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方強:上海照亮或熄滅的道理

作者:

我一直認為,以地域的文明程度來區分的話,上海一定是大陸文明的頂端。但是一場混亂的防疫,「上海灘」瞬間變成「上海癱」,流光溢彩的魔都,變成了黑白色。這場防疫浮世繪,毫無疑問,讓許多人自我構築的「歲月靜好」生活狀態地動山搖。上海疫情終究會過去,那麼,這場上海往事,能照亮或熄滅哪些道理呢?

永遠都不要回望和留戀「計劃經濟時代」,這種經濟模式,早已被中外悲慘歷史證明,只會帶來社會潰敗。

李大眼說,上海預示着未來一百年的長河。我沒那麼悲觀,認為歷史總是緩慢向前邁進的。就像俄烏戰爭,戰事開始誰都會對孱弱的烏克蘭產生悲觀情緒,但是人間之所以值得留戀,正因有着道義存在,烏克蘭被這種力量加持後,所向披靡,那些看上去堅不可摧的東西會如俄一樣潰敗。同樣,計劃經濟這種已被歷史證明的落後經濟模式,無論誰企圖開歷史倒車,都是螳臂當車,很難再大面積推行。

不知道從何時起,這土地上有些人吃了幾天飽飯,就開始犯賤了,留戀起計劃經濟時代,這種人既賤又蠢。他們的二極管腦袋裏認為,計劃經濟就是別人給你無償統管一切,多麼美好的新世界。但我告訴你,上海這次防疫,就是一次「計劃經濟」的具體實踐,所有人的物質由某些人分配,那些亂象,還不夠熄滅你對計劃經濟的迷戀嗎?

哈耶克認為:「計劃經濟嚴重違背物質供求關係規律,最終會導致商品短缺和經濟崩潰」。在這種物質計劃配置下,由於部分人掌握分配權,首先會導致權力尋租,那些人會「有意」或「製造」物資短缺的狀況,因為在他們看來,物資越短缺,他們手中分配權就顯得越重要,就可以隨意支配或要脅任何人。其次會導致黑市的誕生,商品價格會嚴重高於真正的市場價。生產資料一旦被壟斷,自由競爭一旦被人為消滅,價格會因此被扭曲。

在計劃經濟中,物質不再是商品,而蛻變成一種「權力」。上海防疫過程中,你會發現社區群體間購買物質,價格會超級昂貴,一棵白菜能賣到上百元,甚至在社交媒體上,出現了「女人用身體換取物質」的新聞,還出現了丟掉捐助物資的事,這就是上面所述的「製造短缺」的現象。當物質變成一種權力後,就會傷害到大多數人的生存尊嚴。所以,但願那種可怕的時代永不到來,上海在無聲中證明了這種經濟配置的可怕性。

自由市場才是最大的慈善,人性本無善惡,只有置身自由境遇下的人,才有施以善行的源動力。

我一位要好的上海土著兄弟說,他自出生起,直到現在才發現以「文明」為傲的某些上海人,在疫情中有人性中如此不堪的一面。他不願意相信「拒診而導致患者而死」的事件發生在上海,不願意相信「將嬰兒從父母身邊拉走」的事件發生在上海……他突然發現,很多人之間沒有共識、沒有共情、沒有憐憫、甚至也不打算互相了解,他的「上海驕傲」突然間土崩瓦解了。

我只能慰藉他,上海人從沒變過,過去「文明」的上海人,與現在「冷漠」的上海人,都是真實存在的,甚至可能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記住,人性本無善惡,但都是自利的。人性的善惡,都是環境與制度的產物。好的環境,會激發人的善意,而糟糕的境遇,同樣會助長惡行。人只有在置身「自由」境遇之下,才會施以善行。

