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古代皇帝為何有稱「帝」有稱「宗」有用「年號」

今人對古代皇帝的稱呼,可謂五花八門。

有為帝者,如漢文帝、魏武帝;有稱宗做祖者,如唐太宗宋太祖;還有直接以年號稱呼的,如明朝的萬曆皇帝、天啟皇帝。那麼,這些古代皇帝為何有時被稱為「帝」,有時被稱為「宗」,有時又直接以年號代稱呢?

 

古代皇帝為何有稱「帝」有稱「宗」有用「年號」

漢太宗,劉恆(前203年—前157年),即漢文帝 

一、稱呼皇帝的幾種方式

作為封建時代的最高統治者,「九五之尊」的皇帝一般不允許被直呼或直寫,故而他們便有了代稱,如諡號、廟號、尊號、徽號、年號等。

漢文帝、魏武帝,都是諡號。諡號起源最早,一般公認為,它是周公旦的手筆。那什麼是諡號呢?

簡單來說,它是帝王(后妃、名臣、鴻儒)去世後,後人(一般是官方,但也有私諡)依據其生平事跡,所給予的蓋棺定論式的評價。其目的是「揚善貶惡」,這既為後來人樹立了榜樣,也能令他們引以為戒。有趣的是隋煬帝楊廣,「煬」字本是他為陳後主陳叔寶準備的,沒想到也用到了自己身上。

一般情況下,一字足以論其功過。如,經緯天地曰文,威強睿德曰武。前者如唐太宗(太宗文皇帝),開啟貞觀之治,奠定大唐榮耀;後者如漢武帝,三征匈奴而大勝,餘烈振奮千古。但也有兩個字的,如蜀漢昭烈帝劉備、南朝梁簡文帝。

 

古代皇帝為何有稱「帝」有稱「宗」有用「年號」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

接着是廟號,這便是皇帝獨有的了。

古代皇帝死後,會被移入太廟受祀;按照規矩,後代子孫要為前代追尊一個專門用於太廟祭祀的稱號,這就是廟號。隋高祖、唐太宗,都是廟號。比較奇葩的是魏明帝曹叡,此君在生前就確定好了自己的廟號(烈祖)。

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中總結道:「封建皇帝在諡號前面還有廟號,從漢代起,每個朝代的第一個皇帝一般稱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後的嗣君則稱為太宗、世宗等等。」

換言之,古代皇帝的正式稱謂,應該是「廟號+諡號+皇帝」的形式。如漢武帝劉徹的全號,應該是世宗孝武皇帝;而曹操的全號,則是太祖武皇帝。至於漢武帝的號中有「孝」字,則是因為兩漢時期重孝道,以孝治國,所以每個皇帝都要在廟號中加個「孝」字。

 

古代皇帝為何有稱「帝」有稱「宗」有用「年號」

劉徹(公元前156年  -前87年),即漢武帝

接着是年號,為皇帝紀年所用。新君繼位後的「改元」,即頒佈新年號,使用新的紀年法。縱觀歷朝歷代,年號雖有重複,但總不算太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帶有「個人色彩」的年號,也被後人用來稱呼皇帝。

除此之外,皇帝(皇后、太后)還有尊號與徽號。因為它們大多是臣子對皇帝的溢美之詞,所以不需要被避諱。除了文武百官外,一般的老百姓也能以尊號稱呼皇帝。

不過,因為臣子的「彩虹屁」拍得到位,所以皇帝的尊號或徽號一般都很長,如武則天的「則天大聖皇帝」、宋太祖的「應天廣運仁聖文武皇帝」。

 

古代皇帝為何有稱「帝」有稱「宗」有用「年號」

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二、從諡號到廟號

縱觀古代皇帝的稱謂,不難發現一個很有規律的現象:儘管皇帝們的稱謂五花八門,且在不同時代有不同傾向,但總體來說:

唐以前的皇帝,多以「諡號+帝」的方式來稱呼;而唐到元代之間的皇帝,多直接稱廟號;明代以降,皇帝的稱謂又多以年號指代。

那麼,後人對古代皇帝的稱謂,為何會出現這麼明顯的分層呢?

