策略,成為「歐洲憲兵」、在歐洲大陸上一極獨大的俄國就取代了拿破崙法國成為英國最主要的對手。

以前說過,俄國認為自己才是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歷代沙皇都是精神上的羅馬人,以恢復東羅馬帝國為己任。在葉卡捷琳娜二世當政的年代,俄國在黑海方向上獲得了極大的進展,不僅將奧斯曼帝國的附庸國克里米亞汗國併入了俄國的版圖,還在黑海東、西兩個方向上向南獲得了很大的進展。葉卡捷琳娜二世逝世(1796年)之後,她希望自己的兒子保羅一世能夠繼承自己的未竟事業,在君士坦丁堡重建東羅馬帝國。但保羅一世當政五年就被殺身亡,作為葉卡捷琳娜二世之孫、保羅一世之子的亞歷山大一世既然已經在事實上統領了整個歐洲,當然就希望徹底征服奧斯曼帝國,重建東羅馬。

1853年7月,俄國出兵佔據多瑙河流域,進攻奧斯曼帝國的兩個附屬國: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見下圖),這兩個國家今天位於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俄國一旦得手進一步就可以攻入奧斯曼帝國的本土。同年10月,奧斯曼帝國向俄國宣戰。

但俄國攻佔了奧斯曼帝國,就可以從黑海進入地中海,這會對英、法構成戰略威脅,最終引爆了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俄國戰敗。

面對英法這兩個強大的對手,戰敗之後的俄國自然再也無力在歐洲和黑海方向上進行擴張,它轉身就來到了亞洲。在19世紀最後的四十多年中,沙俄征服了中亞(主要是今天的中亞五國)和遠東的大片地區,其中就包括清朝的外東北、庫頁島和東北。

所以我經常說到,拿破崙戰爭之後的英國和俄國是當時世界上最成功的殖民帝國,英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而俄國在歐亞大陸上不斷攻城略地,風光無限。

當俄國佔領了外東北、庫頁島和東北(見下圖)之後,這時,英國人坐不住了,日本人也坐不住了。

此時,作為英國在歐亞大陸最主要戰略對手的俄國不僅威脅到英國在清朝的利益,更嚴重威脅到了英國的海洋利益;當時的朝鮮半島是日本的附屬國,俄國不僅威脅了朝鮮半島,還開始威脅日本本土。以俄國人的尿性,它會停止擴張的腳步嗎?當然不會,所以對於英日來說如何遏制俄國的擴張就成為當務之急。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開始脫亞入歐,與其說是脫亞入歐不如說是脫亞入「英」。清朝的洋務運動伊始時期主要是學習西方的軍工產業,後來才開始學習西方的經濟模式,但各國都抓一點,很像一個大雜燴;但日本則專心學習英國,不僅學習英國的經濟和科技,更重要的是學習英國的文化與政治,所以清朝的洋務運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在表面看來都是學習西方,但本質上卻截然不同。面對當時俄國咄咄逼人的擴張態勢,英日兩國既然有共同的利益,也有共同的思維模式,結盟就水到渠成,1902年1月30日雙方簽訂了英日同盟。

這是一次雙方共同受益的結盟行動。

拿破崙戰爭之後,俄國取代了法國成為英國的戰略對手。英國雖然在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擊敗了俄國,但俄國在歐亞大陸上依舊是一極獨大,英國並未實現大陸均勢策略所要達成的目標。日俄戰爭(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打響之後,戰爭導致俄國國內經濟凋零,民生困難,1905年1月22日三萬名俄國工人聚集在聖彼得堡東宮廣場上向沙皇尼古拉二世呈遞一份有關改革社會與政治制度的請願書,他們要求選舉民意代表,進行農業改革,減輕農民稅賦,實行宗教自由,等等,工人的目的是希望對社會的改良(或稱為改革),但這次的請願行動卻招致官方的血腥鎮壓,有數百人死亡,這一天被稱為「聖彼得堡血腥的星期日」。從此,俄國工人對沙皇作出改革的希望徹底幻滅,開始採取罷工、暗殺、革命等暴力方式來推翻沙皇政權,再加上在日俄戰爭中戰敗並喪失了東北,戰後的俄國國勢開始走向衰落,這讓亞歐大陸再次呈現多極化,英國達成了大陸均勢策略所要追求的目標。但代價是歐洲的德國和亞洲的日本開始崛起,德國在兩次大戰中都是英國的對手,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是英國在亞洲的對手,俄國(蘇聯)反而成為英國的盟友。

日本也從1902年的英日同盟中大大受益。

對於1902年的日本而言,與作為日不落帝國的英國結盟大大的提升了其聲望與自信心,讓他們敢於在兩年後即發動日俄戰爭並在英國的支持下獲得了最終的勝利。1894年在甲午戰爭中日本已經擊敗了清朝,又通過日俄戰爭擊敗了當時的世界老二,這奠定了日本在世界上的地位,一躍成為亞洲第一強國。

因此,1902年的英日協議徹底改變了當時歐亞大陸的地緣格局。

2023年1月11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與英國首相蘇納克在倫敦塔簽署了一項國防《互惠准入協定》,該協議將允許日本和英國在對方領土上部署部隊。英國政府將該協議稱之為「1902年以來英國和日本之間最重要的防務協議」。

該協議可以可以稱呼為21世紀的「英日同盟」協議。

很多人會認為這項協議的意義不大,源於今天的英國已經不是當初的日不落帝國,對日本來說日美同盟才是最重要的。從國家心理層面,日本一直都在師從英國,從某種意義來說英國是「母國」,英日協定的簽訂意味着它已經做出了最終的決定;從文化屬性來說,英國是英語世界的領頭羊,在重要的歷史關口往往都是英國率先做出戰略抉擇(比較典型的是2022年2月24日開啟的俄烏戰爭,英國率先軍援烏克蘭,英國首相也率先訪問基輔,隨後才是其他英語國家和歐洲國家漸進式跟進),與英國結盟才是最重要的。這或許意味着以下兩點含義:

第一,下決心以武力來應對它今天所面對的地緣政治問題。

就像1902年簽訂英日協定之後的兩年就開啟日俄戰爭一樣,亞洲很可能開啟了一個以武力(而不是談判)解決地緣問題的新時代。

去年有日本國防官員說必須解決朝鮮的威脅,看來這個時間點正在到來。

第二,對於憲政國家來說,政府不能強行干涉企業的投資活動,這項協定的簽署很可能就是日本政府打響的一聲發令槍,要求日本企業立即遠離戰區。也只有如此,日企才會以戰爭的眼光而不是經濟的眼光立即撤離紛爭地區,避免造成更大的損失。一旦日資集體行動,亞洲的產業鏈將劇烈斷裂並重組,這對相關國家的經濟衝擊是巨大的,亞洲尤其是東亞各國應該保持高度的警惕。

2023年,東亞鼓聲陣陣。

責任編輯: 李華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124/1858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