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卡尼吉亞:同情因疫情被封控的祖國人民?對不起(圖集)

作者:

海外讀者的各種態度中以兩種比較常見:一種態度是「哀其不幸」、即同情的基礎上,希望嘗試通過喚醒、啟蒙與教育,努力幫助他們行成文明社會的公民思維;另一種態度則是「怒其不爭」,對民智民意抱以失望、不解,甚至鄙視與諷刺。

選擇本帖子進行發佈,僅供讀者進行閱讀與評判,並不代表本網站的具體觀點,或者對於第二種態度的完全認同。

讓我這樣一個身處抗疫落後國家、長期沒有人給我指明方向的海外二等公民,去同情身處抗疫優等生國家、充滿正能量的「最好的人民」?

你覺得,我配嗎?

——題記

也許是形勢逐漸清晰,也許是「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從2022年第二季度開始,在海外中文世界裏,那個包圍了我們兩年多的「疫情」話題當中,有一種聲音越來越多多地出現,那就是——對出於疫情「封控」之下的祖國人民表示哀傷與同情。

人心向善——對別人身上的不幸,表示同情和悲憫,說到底、這是好心,我不僅理解,而且也會讚揚這種善良。

但是,於我來說,也僅僅是如此。

因為我至少目前為止、肯定是不會加入這種「同情」的。

我不會加入這種「同情」的原因,有這麼幾條——

比如,要施以同情,至少是對方正在遭受不幸——確切地說,是他(她)自己所認為的「不幸」,而不是「我(們)以為」的不幸。

我們千萬不要因為「子非魚」,而用自己多餘的同情去破壞別人的幸福——這不難理解,只是最起碼的禮貌吧。

比如,要施以同情,對方至少是值得我同情的人……

再比如,……

而在所有的原因里,最讓我無法加入這種「同情」的一條原因是——

我不配。

一、身處抗疫落後國家,我也配?

「你們加拿大那裏做不到封城吧?」我的一位朋友在微信里問我。

「做不到……」我說。

「天哪,那你們疫情怎麼控制?」我的同學後面還附上了表示驚訝的表情。

「……」和國內朋友聊了兩年疫情話題之後,我早已學會了一種「理屈詞窮」的人設。

「也是,封城這種對政府水平要求很高的事,全世界也只有中國做得到。」我的同學自豪地說。

「沒錯,加拿大根本不可能。」我其實還想提醒他的上一句話,其實「封城」這種事、朝鮮也可以做得到。

「我們這兒從社區到小區全都封好了……哎,那你們只能自己注意了。」同學安慰我說。

「是的。」

「可憐的娃,只能自己多保重了!」

「謝謝!」

(抱歉,本文所有涉及聊天記錄和朋友圈扥日用,我都只能儘量複述原話,不會提供微信截圖作為真實性證明,這樣對他人不公平。我也只好放棄要求大家相信我說的每一句話,因為大家只需要想一想這些事情在自己身邊是否有過、是否有可能發生。)

需要說明的是——

上面這番對話中的「他」,來自於上海。

而這番對話的時間,是在2022年的四月。

大家應該都知道,上海的四月經歷了什麼——或者至少站在今天(2022年7月)來說,上海的四月,「開始」經歷了什麼。

如果你以為這是「個案」或者「極品」,那就錯了。

因為從疫情開始的2020年直到現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裏,我就是在微信私聊、群聊、朋友圈裏面,一直伴隨着大家對加拿大和歐美國家「落後抗疫」的嘲笑中,被一路「同情」和「安慰」過來的。

同樣——這番伴隨着所在國家「被嘲笑」、連帶着我自己被同情的兩年多經歷,也不可能給大家提供什麼作為證據。

但是我想——從2020年上半年開始,祖國人民是如何把世界列強的抗疫政策、醫療水平、醫療資源(包括「人均」)一個一個翻來覆去碾壓式嘲笑的場景,大家應該都還有印象吧?

這麼說吧,我因為身處抗疫落後的加拿大,這兩年單是被大家叫做「可憐的娃」,都已經無數次了——只不過,有時候是一對一地和加拿大綁在一起被「嘲」,有時候是在群里被群嘲。

那麼,既然這段對話不是個案,那我為何把這段對話挑選出來說呢?

很簡單,即使是四月份身處上海「封控」中的朋友,都對中國的抗疫政策如此滿意和自豪,我要說其他地區的親朋好友對於中國抗疫的支持、驕傲與自豪,大家就不難理解了。

而實際上的精彩還不止於此,因為我在其他幾位上海朋友、以及其他群聊里看到不少的上海人士(當然,只是大部分,並非全部),對於上海乃至全國的抗疫政策,都是非常支持和自豪的。

說句題外話,在個別不是很贊同的聲音裏面,還有類似如下這樣的聲音——

「早就該封城了,怎麼搞到現在才封!」

「就應該直接軍管,厲害一點!我太了解我們上海這些老X最怕什麼了!」

說到這裏,我想大家已經有些可以理解——我為什麼無法鼓足勇氣去同情祖國人民了吧?

既然他們在自己行動受限、面臨斷糧等等困難情況之下、都有心情對我施以同情和安慰,對其他國家的抗疫策略表示嘲笑——我要腦子進多少水,才會覺得我該去同情這些幸福的人們?

說到底,身處加拿大這樣一個做不到「封城(這種對政府水平要求很高的事)」的抗疫落後國家,作為被大家同情和安慰了兩年多的「疫情災民」、我有什麼資格去嘲笑來自抗議優等生國家的人民?

二、身為海外「二等公民」,我也配?

從幾年前移民至今,都有不少朋友一直問我同一個問題——

「為什麼要到國外做二等公民?」

對於這個問題,我先後有兩個版本的答覆。

以前的我,使用的是好幾種「舊版」答覆——

「我覺得只要沒有法律性、明文規定的差別對待,應該不算被歧視為二等公民吧?」

「我覺得只要升學考試只給少數民族加分、退休雙軌制、高考分數線各省不同、因為戶口而無法入學等等這些系統性的差別對待,不好說公民分為幾等幾等吧?」

「……」

可惜,每次我一拋出這些「舊版」答覆,都會招來一大堆討論、爭論……直至雙方心懷憤懣、不歡而散。

但是現在的我,只會使用如下這樣的「新版」答覆——

「你太抬舉我們了,我們哪能做二等公民?你想想看,在我們國家時、咱們面對洋大人都是二等公民,如今到了人家的地盤,我能做到三四等公民就謝天謝地了!」

幾年下來,自從我換成了「新版」答覆,各種交談明顯變得順暢、簡潔、省力省時,而且氣氛更加融洽、甚至感情都象一壇老酒、隨着時光愈來愈醇了。

換成「新版」的原因雖然簡單、但我也是很久才想明白的——能問出那個問題的人,根本不會聽得懂「舊版」那種答覆。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MATTERS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706/1771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