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宋代十八帝

作者:

宋代十八帝

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宋初為了避免唐代末期以來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的現象,採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針,一方面加強了中央集權,另一方面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宋真宗宋仁宗時期步入了盛世,1127年金兵大舉南侵,造成了靖康之恥,北宋滅亡。趙構在江南建立了南宋。後期抗蒙戰爭連年,到1276年,元朝軍隊攻佔臨安,1279年,8歲的小皇帝趙昺被大臣陸秀夫背着跳海而死,厓山海戰後,宋朝徹底滅亡。

相對而言,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之一,據歷史學者研究,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

宋朝的文化亦得到了長足發展,唐宋八大家六位出自宋朝,儒學復興,社會上瀰漫尊師重道之風;科技發展亦突飛猛進;政治較開明,對忤旨或黨政失勢的刑罰極少;宋太祖的祖訓更曾立誓要求其子孫永遠不得殺害文人,文人在宋朝地位得到空前的提升。終宋一代更沒有嚴重的宦官亂政和地方割據,兵變、民變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人口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250萬增至大觀四年(1110年)的11275萬。史學家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西方與日本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盛唐以後又一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時代。

太祖趙匡胤

1、太祖趙匡胤(927年-976年),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原為後周大將,掌管殿前禁軍。960年元月,殿前禁軍於京城汴梁(今開封)東北的陳橋驛譁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史稱「陳橋兵變」。後周恭帝柴宗訓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

趙匡胤在位期間,先後滅亡荊南、湖南、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致力於統一;於961年及969年先後兩次「杯酒釋兵權」,解除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自唐朝中葉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

976年11月14日,趙匡胤逝世,享年49歲,在位16年。由於北宋中期的筆記《續湘山野錄》記載了「燭影斧聲」事件,暗示趙匡胤之死是由趙光義所加害。加上帝位非由其子繼承,而是由三弟趙光義登基垂統,違反宗法繼承原則,使得史家認為趙匡胤的死因並不單純,成為千古之謎。

太宗趙光義

2、太宗趙光義(939年-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21年,享年58歲。是太祖趙匡胤的胞弟。太宗治政有為,不善武功。在位期間,改變了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但是兩次伐遼,及收復燕雲十六州的企圖都失敗了。980年更試圖統一交趾,但慘敗,使交趾(越南)最終得以保持獨立地位。太宗好讀書,「開卷有益」典故即來自他。

真宗趙恆

3、真宗趙恆(968年-1022年),宋朝第三位皇帝,太宗第三子,在位25年,享年55。真宗也是著名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作者,意在於鼓勵讀書人讀書科舉,參政治國。真宗時與遼定澶淵之盟,這是宋朝以歲幣換取和平的開始。此後,北宋進入經濟繁榮期。另外,真宗也是著名戲曲《狸貓換太子》第三主角。

仁宗趙禎

4、仁宗趙禎(1010年-1063年),宋朝第四位皇帝。在位41年,享年54歲。民間流傳的「狸貓換太子」中的太子就是指仁宗,自古以來在包公劇中,亦以明君形象樹立。仁宗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時期名臣輩出,國家安定太平,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被稱為「仁宗盛治」。仁宗論能力,不如太祖雄才大略,論學問,他不如徽宗多才多藝;但論生前死後的名聲,他卻是宋朝十八帝中最好的一位皇帝。

英宗趙曙

5、英宗趙曙(1032年-1067年),是仁宗的堂兄濮王趙允讓之子,過繼給仁宗為嗣,是宋朝第五位皇帝。在位5年,享年36歲。英宗多病,但也是一個很勤勉的皇帝。

神宗趙頊

6、神宗趙頊(xū,1048年-1085年),是宋朝第六位皇帝。在位17年,享年37歲。即位後即命王安石推行變法,以期振興宋王朝,史稱「王安石變法」。均輸、青苗、農田水利、免役、市易、保甲、方田均稅、保馬等新法相繼出籠,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等諸多領域。社會經濟得到極大發展,尤其是宋廷財政有了很大的改善。神宗初時,蘇軾受重用,但不久就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被貶黜出京,此即「烏台詩案」。

