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讀書思考 > 正文

重讀經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作者:

01前言

史蒂芬·柯維博士,他是美國學界的「思想巨匠」,入選「影響美國歷史進程的25位人物」,被《時代周刊》評為「人類潛能的導師」,《經濟學人》雜誌推舉其為「最具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家」。

在美國乃至全世界,他的思想成就與卡耐基、德魯克、傑克·韋爾奇並肩比齊。他是世界備受推崇的領導工作權威,家庭問題專家,教師,企業組織顧問,在領導管理理論,家庭與人際關係,個人管理等領域久負盛名。《財富》雜誌100強中的90%和500強中的75%的企業是他的受教者,AT&T、通用電子、微軟、可口可樂等大公司的高級主管都是他的學生,李開復等中國頂尖的企業家和管理者也深受其思想的啟發。每年,來自全球的個人、家庭、企業、教育界及政府領導者的受教生更是高達數百萬人之多。

2002年,《福布斯》雜誌評選《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為十本最有影響力的書之一。《行政總裁》雜誌的調查結果,《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兩本書之一。

什麼是習慣?

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極大的影響,因為它是一貫的,在不知不覺中,經年累月影響着我們的品德,暴露出我們的本性,左右着我們的成敗。亞里士多德也曾經說過:

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複。因此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

本書將習慣定義為,「知識」、「技巧」與「意願」相互交織的結果。知識是理論範疇,指點我們做什麼及為何做;技巧告訴我們如何做;意願促使我們想要做。要養成一種習慣,我們必須具備這三點。(見下圖)

通過在知識、技巧與意願三方面的努力,我們可以突破多年思維定式的偽保護,使個人和人際關係效能都更上一層樓。本書中的七個習慣並非零散的心理法則,它符合成長規律,讓我們依次經歷「成熟模式」。(見下圖)

「成熟模式圖」即人類成長的三個階段,分別為依賴期、獨立期、互賴期。各個時期表現形式如下:

依賴:圍繞着這個觀點——有錯誤,我怪你。

獨立:着眼於這個觀念——我可以獨立,我可以自己負責,我可以自由選擇。

互賴:從我們這個觀念出發——我們可以自主、合作、集思廣益,共同開創未來。

因此,本書先講述七個習慣中的前3個,着重在如何自我約束,由依賴進步到獨立,這些習慣屬於「個人領域的成功」範疇,是培養品德的基礎;而後才是「公眾領域的成功」,即習慣4、5、6所講授的團結、合作與溝通;第7個習慣則涵蓋了其他6個習慣,談的是自我更新。

02個人的成功:從依賴到獨立

習慣一:積極主動

時下盛行的社會觀點認為,環境與條件對我們起着決定性的作用。我們不否認條件作用的影響巨大,但並不等於承認它凌駕於一切之上,甚至可以決定我們的命運。

在外界的刺激與最後的回應之間,人擁有選擇的自由,這也是人與動物之間最大的不同。

從上圖可以看出,在刺激和回應之間的距離,就是我們選擇的自由,我們能夠合理地利用這段距離時,我們往往可以收穫幸福和成功。就如面對困境時,我們可以自由地選擇應對方式,而不是逆來順受又或是條件反射。

史蒂芬·柯維指出,看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集中於哪些事物,就可以大致判斷出他是否積極主動。作者將我們關注的問題分成兩類:關注圈和影響圈。

關注圈,是指我們關注的問題,包括健康、子女、世界局勢等。影響圈,則是指我們能夠影響或者改變的事情,比如學習、工作。而有些事情是我們關注,但無法影響的,比如石油危機、戰爭、飛機失事等,這些事情就屬於關注圈而不屬於影響圈。兩者的關係如下圖所示:

而積極主動和消極被動人的區別就在於,積極主動的人專注於「影響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們能使影響圈不斷擴大。

消極被動的人則全神貫注於「關注圈」,緊盯他人弱點以及超出個人能力範圍的事情不放,結果就越來越怨天尤人,從而造成影響圈日益縮小。

如何養成積極主動的習慣?

