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市民:疫情防控好,北京真的做到了?

作者:

2022年5月13日,封控下的北京街頭照

有網友在大陸知乎網站發帖,談他對北京疫情防控的感受,說:「我印象中沒出過一次大事,完美度過了奧運,最嚴重的一次就是新發地,也被迅速控制住了,而且北京人口第二,不是小城市。」為此,他提問道:「為什麼北京疫情防控這麼好?」

有一位叫「大貓」的網友回帖說:「這是對北京乃至對中國整體大環境有多麼不了解才能說出『疫情防控這麼好』這種話啊?」

接着,這位北京網友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談了他對北京疫情防控的感受。

在談到疫情防控對工作的影響時,「大貓」說:

已經居家辦公兩周了。昨天,我的上級開始跟我討論中層領導帶頭降薪的方案,因為要撐不下去了吧。而我所知道的很多行業比如餐飲、教培、旅遊,已經遭受滅頂之災,我曾經工作的教培領域,光2020年就倒15,000家公司,包括我之前供職的公司。身邊有一些外地朋友,已經呆不下,回到老家生存了。而我們這些土生士長的北京人呢?我們往哪裏走?我們該做點兒什麼維生?有多少人焦慮?有多少人絕望?不會有人統計,也不會有人公佈出來。

我所在的機構,是要向鄉村地區開展教育工作的,但是,現在的狀況是北京出不去,外地不接待,也進不來……所有的項目都無法開展,所有的項目都停滯了。都說教育是立國之本,但我們這三年的教育,被耽誤了多少?

在談到疫情防控對生活的影響時,「大貓」說:

昨天開始,我所在的街道,突然就禁止快遞進小區了,所有的快遞、外賣,都不能進,所有人去小區門口取快遞。作為一個剛做完手術家門都不能出的人,我第一時間打居委會、街道辦、12345進行投訴。我所在的區和街道,一不是封控區,二不是管控區,三沒有陽性,禁止快遞進小區的理由是什麼,有沒有法律依據?至少我打電話的幾個地方,沒一個人說得出來,只能說一句「遵從上級指示」搪塞。

市政府要求我們每天核酸,我們做了,然後呢?我所在的區,所有人都是每天核酸,包括快遞員送餐員,進小區都要查驗核酸證明,對居民和訪客可以,對快遞員送餐員就不可以?為什麼?法律依據?呢?科學依據呢?如果說核酸不保險,那我們連着7天每天核酸的意義何在呢?

沒人能回答我。街道辦接電話的姑娘,我只問了幾個問題,她就開始哭,開始訴苦,我還得回過來安撫她。包括後來奉12345之命給我回訪的居委會主任,我都說過同一句話–你們作為基層的政府機構,應該是,人民,而不是服務你們的上級,如果說一個政策法規出來了,你們覺得是為老百姓好,但是老百姓都不領情,你們是不是還要執行?你們有沒有做人的主觀能動性?去告訴你們的上級你們的決策是有問題的?我對他們說完這些話,得到的回應只是沉默。

居委會說考慮到我的情況,可以給我把快遞送到我家,他們負責送,被我拒絕了。我說你們需要做的是管理好社區,做好你們的本職工作,我不需要你們送快遞,這不是你們分內工作,本該由快遞員完成的,為什麼你們無端增加工作量?我還沒有那麼老,我可以克服,但我知道我們小區有很多老人,兒女不在身邊的,他們的快遞和餐,也要他們走600米去南門取嗎?這是合理的嗎?

我知道,他們為了自己的工作(這年頭,這個時候,旱澇保收?衣食無憂的工作也就這些了),自然會唯上而動,不會唯百姓而動,所以就會層層收緊,3年前如此,現在亦如此。明明市政府各項發佈里沒有一條禁止非管控區快遞進小區的,但是就有人非要一刀切,不尊重科學,更不尊重百姓的需求。

明天我會繼續打電話投訴。很多人說沒用,我知道,說了可能沒用可能只有百分之一的改變的可能,但是不說,百分之一萬不會有任何改變。

在回帖的最後,「大貓」說:疫情防控好?題主是怎麼想的?

怎麼定義「好」?不是官方的感染數字,而應該是百姓的生活不受影響,收入不受影響。北京做到了麼?國內哪個城市哪個省份做到了?上海的大戲,大家看夠了。

大貓的這篇回帖發佈後,當天就得到了很多人的贊同。第二天,他回復大家說:

睡了一覺醒來,發現這麼多朋友點讚,在此一併謝過。

相信有不少人是感同身受,相信更多人是敢怒不敢言,相信還有很多人是覺得我說的有那麼一點點道理。毫不意外的,評論區有人罵我,諷刺我,我不會在意井蛙的聲音,拉黑就是了。讓我悲哀的是有很多人說「你說這些有什麼用」,然後就因為他們覺得沒有用就什麼都不做……我想提醒一下大家,沒有什麼權力是從天而降被人施捨的,我做了說了,可能不會成功,可能只有1%的改變。但是我不做我不說,則100%不會有任何改變。

這個世界想要變得更好,不是一個人或者幾個人做了很多,而是很多人做了一點點。維護你們自己的權益,從它受到侵犯的時候打投訴電話開始。

之前關於疫情我的文章基本上都被刪除了,這篇估計也活不長,希望大家想一想我說的是不是有道理,然後再想一想自己應該怎麼做。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中文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528/1754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