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移民留學 > 正文

孩子幾歲出國最合適? 6年移民親身經歷來解答

為什麼移民?我相信幾乎每個人的答案中都會有一條:為了孩子。

但真要申請移民,甚至移民已經申請成功之後,很多人心中也難免會有所疑問,孩子到底多大移民才是最好的年紀?要不要等着孩子在國內讀完小學再來?

抱着這種想法的朋友一般都是本一個擔憂,孩子移民後中文會變得不好,輕則跟父母無法溝通,重則忘本,丟了自己中國的根

孩子如果在國內上完小學或者中學,就可以打下良好的中文基礎,進而有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到啥時候也是個中國人,而且未來說不定還可以回國發展,這豈不是最好的安排?

孩子多少歲來加拿大最好?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專門上網搜索了一番,有人說:據研究11歲最好,中文基礎已經不錯,到了新的國家學習第二語言的也是好的年紀。

也有人說14歲最好,因為據專家說這個年紀價值觀已經形成,面對複雜的國外環境,不會受壞的影響……

總之,這些觀點全部言之鑿鑿,而且都是出自科學研究或專家。可是,什麼科學,什麼機構,什麼專家都沒能說出。

在筆者看來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如果是移民,並且未來計劃長期在國外生活,孩子過來越早越好!

但如果僅僅只是想給孩子鍍個金,或者孩子在國內面臨沒書讀才出國,甚至是家長面對移民留學的熱潮,一時興起想趕時髦,您讓孩子什麼時間來都行,甚至不出國都是好的選擇。

什麼是真正的融入?

筆者移民已經整整6年了,時間越久越感覺無法真正融入這個社會。

當然,筆者已經完全熟悉了現在居住的城市,甚至連周邊的鄉村、湖泊、島嶼都很熟悉;筆者也越來越熟悉和習慣這邊的社會規則,什麼是禮貌的體面的,什麼又是無禮的粗魯的也有了很多的認知;筆者更開始適應了加拿大的生活方式,熱愛自然、重視家庭、享受生活……

但筆者也深知,自己還是沒有辦法做到真正融入!就比如無法再做一名記者,無法做本地企業的管理層,無法從政,甚至無法有本地人當最好的朋友……

筆者並非認為移民完全無法從事這些行業,確實也有很多人即使移民之後,也可以從事這些對語言要求比較高的職業,但筆者本人確實無法做到

道理很簡單,語言和文化的隔閡。在加拿大,雖然早已不存在種族歧視的問題,但筆者敢說,這裏依然有其他歧視。

這種歧視,並不是有人看不起某一種人的這種歧視,說的更準確點,是門檻或障礙,是文化的壁壘。

骨子裏的東西,對一個中年移民來說,幾乎無法改變的了,而且我也不想改變。

孩子適應更快

孩子不同,越小來越能夠適應西方的文化!

長大後在西方世界也能有更好的發展,活的會更加如魚得水。這是他們成長和熱愛的地方,更是最熟悉的環境。這個簡單的道理,我相信誰都明白。

但為什麼還會有人擔憂呢?我們到底在怕什麼?

害怕孩子只會英文,而忘了中文,導致沒辦法跟父母、甚至祖父母溝通?

害怕孩子沒有了種族認同感,未來成為一個沒有根基的香蕉人?

怕孩子損失了建設祖國的大好機會,更錯失了國內的紅利?

更加深層次的,怕孩子跟自己不一樣,親手養大的孩子未來跟自己不親?

您是不是也有過同樣的擔憂?說實話,筆者當年就是這麼想的。

但在加拿大生活久了,以上的這些擔心筆者逐漸都放下了,越發的鼓勵孩子接觸西方文化。又為什麼做此選擇,甚至對孩子的未來充滿信心呢?

先說語言,孩子在加拿大社會長大,英文一定會比中文更好。你要問哪個是他的母語,他答不上來,筆者也不好說,但英文的應用場景要比中文多了太多太多。

學校、朋友、電視、網絡、圖書,幾乎他能接觸到的家庭以外的全部信息都是英文。

這種情況下是不是孩子就會失去了跟父母溝通的能力,進而親情疏遠呢?

未必,語言的確是溝通的基礎,但孩子和父母之間,更加重要的是親情和血緣的紐帶。

筆者孩子的中文不太好,因為從來沒有正經學過一天中文,哪怕是網上的中文課。他的中文完全是在家,跟大人日常的對話練就,聽力和口語還算馬馬虎虎,現在9歲,也經常能冒出幾個令人刮目相看的大詞或成語。

不過他的中文讀寫能力完全為零,因為實在找不到什麼好的中文兒童讀物,或者適合孩子看的中文動畫片、連續劇、甚至綜藝節目都不好找。

中文不好其實並不妨礙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交流,彼此之間的雙語溝通完全行得通。

這是個很有趣的過程,筆者發現自己很多英文都是跟孩子學的,尤其是日常的俚語。而他的中文也全部來源於我們,真的是互相學習,互相提高。

記得十幾年前筆者去美國,看到有華人家庭孩子說英文、父母說中文,溝通毫無問題,當時覺得怪的不行。

但現在這場景應驗在自己身上,倒也沒了違和感。在北美的雙語家庭,其實每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溝通體系,那是只有家人才能理解和適應的方式。

