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為什麼肝臟能「永葆青春」?科學家揭示它不老的秘密!

人體最年輕的器官是什麼?你可能想不到是肝臟。近日一項新研究測定,不管人到了多大年齡,肝始終只有3歲。

為什麼肝臟能「永葆青春」?

人一生中肝臟始終只有3歲

近日,一項發表於美國權威期刊《細胞(Cell)》子刊《細胞系統(Cell Systems)》的研究顯示,無論人的年齡多大,肝臟的平均年齡均不到3歲,生命衰老並不會影響肝臟細胞的更新。

該研究由德國德累斯頓工業大學再生治療中心完成,參與該研究的生物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和臨床學家團隊,通過分析多名死於20歲~84歲人群的肝臟後證實,無論處於多大年齡,這些人的肝細胞年齡幾乎相同,均為3歲左右。

研究結果表明,肝臟質量對身體的需求是通過不斷更替肝細胞來調節的,即使在老年時期也維持着這一過程,這對肝臟再生和癌症形成等方面都十分重要。

肝細胞更新,保證人體6大功能

正因為肝臟細胞具有更新、修復、再生的能力,才能持續與有毒物質打交道。同樣,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肝移植可以只用捐獻者一部分肝臟的原因。

強大的肝臟通常要保證人體6大功能運作:

製造和分泌膽汁

肝臟將每天衰老的紅細胞里血紅蛋白中的血紅素轉變成膽紅素,並分泌到膽汁中。

每日約有600~1000毫升膽汁從肝臟持續分泌出來,由膽管流入十二指腸,幫助脂肪消化以及脂溶性維生素A、D、E、K的吸收。

一旦膽紅素不能在肝臟正常產生和排出,就會堆積在血液里,出現黃疸。

代謝功能

人類每天吃進大量食物,其中的蛋白質、脂肪、糖類以及維生素,必須先到肝臟進行化學處理,變成人體需要的養分,再供生命活動所需。

解毒功能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解毒器官,它能保護機體免受損害,使毒物成為無毒或溶解度大的物質,隨膽汁或尿排出體外,這是維持生命的重要功能。

不管是食物、藥物,都不可避免地帶有「毒性」,一旦肝臟解毒能力下降,後果不堪設想。

吞噬或免疫功能

肝臟是人體內最大的防禦系統,通過吞噬、隔離、消除入侵和內生的種種致病原,從而保障健康。任何免疫能力的維持與提高,都必須靠正常的肝臟功能。

凝血功能

如果人們刮鬍子或切菜時不慎弄傷皮膚,肝臟就會製造凝血因子,使傷口停止流血。肝臟是合成或產生許多凝血物質的場所。

調節血液循環量

正常時,肝內靜脈竇可貯存一定量的血液,在機體失血時,從肝內靜脈竇排出較多血液,以補償周圍循環血量的不足。

這些習慣正在給肝臟減壽

肝臟雖然可以「永葆青春」,但如果反覆遭受以下損傷,能量就會耗竭,提前累垮,最終引發多種疾病。

過度飲酒

過量飲酒會降低肝臟淨化血液的能力,導致體內毒素增加,誘發肝臟損傷。另外,酗酒還容易導致肝臟中毒,誘發肝炎

長期過量飲酒則容易導致肝硬化。每天飲用高濃度酒超過兩杯(25毫升)就會傷肝。

亂吃藥

多種藥物及其代謝產物容易引起肝臟損害,導致藥物性肝炎,包括抗生素、解熱鎮痛藥、抗精神病藥物等。

睡眠不足

熬夜最容易導致肝病,睡眠過程中,人體會進入自我修復模式,經常熬夜既會導致睡眠不足,身體抵抗力下降,又會影響肝臟夜間的自我修復。

抑鬱愛怒

中醫認為,怒傷肝,因為肝有升發透泄功能,主管全身氣機的舒暢條達。怒則氣機郁滯不通,不通則百病始生。

臨床上,頭痛、眩暈、耳鳴、煩躁、失眠、精神恍惚等症狀屢見。大怒還會直接損害肝實質,破壞肝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

暴飲暴食

吃東西過多會增加胃腸負擔,誘發脂肪肝。暴飲暴食既損害胃腸道健康,也容易造成體內自由基增加。

肝臟的關鍵作用是幫助人體對付自由基,排出毒素,淨化血液。人體內的自由基越多,肝臟功能受損就越嚴重。

偏愛油炸食品

研究發現,吃油炸食品一個月即可導致肝臟發生明顯變化,油脂和飽和脂肪酸的堆積會導致脂肪肝。

吸煙

當煙草中的自由基過多地進入人體,超過人體抗氧化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時,可導致肝內組織氧化-抗氧化系統失衡,引起氧化應激發生,使細胞膜發生脂質過氧化,引起組織損傷、壞死、細胞增殖,甚至纖維化、癌變。

要想養好肝,讓它擁有可持續修復能力,還要做到以下幾點:

減肥降脂:有脂肪肝的肥胖人群要注意調整飲食,以低脂飲食為宜,並以植物性脂肪為主,同時應限制膽固醇的攝入量。每天堅持半小時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

不要大量服用保肝藥:保肝藥對疾病只有輔助治療作用,治標不治本,且只要是藥物,吃多都會加重肝臟負擔。

吃動物肝臟要適量:為了「補」肝,一些人會選擇多吃動物肝臟,但這種做法並不可取。動物肝臟膽固醇含量較高,還可能含有毒素。肝病患者本就有肝損傷,如吃動物肝臟過多,不能護肝反而傷肝。

建議日常飲食要控制肉食攝入,多吃能增強肝臟解毒功能的食物,如花菜、西紅柿黃瓜苦瓜胡蘿蔔等。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推醫匯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615/1762342.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