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你有沒有注意,上班八小時,自己站起來過幾次?
久坐不動的直接後果,就是小肚子日漸凸出,腸道怠工,吃下去的東西不消化,積食、脹氣、便秘,長期以往也會增加腸癌風險。
另外,不健康的飲食結構會減緩腸道蠕動,延長食物滯留時間,增加了致癌物與腸道接觸的機會,從而增加了患結直腸癌風險。
與痔瘡相似
早期發現癌變可治癒
小余今年31歲,由於工作繁忙,很少按時按點吃飯,常常是白天工作間隙用零食充飢,晚上加班到深夜後和同事們一起大吃大喝。
近兩個月,她感到肚子隱隱作痛,大便次數增加,有時候大便還混有暗紅色的血液,這讓她擔心不已......
上網一番搜索後,認為自己應該是得了「痔瘡」,於是就在藥店買了痔瘡膏外用。可用了半個月,症狀並沒有減輕。
隨後她到河南省腫瘤醫院就診,該院普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莊競接診。
仔細詢問了病情后庄競告知小余,肚子痛和便血很可能不是痔瘡引起的,而是腸道有其他的問題,建議做個腸鏡檢查。
腸鏡結果顯示,她的直腸上長了腫瘤,是一種直腸最常見的惡性腫瘤——腺癌。因為發現較早,可以進行手術切除。
莊競安慰表示:「很多人把結直腸癌稱為『吃出來的腫瘤』,『三高一低」的飲食結構是腸癌的誘因之一。另外,久坐不動也是發病誘因,注意多運動、健康飲食。」
和吃有關?小余心想:「我也沒吃什麼呀。」她翻閱着自己的朋友圈,開始思考。
原來平時在朋友圈曬的胡吃海喝,每一個放縱的瞬間,自始至終都像張結實的網逐漸將她吞噬,最終導致身體響起了紅燈——腸癌。
管住嘴、邁開腿
不給癌症可乘之機
莊競表示,結直腸癌已成為我國高發癌種之一。以往結直腸癌好發於中老年人,高發年齡在50歲以後。
近年來發病年輕化趨勢明顯,臨床上30歲以下的青年人群罹患腸癌的比例逐漸升高,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
01、肥胖
研究結果顯示,在50歲以下人群,肥胖與腸癌的發生具有相關性。尤其胖在肚子上的人,腸癌的患病概率是普通人的1.5~2倍。
02、「三高一低」的飲食結構
「三高一低」的飲食結構即: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低纖維素。
這種飲食結構會減緩腸道蠕動,延長食物滯留時間,增加了致癌物與腸道接觸的機會,從而增加了患大腸癌風險。
少吃紅肉可降低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同時,大量的研究也顯示,素食或低肉飲食可降低患結直腸癌的風險。
03、久坐不動
現代生活節奏快,很多人忙起來的時候可能連上廁所都顧不上。
長期如此,可能演變成憋大小便的習慣,排泄物在腸道中停留過久,一些有害物質在腸道內被反覆吸收,會直接誘發腸癌的發病。
04、吸煙飲酒
吸煙者比非吸煙者死於腸癌的風險性要高34%,吸煙的年頭越長,腸癌的死亡率越高。
酒精會促使消化道血管擴張,並破壞消化道黏膜表面的黏液屏障,促進致癌物質的吸收。
05、家族遺傳腸癌也是具備家族遺傳傾向的,如果家族中有多人都出現了該疾病,那麼其他人應該定期檢查身體。
養成良好習慣
做到防患於未然
河南省腫瘤醫院臨床營養科主治醫師李靜說:「生活中,我們要重視結直腸癌的預防,從微小的生活細節入手,防患於未然。」
注重飲食
每天吃足夠果蔬。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每天應吃2份水果或5份蔬菜,可降低患腸癌概率。多吃含膳食纖維食物和清淡食物。
李靜建議,多吃魔芋、大豆製品、藻類等,都有助降低結腸癌風險。
飲食上以清淡為主,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少吃富含飽和脂肪和膽固醇食物,例如動物內臟、肥肉、動物油脂、魚子、魷魚等。不吃油炸食品。
定期體檢
出現五種症狀需及時就醫:
正常排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瀉;便中帶血或黏液;近期腹部持續脹氣或隱痛;原因不明的進行性貧血、消瘦、乏力;腹部可觸及腫塊等。
同時,以下五類人最好定期檢查。
大便時有不良習慣,例如如廁時看書報,容易引發肛腸疾病。久站、久坐和長期便秘。生活起居沒有規律,經常暴飲暴食,喜歡吃油膩和辛辣刺激性食物。患有肛腸疾病,如大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等患者。有家族史以及做過膽囊切除術的病人。
養成良好習慣
養成定時排便習慣。早晨起床和吃飯後是一天中最有便意的時段,可以早起一會,留出固定的排便時間。
如果早晨沒有排便,可調整到晚飯後,最好先做半小時運動,刺激大腸蠕動,有利排便。
適當曬太陽。有研究者認為維生素D對腸癌有一定預防作用。因此,長期在寫字樓工作的上班族,最好每天能抽出時間外出運動,曬曬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