史蒂芬·柯維指出,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瑣事就可以訓練我們養成積極主動的習慣。比如,我們如何面對交通堵塞、如何應對他人無理的要求、如何看待自己的問題,以及使用什麼樣的語言。

實際上,從一個人的言談上,就多半可以看出他是積極主動還是消極被動的。如下表所示:

可以看出,消極被動的語句多半帶有假設性質,而積極主動的語言則是「由內而外」改變,即先改變自己的行為,然後再去施加影響,改變環境。

習慣二:以終為始

「以終為始」,意思是說做事之前,認清方向。特別是人生目標,別被名利所蒙蔽。蓋棺定論時,你希望獲得的評價,才是你心中的真正渴望的目標。很多人成功之後,反而感到空虛;得到名利之後,卻發現犧牲了更可貴的事物。

1、「以終為始」的兩個原則基礎:

①任何事物都是兩次創造而成

第一次創造——心智,我們做任何事都是先在頭腦中構思。

第二次創造——體力,付諸實踐。

高效能人士,在行動前就能清晰地看到自己在人生各個方面所期望的結果。

②自我領導

很多人連自己的價值觀都沒有搞清楚,就忙於提高效率,制定目標或完成任務,這就是個人生活中領導意識匱乏的表現。以終為始就意味着,我們要帶着清晰的方向和價值觀來扮演自己的角色,要為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創造負責。從而使決定行為和態度的思維定式真正符合自己的價值觀和正確原則。

2、以終為始最有效的方法

撰寫一份個人使命宣言,即人生哲學或基本信念。範例如下圖:

對於個人來說,基於正確原則的個人使命宣言是評價一切的標準,它將成為個人的憲法,成為我們以不變應萬變的力量源泉。它既是做出任何關鍵抉擇的基礎,也是在千變萬化的環境和情緒下做出日常決策的基礎。

3、樹立正確的生活中心

無論你是否意識到,人人都有生活中心,有人以家庭為生活中心、有人以工作為中心、有人以名利為中心、有人以自我為中心等等。

它們對生活各方面的強烈影響毋庸置疑。但上述幾種生活中心都是多變的,作者提議我們要以原則為生活中心,因為原則是恆久不變、歷久彌新的。

以永恆不變的原則為生活中心,就能建立高效能的思維定式,也就能正確審視所有其他的生活重心。(見下圖)

以原則為生活中心的人總是見解不凡,思想行為也自成一格。由於擁有堅實的內在為基礎,所獲得的高度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與力量,使其能享有操之在我且充實的一生。

習慣三:要事第一

習慣三落實了前兩個習慣,它通過獨立意志的發揮,建立以原則為中心的處事態度,進而達到有效的自我管理。自我管理就是指要事第一,先做最重要的事情。

所謂重要的事情是指,你個人覺得有價值及對你的使命、價值觀、對優先目標具有貢獻的活動,會使你的生命更豐富、更有意義的事,但是這些事情多數是不急迫的。因此,我們需要學習運用第四代時間管理矩陣。

第四代時間管理矩陣與以往時間管理方法截然不同之處,它根本否定「時間管理」這個名詞,主張關鍵不在於時間管理,而在於個人管理。與其着重於時間與事務的安排,不如把重心放在維持產出與產能的平衡上。根據個人管理理論,將耗費時間的事務依據緊迫性與重要性分為四類。(見下圖)

對這四類事務的偏重,將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

①偏重第一類事務

這類事務通常被稱為「危機」,如果你過分注重第一類事務,那麼它們的範圍就會變得越來越大,最終佔據你全部的時間和精力。結果:壓力大、精疲力盡、被危機牽着鼻子走、忙於收拾殘局。

②偏重第三類事務

有人將大部分時間花在第三類事務上,卻自以為在致力於第一類事務。他們整天忙於應付一些自認為十分重要的緊急事件,殊不知緊迫之事往往之事別人的優先,對別人很重要,對自己就不一定了。結果:急功近利、被危機牽着鼻子走、被視為巧言令色、輕視目標和計劃、人際關係膚淺。

③偏重第三、四類事務

有些人幾乎將所有的時間都用在第三和四類事務上,可以說他們過的是一種不負責任的生活。結果:完全不負責任、被炒魷魚、基本生活都需要依賴他人。

④偏重第二類事務

高效能人士總是能避免陷入第三和第四類事務,他們還會花費更多時間在第二類事務上,減少第一類事務的數量。結果:願景、遠見、平衡、自律、自製、很少發生危機。

總的來說,普通人的時間安排與高效能人士的時間安排對比如下: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知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114/1695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