種族認同感

再說種族認同感,在家裏的時候,從沒有跟孩子有刻意強調過他是中國人還是加拿大人這個問題。

他知道自己是來自中國,出生在北京,祖籍是東北。而像他一樣背景的孩子,在加拿大和美國有千千萬萬,來自各個國家,有着各種膚色,更是在文化各不相同的家庭中長大。

這學期剛開學,她就跟學校里剛轉過來的日本同學成了好朋友,那孩子一家剛從東京搬到溫哥華,純純的Fresh Off the Boat。

種族這個東西,其實就擺在那裏,即使不強調,也是深入血液和骨髓的,筆者倒是覺得沒必要過分渲染。

一個在國外長大的華人孩子,即使再愛吃西餐,從小吃的最多的還是家裏的米飯炒菜;即使再接受西方文化,西遊記的故事也是聽到的第一個睡前故事;即使再離經叛道,未來在他耳邊迴響的還是父母中式傳統的諄諄教導。

尤其在加拿大這樣一個多元的地方,並不會有排外和種族歧視的情況,也不會有太多機會讓我們一定從種族認同感中找到安慰。

即使等孩子有一天想探尋他祖輩的軌跡,完全可以去我們走過路的尋根,但加拿大是他成長的地方,有親人的地方不就是家麼!

未來發展

再說建設祖國的事情,筆者從來不認為自己孩子的智商能夠再回國發展,先不說數理化藝術音樂這些特長都跟國內的孩子沒法比,單說思維方式和社交就讓他無法適應國內的環境。

這裏並不是在刻意嘲諷,而是筆者深知國內一切都充滿了競爭,一個在與世無爭的「佛系國家」長大的孩子很難在國內生存下去。

就像筆者當年當年一家外企工作,身邊有一個ABC(美國長大的華人)同事,人很善良,但在同事們眼中他就是個「傻子」。

思維方式和做事風格都與其他人不一樣,跟環境格格不入,他自己也感覺非常沮喪。

如果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白人,大家也能理解,把他當成一個純老外的敬而遠之就好;但偏偏他有華人的外表,就是骨子裏徹頭徹尾的不同。那種感覺,只能說很怪。

中國的文化實在是太博大精深,太難以琢磨,以筆者30多年摸爬滾打的經驗,依然有太多太多無法領悟的精髓,筆者也就不奢望一個在國外長大的孩子能去感悟。

如果不是在國內有產業等着孩子去繼承,大部分時間在加拿大教育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回國並不會有太多的優勢。當然,那種天生就極其聰明,適應力又很強的孩子除外。

孩子觀念衝突問題

最後再說說孩子跟自己不同的問題。

的確,西方長大的孩子都比較獨立,這邊的環境就是鼓勵孩子有自己的主見和判斷,很多孩子從高中就開始掙錢養活自己。

也有一些家庭因為中西觀念衝突,讓孩子與父母家庭越走越遠。一個家庭中存在兩種文化,還是介於兩代人、兩種思維之中,衝突無可避免。做家長最怕的,恐怕就是在孩子成年之後疏遠,失去親情。

但這個問題並非無解,而且解決起來不難。

答案就在父母,把孩子推走的其實並不是這個社會,而是父母封閉的觀念。不管是開放還是保守、是東方文化還是西方文化,都沒有錯,錯就錯在不能相互包容。

加拿大這個社會給了不同文化的移民最大的包容,甚至不只是移民,對於任何一種文化、習俗、價值取向歧視加拿大都在最大程度的接納,這也是這個社會最大的魅力。作為一個小家庭,又有什麼不能包容孩子的呢?

孩子不愛說中文,那就讓他說最順嘴的英文就好,相信總有一天他會想學中文;

孩子想買遊戲機,那就讓他自己賺錢攢錢去買好了,為了一個目標追逐的過程是更有價值的;

孩子早戀,甚至找了個對象,那就讓他(她)們去嘗試,不經歷過怎麼會知道什麼才是適合自己的;

孩子叛逆,對大人充滿憤怒,那就更加有耐心的待他,給孩子空間和時間去長大;

孩子想大學中途休學,過一個Gap year,這又何嘗不是好事,只有經歷過社會才會知道大學的可貴;

就是孩子輟學,保不准又是一個商業英雄的誕生;最不濟,孩子過幾年後悔了還可以再回到校園;

筆者發現,往往很多家庭問題的產生,外界因素往往是表象,是導火索。更重要的誘因還是家庭關係的管理問題,可能無論在什麼國家、什麼文化、什麼階級,有問題的遲早會產生問題;而沒問題的,就像是最近那部被很多人評為2022年最好的國產電影《隱入塵煙》,我們在最困苦的環境中,看到了最真摯的愛情。

說了這麼多,其實有點跑題了。本來是想說孩子多大移民最合適,結果聊着聊着就說遠了。

其實這個問題非常的簡單,就一句話: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筆者的意見就是越早越好。

而某些家庭在辦成移民時,孩子已經小學、甚至中學大學,這也沒關係。只要大人支持,孩子努力,都能很好的融入這個社會。

但如果您還為了以上的種種擔憂沒有邁出移民的第一步,甚至在辦下移民後依然躊躇不前,可能會得不償失。

就像是移民一樣,過得好的大多都是肯放棄之前的一切,選擇一家人重頭開始的家庭;而過的不好的,往往是兩邊都想要,什麼都不願意放棄、更不願意全新投入的家庭。

孩子更是如此,選擇了移民就讓孩子儘早開始新的生活;而即使不移民也沒關係,移民不是一切問題的解決之道,尤其是孩子的教育,更重要的還是家庭、父母、親情、陪伴……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偉探秘加拿大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920/1805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