當處在封控之下的物質匱乏時期,任何人都會將「自私」拓展到極致,當被物質等因素困縛在原地的時候,在這種境遇的迫使之下,就會激發出人性惡的一面,所以,你會發現,社會上那些「善良之人」,大多數都是生活體面,物質富足之人。而這種現象,並非他們道德有多高尚,僅僅是因為他們施展善行的條件比其它人要容易得多。如果你理解了這點,你就會發現,為什麼文明總是偏愛富庶自由之地,歷史上也從沒有任何一個奴隸是慈善家。

而所有善行中,自由市場才是最大的慈善。在上海防疫過程中,從自媒體中可以看到,成噸成噸的外省捐助的蔬菜與肉,眼睜睜地看着腐爛丟棄,而有些市民卻物資短缺,是那些接收的人道德敗壞嗎?很多人會潛意識地這樣作出肯定式論斷。

這樣的論斷顯然是淺薄的。其實真正的原因是,那些捐助的蔬菜與肉,從被上海接收那一刻開始,就脫離了自由市場,變成了「無主之物」。當蔬菜與肉在農戶手裏時,農戶會珍惜。當外省交給物流公司運輸時,物流公司會珍惜,當到達上海後,接收的是「公家」,記住,「公家」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系統,當一個冷冰冰的系統接收之後,顯然就沒有哪個具體的人自發珍惜,看上去屬於「抽象」意義上全體上海人的,卻又不能具體指向何人。

這與浪費糧食是同理,你很少看到有人隨意浪費自己家中的糧食,但是很多人會對「公款」鋪張浪費。這就涉及到自由市場中的物權問題。商品只有置身在自由市場中,才會在任何環節都能找到物權歸屬,那些商品才能被每個所有者珍惜,並為下一個所有者義務保管。所以,永遠記住,自由市場是人類世界最大的慈善,失去了自由市場,一切慈善都是空談。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更沒誰能偏安一隅,獨享歲月靜好,在鐵達尼號上,所謂財務自由是沒意義的。

通過這次疫情,還有某些值得商榷的管控措施,很多平常信奉「鴕鳥式」生存信條,認為埋首賺錢,對社會苦難與不公不聞不問,視而不見,認為這樣能獨享歲月靜好的人,驀然驚醒過來。他們發現,當歷史的灰燼落下來的時候,他們竟然也無處可逃,當鐵達尼號下沉的時候,瞬間抹平你一切自以為是的驕傲。

無論是塗脂抹粉的六六和郎咸平,還是聯名寫信要求物資的上海教授們,甚至是教育年輕人「要與黑暗和解」的雞湯大廚陳果,這次也沒能做到「與飢餓和解」,他們在疫情面前都開始哭天搶地,整齊劃一地現出原形。我不知道這些上海「精英們」,遭此一劫,是否會與過去秉持的信念告別,還是會徹底瓦解其人生信條。

而更多的所謂「中產階級們」,他們過去雖然還着房貸,每天仿佛過着預期的光鮮生活,他們過去不屑於去關注那些社會的破敗事件,他們認為自己能偏安一隅,更有甚者,還會嘲諷那些勇敢發聲的人,驚擾了他們歲月靜好的美夢。而這次,上海用活生生的事例,給他們好好上了一課,他們引以為傲的生存方式,在大環境的巨變面前,通通失效,最後他們發現,自己並沒有任何本領,他們過去的寧靜生活,無非只是在鐵達尼號上謀得了一個位置較好的艙位,當風浪襲來時,他們與下等艙同樣搖搖欲墜。

這場上海往事,讓很多人過往的生存經驗失效了,確信的人生信條被動搖,堅持的信念也灰飛煙滅。所有這一切,都可以歸結到一點,喪失了一種「基於確定性預期」的生活方式,我希望更多人明白這個道理,只有整個社會所有人都有義務地為困苦與不公站出來,共同維護這個社會的運轉,因為,除了悶聲生存之外,我們還需要活在某種文明之中。真正的幸福,不單單意味着財務自由,還包括過一種「可以預期」的生活,這樣才能趟過大江大河。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強道世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505/1744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