哲宗趙煦

7、哲宗趙煦(1077年-1100年),宋朝第七位皇帝。在位15年,得年24歲。哲宗是北宋較有作為的皇帝。不過在新黨與舊黨之間的黨爭始終未能獲得解決,反而在哲宗當政期間激化,多少造成朝廷的動盪。

徽宗趙佶

8、徽宗趙佶(1082年-1135年),神宗十一子,是宋朝第八位皇帝,具有相當高的藝術造詣。他兄長哲宗無子,死後傳位於他,在位25年。他自創的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書」,另外,他在書畫上的花押是一個類似拉長了的「天」字,象徵「天下一人」。靖康之變時和兒子欽宗一道被金國擄去,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元朝的脫脫撰寫《宋史》的《徽宗記》時,擲筆感嘆道:「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

欽宗趙桓

9、欽宗趙桓(1100年-1156年),徽宗趙佶長子,宋朝第九位皇帝,也是北宋最後一位皇帝。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人大舉南下時,徽宗禪位於他,在位1年零2個月。為人優柔寡斷、反覆無常,對政治問題缺乏判斷力和敏銳力。他是歷史上懦弱無能的昏君,聽信奸臣讒言,罷免了李綱。金兵圍攻汴京,卻無力抵抗。靖康之變時和徽宗一起被金人虜北,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死於燕京,終年57歲,至死也沒能南回。(真宗名趙恆,欽宗名趙桓,請各位看官不要弄混了。)

高宗趙構

10、高宗趙構(1107年-1187年),宋朝第十位皇帝。宋朝南遷第一任皇帝,在位35年,得年81歲。徽宗第九子,欽宗之弟。趙構在位初期因為動亂,為了保持江山,起用主戰派李綱、岳飛等等。但他中期眼見女真的強勢,又為了強化皇權,因此採用了求和政策,大部分時間都是重用主和派的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並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他還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

關於趙構,史家多傾向於定位為昏庸之主。不過,宋朝庭是在倉促之間被金人攻陷了都城汴梁,二帝「北狩」。當趙構南渡時,身邊親兵僅一千餘人,然而他通過各種方法,迅速調集兵馬防守住了淮河、長江,同時建立了南宋的根基。我們可以把趙構和明末的崇禎皇帝做個對比,為什麼南宋可以偏安,而南明不行?如果崇禎皇帝能夠學習宋高宗的做法,中國歷史的走向會是另外的一個樣子。說趙構是「投降派」甚或是賣國賊,應是片面言論。

孝宗趙昚

11、孝宗趙昚(shèn,1127年-1194年),宋朝第十一位皇帝。他是太祖的後裔,高宗養子,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讓位於趙昚,是為孝宗,宋朝的皇位真正回到太祖的長房後裔。孝宗在位27年,淳熙十六年(1189年)孝宗遜位,讓位與兒子光宗趙惇。基本上,孝宗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在位期間,平反了岳飛冤案,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復中原;在內政上,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污,重視農業生產,百姓生活安康,史稱「乾淳之治」。

光宗趙惇

12、光宗趙惇(1147年-1200年),宋朝第十二位皇帝(1189年—1194年在位),在位5年,享年53歲。光宗是宋朝皇帝中比較平庸的一位。他受父親孝宗禪位而登基做皇帝以後,已經42歲。光宗體弱多病,患有精神障礙,沒有安邦治國之才,聽取奸臣讒言,罷免辛棄疾等主戰派大臣,又讓當時著名的妒婦、心狠手辣的皇后李鳳娘干政,光宗自己對朝政的掌握力不斷下降。另外,光宗歷來就與父親孝宗不和,對朝政影響很大。

寧宗趙擴

13、寧宗趙擴(1168年-1224年)是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光宗被逼退位,由趙擴繼位。寧宗在位30年,享年55歲。其統治期間內,宋朝比較安定,百姓比較富裕,還恢復了理學地位。