諡號「出生」得早,是它能流行一時的主要原因。

上文提到,諡號誕生於西周初期;反觀廟號,則誕生於西漢時期。當然,有一種說法認為:廟號起源更早,可追溯到商代,其主要依據是《史記·殷本紀》中關於「褒帝太甲,稱太宗」、「帝太戊稱中宗」以及「祖己嘉武丁之以樣雉為德,立其廟為高宗」的記載。

 

古代皇帝為何有稱「帝」有稱「宗」有用「年號」

劉啟(公元前188年—前141年),即漢景帝

對此,袁庭棟先生曾在《古人稱謂漫談》中提出異議。他認為,商之廟號是一種廣義上的廟號,與後世稱「宗」做「祖」的廟號不同。更何況,承襲商制的周朝,也未見廟號之說。直到漢景帝在位時,才始稱漢高帝為「太祖」、稱漢文帝為「太宗」。

按此說法,劉邦被稱作「漢高祖」是不對的;按廟號,他是漢太祖;按諡號,他則是漢高帝。但司馬遷為了表達自己的尊崇,便以「高祖」稱呼劉邦;班固《漢書》、陳壽《三國志》中都沿用了這個稱謂。於是,高祖後來就成了開國皇帝的專用廟號,如(南朝)宋高祖劉裕、隋高祖楊堅、唐高祖李淵等。

 

古代皇帝為何有稱「帝」有稱「宗」有用「年號」

唐高祖李淵半身像

漢代的廟號不多,唯有四人。除了太祖高帝、太宗文帝外,便只有世宗武帝與中宗宣帝了。據《舊唐書·禮儀志》記載:「自光武以下,皆有廟號。」雖說廟號制度出現於東漢,但這並不意味着每個皇帝都有廟號。別的不說,漢靈帝與漢獻帝這父子倆,便只有諡號而無廟號。

因此,兩漢時期的皇帝,用諡號往往更多一點;及至魏晉南北朝,王朝政權更迭頻繁,非但各種「祖」「宗」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就連代表「好評」的諡號,如「文」「武」「明」等,也變得泛濫。以「武帝」為例,除了漢武帝、魏武帝以外,西晉與南朝的宋、齊、梁、陳,皆有武帝。

 

古代皇帝為何有稱「帝」有稱「宗」有用「年號」

曹操(155年-220年),魏武帝

物以稀為貴,諡號一旦被濫用,就不太「值錢」了。唐代以降,尊號開始流行,一般情況下,它是給皇帝在世時用的;但皇帝去世後,也有追封尊號的。

於是,王力先生又說了:「這種死後所加的尊號也可以說是諡號。這樣,諡號的字數就加多了。唐以前對歿世的皇帝簡稱諡號,不稱廟號;唐以後由於諡號加長,不便稱呼,所以改稱廟號。」

綜上可知,皇帝稱謂在唐以後多稱廟號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廟號制度成熟,拋開特殊情況(早夭、在位時間不長等),每個皇帝都有廟號,便於區分;二是諡號泛濫且字數還增多了,後人不方便區分和稱呼,便開始用廟號來指代皇帝。

 

古代皇帝為何有稱「帝」有稱「宗」有用「年號」

萬曆皇帝,朱翊鈞(1563年—1620年),即明神宗 

三、從廟號到年號

既然如此,為何明代以降,年號反而更為流行了呢?

這是因為,明以後的皇帝比較「專一」,很少更改年號。明神宗朱翊鈞在位48年,結果萬曆這個年號就用了48年;明熹宗朱由校在位7年,天啟這個年號也同樣用了7年。

反觀明代之前的皇帝,他們任性更改年號,早已是司空見慣。比較奇葩的是東吳末代君王孫皓,此君好讖緯之說,故而每遇到一次所謂的「祥瑞」事件,便會更改年號,以示天命在己。可事實證明,上天並沒有庇佑他。

古代皇帝為何有稱「帝」有稱「宗」有用「年號」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

至於其他皇帝,雖然不濫改年號,但更改年號也是時有發生。漢武帝在位55年,每隔3—6年,就會更換一個年號,最後共使用了11個年號;還有宋仁宗,在位42年,也先後更換過9個年號。

可見,明以前的年號,不具備唯一性,自然不適合用作皇帝稱謂。但明以後的年號,卻多是一人一號,很適合與皇帝牢牢「綁定」在一起。

——————

參考資料:

〔1〕《古代漢語》 王力

〔2〕《古人稱謂漫談》 袁庭棟

〔3〕《談談古代帝王的諡號、廟號和年號》 謝芳琳

〔4〕《皇帝稱謂的演變過程》 李月虹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歷史D學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214/1708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