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打壓式教育,是一個孩子最大的災難!

中國有句俗語:棍棒底下出孝子。

當然作為老一輩的觀念,素質教育的時代里已經不再時興。

但並不是說它不存在,或者被推翻了,反而是變質成了一種更難以接受的方式。

實體上的傷害不被允許,那就採用精神上的暴力。

總而言之,「打擊式教育」生生不息。

中青報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

2000多名18-35周歲的青年中,高達90.6%的受訪者坦言被父母進行語言打擊過。

身邊這種父母挖苦、貶低、喜歡拿孩子作對比、挫傷孩子的現象,其實並不少見。

網上有這樣一個視頻,曾戳中無數人的心。

視頻里的女孩從小到大,總是活在父母的否定、打擊中。

看到鄰居家很多玩具,她特別羨慕,就想要一個,可父母卻說:「你學習沒人家好,不給你買」。

後來她很努力考出好成績,每一次都比別人高出100多分,可父母還是說:「你沒有人家聽話,沒人家乖。」

當她透露自己被別人欺負時,父母不僅不為她出頭,反倒質問她:「你為什麼不還嘴,為什麼不跟我們說呢,你活該被欺負。」

在這種打擊式教育下長大的女孩,活的膽戰心驚、患得患失。

以致於她談戀愛時被人罵,都誤以為「愛就是這個樣子的,因為自己從來沒見過標準答案」。

現實中,無數這樣的父母,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不能夸,夸多了只會驕傲,不如多打壓一下,讓孩子知恥而後勇。

結果這麼做,不僅沒辦法讓孩子變得更好,反倒感覺更糟。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原生家庭》裏寫到:

來自父母打擊所造成的傷害效果,不止是當下。它貫穿歲月,像一根針一樣,深扎在子女的心頭。

對孩子而言,這種日復一日的打壓帶來的往往是巨大的情緒壓力和心理負擔。

這種所謂的「為你好才批評你」,根本不是愛,而是一種以「愛」為名的傷害。

打壓式教育雖沒有肢體上的暴力,卻是以貶低、挖苦和否認孩子,把孩子和別人比較等方式,對孩子造成傷害。

父母對孩子進行打壓式教育,希望能讓孩子心態謙虛,在「語言刺激」下變得上進。

卻沒想到,過度打擊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適得其反。

調查顯示,在父母的打壓式教育中,變得謙虛、不驕不躁的人,僅佔11%左右,受到警醒追求進步的人,約有29.3%。

可見,家長最後得到了理想教育結果的概率比較低,其餘的人,都是在父母的打壓式教育中,受到了或大或小的「傷害」。

超過半數的孩子,在父母的打壓式教育中變得不自信。

父母本是想激勵孩子,但當孩子做什麼都得不到誇獎,連未來也被家長否定了,他們反而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

約59.7%的孩子經歷了打壓式教育後,做每件事情都不自信,從學習蔓延到工作和生活中,做什麼都畏畏縮縮不敢嘗試。

家長本想讓孩子更努力,卻換來孩子的自暴自棄。

當孩子經常被家長用一種形容詞貼上標籤,無論好壞,他都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讓自己的行為與家長的形容一致,這一現象被稱為「標籤效應。

原本孩子很努力,只是進步得慢一些,獲得的成就小一些,卻被家長形容得一無是處。

慢慢地他會覺得,反正我怎麼做都是錯的,怎樣努力都得不到爸爸媽媽認可,乾脆就活成他們形容的樣子,變得叛逆、自暴自棄。

經常被家長打壓的學生,做事的時候會不自信,甚至在交流的時候生怕哪句話說錯,變得畏首畏尾。

與人相處的過程都是戰戰兢兢的。這種自卑情緒會影響孩子一生的。

在任何時候,學生還是希望獲得家長、老師的認可,面對家長過分的打壓,讓很多孩子不自信,漸漸地,學生有情緒也不願意和家長交流。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家長沒有注重和孩子交流的方式,只知道一味的打壓,最終影響了整個家庭的氛圍。

打壓式家長不會鼓勵學生,學生做得再優秀,在家長面前還是一無是處。

即使取得優異成績,沒有誇獎還是抨擊。

這會讓學生的自信心受損,消磨學生的學習動力,甚至有同學有這樣的想法:

考再好的成績也沒有一句誇獎,學不學有什麼用,從而失去學習動力。

家長總在以自己覺得的方式認為自己是為自己的孩子好。

當自己的孩子因自己的管束而獲得一定的成就的時候,他們就覺得自己的方法是對的,從而變本加厲,直至釀成不可挽回的後果才意識到自己做的是多麼離譜。

世上沒有後悔藥可以買,有的只是我們在還沒有釀成大錯之前的懸崖勒馬,盡力彌補。

有的人用一生去糾正童年所帶來的痛苦,有的人因為童年的幸福而過了一生……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國媽母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909/1800529.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