理宗趙昀

14、理宗趙昀(1205年-1264年),是宋朝的第十四位皇帝(1224年—1264年在位),在位40年,享年59歲。理宗本名趙與莒,本不是皇子,而只是寧宗的遠房堂侄。他是太祖趙匡胤的十世孫,是趙匡胤次子趙德昭的後人,機緣巧合得以上位。縱觀南宋一代,平庸無能的皇帝好幾個,尤其是南宋王朝後期的幾代帝王。但南宋走向滅亡之路是從理宗開始的,由於他的無能、昏庸不辨忠奸,任用奸相佞臣,排斥打擊忠臣良將。生活上荒淫奢侈,致使南宋統治日益衰退,朝綱不濟,終於被蒙古所滅。

【骷髏碗】宋亡後,元朝西藏藏傳佛教僧人楊璉真伽盜掘南宋六陵,見宋理宗屍身保存完好,將屍體倒掛在樹上三天,結果流出水銀,又以理宗頭蓋骨奉給帝師八思巴為飲器,是為骷髏碗。明初,明太祖得知此事,「嘆息久之」。派人找回理宗的頭顱,洪武二年(1369年)以帝王禮葬於應天府(江蘇南京),次年又將理宗的頭骨歸葬到紹興永穆陵舊址。

度宗趙禥

15、度宗趙禥(1240年-1274年),是宋朝第十五位皇帝。太祖十一世孫,理宗的侄兒。在位10年,得年35。《宋史》記載趙禥七歲始會說話,智商低於正常人水平,是歷史荒淫無道、昏庸無能的皇帝。他即位時,金國已經滅亡多年,而北方蒙元的軍隊大舉南下,國難當頭之際,他卻把軍國大權交給賈似道執掌,使南宋偏安江南的錦繡江山處於暗無天日之中。當時朝廷政治十分腐敗,百姓生活十分困苦,而趙禥自己卻依舊窮途奢侈,荒淫無道,長期沉湎於酒色之中。南宋王朝病入膏肓,只有等着走向覆亡。

恭帝趙㬎

16、恭帝趙㬎(xiǎn,1271年-1323年),宋朝第十六位皇帝(1274年—1276年在位),在位2年,得年53歲。咸淳十年(1274年)十月,度宗駕崩,四歲的趙㬎在奸相賈似道的扶持下登基做皇帝。1276年1月18日伯顏率領的元軍兵臨臨安。南宋朝廷遣陸秀夫求和稱侄不成,只好向元軍投降。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謝太皇太后抱着五歲的小皇帝趙㬎出城向元軍獻上玉璽投降。宋亡後,恭帝被元朝封為瀛國公。到了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忽必烈突叫他去西藏當僧人,於是當年的小皇帝後來成了高僧。後來恭帝寫了一首表達對宋皇朝思念之情的詩,被元英宗賜死。

端宗趙昰

17、端宗趙昰(shì,1269年-1278年),宋朝第十七位皇帝(1276年6月14日—1278年5月8日在位),在位2年。他是度宗的庶長子,恭帝的長兄。1278年3月,端宗為躲避元將劉深的追逐,上船避入廣州對開海面,不到10歲的小皇帝屢受顛簸,又驚病交加,於兩個月後去世。

宋帝昺

18、趙昺(bǐng,1272年2月12日-1279年3月19日),又稱宋帝昺,宋朝末代皇帝(第十八位,1278年5月10日—1279年3月19日在位),在位十個月。他是度宗趙禥的少子。1279年3月19日宋、元在崖山海上開展決戰,宋軍全軍覆滅,元軍隨後包圍崖山,左丞相陸秀夫眼看靖康之恥又要重演,在廣州崖山(今新會崖門)背着8歲的趙昺跳海而死,在崖山的十萬軍民也相繼投海殉國,宋皇朝徹底覆亡。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360Doc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108/1693146.html